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陕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陕北山区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以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对陕北山区村庄布点规划的村庄规模控制、村镇体系构建、中心村设立及迁村并点的原则进行了探究,并在研究村庄布点实施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村庄布点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 :陕北山区,村庄布点

村庄布点规划是实现土地整理和复垦、规范村庄建设、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和村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的重要手段。随着城乡统筹的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广,村庄布点规划的必要性更加突显。本文以延安市延长县县域村庄布点规划为例,研究陕北山区以县域为规划范围的村庄布点规划的规划重点和规划措施等。

1、概况

1.1陕北地区概况

陕北地区包括榆林和延安两市的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为80615平方公里,约占陕西省面积的39%。陕北地区地质构造属鄂尔多斯地台。全区蕴藏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和岩盐、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截至2009年底,陕北地区有2区23县,186个乡,199个镇,10个街道办事处,8864个村民委员会,212个居民委员会,432.8万农业人口,占陕北总人口的73.6%。

1.2延长县概况

延长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东部。全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一般为600-1100米。全县地貌主要有4大类型:河谷阶地、黄土宽梁残塬、黄土梁峁丘陵、黄土覆盖石质丘陵。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瓷土、石灰石、石英砂、铜、砂、石等资源。

延长县辖6镇6乡,288个行政村,722个自然村,现有153578人,其中农业人口122045人,占总人口的79.5%。

2、村庄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分布现状

①河谷阶地地区均质性分布。

这一地区地面平坦,土层较厚,土质肥沃,水利条件较好,村庄之间联系便利,村庄建设条件良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善。

②黄土覆盖石质丘陵地区随地形分散布局。

这一地区悬崖峭壁矗立毗连、石质出露,植被极差,水土流失严重,因此村庄建设用地少、村庄之间分布较散、道路交通困难,很难形成大规模的村庄。

③黄土宽梁残原地区和黄土梁峁丘陵地区为混合型布局

黄土宽梁残原地区村庄主要伴山建设,因而村庄内部建设用地少,道路坡度大。黄土梁峁丘陵地区是因冲积、风积黄土推积形成比较宽阔的平坦谷地,纵坡小,黄土层厚,村庄之间交通相对便利,村庄较容易形成规模,有利于发展和扩大村庄的用地规模。

2.2现状村庄存在的问题

①由于受地形限制,山区村庄布局较散。

②大多数台地村和山地村建设条件不好。

③村庄内部布局混乱。

④村庄实际居住率较低,不少村庄成为“留守村”

3、村庄布点规划的思考

3.1影响村庄布点的因素

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形成了对村庄空间形态的刚性约束,如山地地区的村庄呈斑状分布。而用地相对平坦且近水源(河流、水塘)的地方,村庄规模可以适当的扩大。

②各类设施条件因素。

各类设施包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其中道路交通条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县域存在居民点沿道路分布的现象。规划遵循这一现象,对这些村子予以保留,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优先发展。另外,建立完善的层级式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才能最终提高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③经济条件因素。

一方面,将居民安置在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庄有利于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村庄,其基础设施水平也较高,房屋建筑质量较好,将居民点安排到这样的村庄,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如县域西部经济条件较好,规划对该地区以完善该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为主。

④文化因素

不同区域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规划尊重这一特点,寻找和保护重要的乡村文化载体,力求建立适合现代化发展的农村居住模式。

3.2村庄布点思路

①结合小城镇建设,吸引居民进城,改善生活条件。

在加速小城镇建设的同时,通过优先就业等优惠政策,吸引条件较艰苦、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的自然村居民到城镇居住。

②通过中心村、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居民聚集。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优先考虑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吸引鼓励居民向中心村聚集,享受良好的服务设施。

③结合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实现劳动力的合理分布。

政府安置退耕农民时,可将其安排于中心村或条件较好的基层村,使其在得到政府补贴的同时,可以从事其他产业,以实现自救,改善生活。

④通过产业的拉动,劳动力身份的置换,实现村民的转移。

产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政府可将其统一支配,奖励给那些响应政府号召又能满足招工需求的家庭,解决村民搬迁问题。

⑤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实现村庄聚集。

以行政村为单位,形成若干个分工详细的集约化生产集团,有利于形成相对集中的村民点。

⑥合理搬迁、合并村庄。

对于存在以下情况的村庄实行整体搬迁或异地建设:有安全隐患;交通不便;处于生态风景区;规模很小;公共服务设施较缺乏且条件较差。

⑦对于条件较好的村庄适当扩大现状规模,并延续村庄风格。

3.3村镇体系与村庄规模

3.2.1村镇体系

合理完善的村镇体系有利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层级的系统布置。规划城镇体系由一级城镇、二级城镇、三级城镇三个等级构成。村庄等级的划分则主要依据村镇规划标准等相关技术依据,并考虑区内村庄的实际情况,将村庄划分为中心村和基层村二类,并与城镇体系相衔接,形成以下两个等级体系:

建制镇-中心村-基层村;

集镇(乡政府驻地)-中心村-基层村;

3.2.2中心村的确立

中心村的设置主要考虑村庄的交通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现状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各类设施服务半径和农作半径、集贸市场及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并参照《陕西省农村村庄建设规划导则》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93)等相关规范,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情况下,对其建设标准提出相应要求。

3.2.3村庄规模

用地有限,是陕北山区村庄的发展的极大瓶颈,因此确定合理的村庄规模、数量对于村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规划到2030年规划区的农村人口由现状的11.1万人减少到7.2万人,减少了3.9万人。

延长县现状与规划村庄人口变化图

3.4迁村并点

3.4.1 迁村并点的思路

(1)以农村现代化为方向,加快村庄集约化利用与建设。

(2)组合村庄用地,加强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水平。

(3)以节约土地为目的,改变现有村庄的分散布局。

3.4.2迁移流向

迁村并点是村庄布点规划中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因而在规划中注重通过产业发展,通过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提供就业机会等方式,按照城-镇-乡-中心村的顺序,引导人口集中,鼓励而不强制。

4、村庄布点的政策实施与保障措施

4.1先试点,后推广,以新村的示范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的村庄改造和建设。

4.2城乡统筹,镇村统筹,合理安排村庄人口,引导人口向中心村集中。

4.3推动中心村建设,严控非保留村庄或预期搬迁村庄的住宅建设行为。

4.4加大资金投放力度,扩大融资渠道,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拆迁补偿上给予村庄大力的支持和扶持。

4.5切实搞好新村建设规划,形成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居住舒适、环境优美的农村社区。

注:文章内的图表及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