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进阿勒泰的古老记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进阿勒泰的古老记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家考证,中国新疆的阿勒泰是世界滑雪起源地,使用毛皮雪板的历史已有1万年。阿尔泰山南麓的蒙古族乌梁海部落,使用毛皮雪板最为出色,其左支是图瓦人,聚居在禾木村、喀纳斯村、白哈巴村,右支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他们仍与1万年前的祖先一样,脚踏毛皮雪板穿越七个月的漫长冬季。

起初,我是出于对毛皮雪板的好奇而进入这些隐于深山的村庄,如今,我已经在那些山路上往返了上百次,从来也没有厌倦,甚至想留在那里,和牧民们一起生活。每次走进村子,图瓦大妈和姐妹们都上前和我拥抱,那份朴实的热情能赶走任何寒冷。回到城里,一个人静下来的时候也会想,舒开老人的黑蜂怎么样了?喇嘛忙着去谁家念经呢?玛力琴又在给谁做毛皮雪板?星花姑娘是不是已经约会待嫁?

随着旅游开发,外来的经营者开始进入村庄,看着古朴小村的变化,心里也有几分遗憾。好在一到冬天,村中便又恢复了平静,山里的积雪将近两米,牧民们又开始撑着毛皮雪板走出木屋,四周的高山上,雪板留下的两道痕迹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 阁楼里的秘密

我第一次见到毛皮雪板,是在七年前。

2006年6月6日傍晚,我来到白哈巴村,准备参加两天后的敖包节。夕阳的余辉给村里一幢幢木屋镀上了金边,炊烟正袅袅升起,路边有三三两两归家的牛马,一切都显得那样宁静、安详。据说,一百多年前,喀纳斯湖畔来了许多俄罗斯人,把盖木屋的技艺传授给了当地牧民,村里的蒙古族图瓦人和哈萨克人住的都是这样的木屋。我住在牧民梅花家里,举着相机一遍一遍地拍她家的房子,梅花看我兴致勃勃的样子,笑着说:还有屋顶的三角阁楼没拍呢。她的爱人帮忙搬来木梯子,我爬上阁楼一看,原来是一个储物间,用不着的农具、过时的家具、孩子的旧玩具堆得满满当当。梅花从阁楼最里面取出一对积满厚厚灰尘的毛皮雪板,说这是他们冬天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当时我对这个灰头土脸的家伙有些不以为然:不就是一块裹着动物毛皮的木板嘛。

就在那年冬天,我学会了滑雪,也真正了解了梅花家那副毛皮雪板背后的渊源。2007年1月16日是阿勒泰市的“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当地举办了一系列古老滑雪与现代滑雪的表演赛,之后,阿勒泰市临时组建了古老毛皮滑雪队,我成了负责组织古老毛皮滑雪队的“队长”,队员都来自周边的村子,最小的18岁,最大的43岁。我们的对手是乌鲁木齐附近各个滑雪场的教练们,双方各派出6名队员在雪道上进行接力赛。下滑时,两队速度不相上下,上行时,我们的队员轻松地在雪道上跑步,教练们则用雪板踏着内八字,十分吃力。有个教练提出互换用具,想藉此扳回一局,但毛皮雪板可不是那么好驾驭的,他们用木棍左戳右捣,雪板就像是一头倔驴,不为所动。这场“古今大对决”,古老毛皮滑雪队最终完胜,队员们高兴极了,他们中间有的人还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看见火车,一路上好奇地跟我打听: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住在拥挤的城市里,村子里一望无际的林子多好啊。我想,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如此单纯、闭塞,古老的滑雪习俗才得以完好地保留至今。 雪乡的生死考验

在阿勒泰市的各个乡镇,会滑雪和会制作毛皮雪板的人并不多,许多牧民家里已看不到毛皮雪板的影子。2008年元旦,我有机会深入到喀纳斯的雪乡之中,进一步寻访毛皮雪板的踪迹。

从阿勒泰市前往喀纳斯的道路并不通畅,整个冬季都是大雪封山,近百公里山路只能依靠马爬犁往返,我们走了两天两夜才进入禾木村,现在回想起来,那真像是一次生与死的考验。

出发前被再三叮嘱:山里的温度是-40℃,一定要注意保暖。我是全副武装爬上马爬犁的:两套保暖内衣,两件抓绒上衣,一件专业羽绒服,两件和当地部队借的皮大衣,一条厚厚的滑雪裤,三双超厚的专业徒步袜,一双宽大的毡筒靴,一顶抓绒帽,一顶皮帽子,一副滑雪眼镜,一副抓绒手套,一副棉手套,外加一个羽绒睡袋。

坐在马爬犁上,那种冷只能用“彻骨”来形容。正午时分,竟然没有太阳,温度仿佛一直在下降,不到一小时,人都彻底冻透了,里三层外三层的衣物如同无物,风像锥子般直刺肌肤,灌满骨缝,心仿佛只是在惯性跳动。我唯一的想法就是捂得严实点、再严实点,保证手指与脚趾有知觉,否则极易冻掉。马车夫波拉提汗感觉到我的绝望,不停帮我把皮大衣重新掖好,把皮帽子边上的冰柱擦掉,同时使劲敲打我的毡筒靴,让我的脚跟着敲打的频率晃动。他将马鞭子挥得啪啪作响,大声地告诉我:“我的马棒得很,我们马上就能到了!”这句话就像是冰窖中的救命火花,成为我坚持下去的最大动力。

四个小时后,波拉提汗突然站起来,大声唤着马,经过一个下坡,爬犁转了个弯停住,“到了到了!”波拉提汗把我扶下车,让我向前看,那是一座炊烟袅袅的木屋,这里漫漫雪山路上的一座驿站,我急切地迈开步,却被自己脚上硕大的毡筒靴绊倒,爬起来后,我几乎是奔跑着冲向那小屋,好像是不顾一切地扑向一个等我归来的家。钻进屋子的一刻,那种温暖让我永远无法忘记。脱去毡筒靴,快速脱掉袜子,发现脚趾头已经开始发乌,赶紧用手不停搓揉,将近20多分钟脚趾头才逐渐恢复知觉。

第二天,我们继续向禾木进发。我有了经验,不再傻乎乎地在爬犁上干坐着,不时下去跟着马跑动,身体暖和,心情也舒畅。沿途的风光宛如一幅幅水墨山水画,长长的卷轴随着我的脚步慢慢打开:一会儿是一片雪蘑菇群,一会儿是一排树挂,一会儿又是玉树临风的雪松,连路边的草都朦朦胧胧地罩上了晶莹剔透的外衣;偶尔路过几户人家,炊烟缭绕的木房子置身于空旷的雪地之中,像是童话小屋。

就这样在深山里走了整整两天,我们终于到达了禾木村。小村被群山环绕着,山坡上常能看到两道长长的雪板痕迹,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谷,旁边点缀有牛马的蹄印。村里的小坡上,一群孩子正用小型的毛皮雪板滑雪,不少木屋门口靠着刚用过的雪板,我仿佛回到了万年前的阿尔泰山,那时的人们都脚踏着毛皮雪板,滑过七个月的漫长冬季。村里的喇嘛巴依尔说:“禾木冬天雪大得很,我们进山拉烧火的木头,去草场拉草垛子,去邻近的亲戚家串门,都要穿上毛皮雪板,有时侯和几个朋友一起爬上高高的禾木峰,唱起古老的图瓦调,然后跟着风一起‘呼’地滑下来。”

禾木夜晚的星空极美,闪烁的群星仿佛伸手可及。我最喜欢静静聆听深藏在村边森林中的自然之音,想象着林中雪兔灵巧地快跑觅食,狼和狐狸巡视着领地,隐隐约约还有哈熊的吼叫…… 一副“察纳”的诞生

一入冬,阿勒泰市的汗德尕特村就被皑皑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我拜访了村西头的尼卡曼一家,他们正在院中为制作毛皮雪板而忙碌。50岁的尼卡曼是一家之主,独自带着三个孩子生活,21岁的大儿子巴特道尔吉帮忙做些农活,20岁的女儿在内蒙古上大学,小儿子叶尔巴叶尔18岁,正上高三。尼卡曼家种了13亩地,养着8只牛、6只羊、1匹马,年收入不过1万多元,但尼卡曼整天笑嘻嘻地觉得很满足。

尼卡曼在一旁看着大儿子有条不紊地做着准备工作,眯缝起眼睛,回想起自己年轻的时候:“我13岁开始用毛皮雪板滑雪,15岁跟着父亲学习,也是21岁开始单独做毛皮雪板,到今年已经做了30副啦。”两个儿子15岁时,尼卡曼分别送给他们一副雪板,表示他们已经成为男子汉,此后每年会再做一副新的替换。

因为是第一次自己制作雪板,巴特道尔吉显得格外紧张,尼卡曼鼓励地拍拍他的肩膀。村里制造毛皮雪板的老艺人、76岁的巴勒金被尼卡曼请来做指导。巴特道尔吉的朋友――25岁的草瓦和邻居家11岁的图勒尕也赶来帮忙。

毛皮雪板,当地人称为“察纳”,一般用松木制成,最好的原料是白松与红松,现在白松少了,才改用桦木或者白杨木。白松制成的毛皮雪板,轻便、结实、不易变形,使用年限更长。制作毛皮雪板一般需要四种工具:斧头、刨子、哈其尔(纯木做的弯板工具)、奥易乐(类似锛)。巴特道尔吉前一天已将选好的松木胚料刨成长180厘米、宽10厘米、厚3厘米的木板,现在要用“奥易乐”将木板前端修窄。

院中燃起一堆篝火,上面烧着一锅水,水即将沸腾时,巴特道尔吉将雪板胚子的前端浸入锅中,待其变热变潮,取出平放在长凳上,套上“哈其尔”,使其不停弯曲。这个过程一般要重复二十多次,直到雪板前端与板身形成大约150?的钝角。

接下来,要将毛皮附在做好的雪板胚子上。一支长约180厘米的雪板,毛皮最好覆盖150厘米左右,一般选用成年马前腿外侧的毛皮,这个位置的毛都是顺向生长,覆盖在雪板上,下山时顺毛,可减少摩擦,加快速度;上山时逆毛,可增加摩擦力,更好地抓地、防滑。

巴特道尔吉将选好的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干毛皮放在地上,用热水浇湿浇透,让干瘪紧缩的毛皮膨胀起来。过了20分钟,他在“发”好的毛皮上端用小刀开了一个小孔,再在两侧每隔5厘米开一个小眼,将上端的小孔套在雪板胚子前端预留好的一个小凸起上,用力向下拽,使毛皮充分舒展,然后用一根长约两米的皮绳在毛皮一侧的小眼中系上死扣,再像系鞋带一样,将皮绳从两侧的小眼中依次穿过,最后再系上一个死扣,这样一支毛皮雪板就基本成形了。

尼卡曼告诉我,做好一副雪板大约需要15天,从打制松木胚料到覆盖好毛皮一般要两天,其余的时间是要将雪板彻底晒干。成形的雪板两边薄,中间厚,刨面呈菱形,厚度为1.5厘米,重约3公斤。 木匠玛力琴和美国人尼尔森

玛力琴和尼尔森,是我遇到过的最执着的滑雪者,他们都当过世界冠军,也都深深爱着古老的滑雪方式。

我是2009年在首届“禾木杯”古老滑雪板狩猎比赛上第一次见到玛力琴的,当时他31岁,黑黝黝的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1米78的身高,在图瓦人中算是数一数二的大高个了。玛力琴原是禾木村有名的木匠,从木头房子到毛皮雪板、弓箭,以及木碗、木头玩具,只要是用木头能做的他都会做。过去,禾木的图瓦男子都是出色的猎人,玛力琴的家族更是图瓦部落中滑雪、狩猎最为出色的。因为多次在滑雪赛事中夺冠,“玛力琴”这个名字几乎成为图瓦英雄的代名词,玛力琴说:“这是我们部落的传统,最好的猎人都在我们部落,滑雪冠军也应该在我们部落。”

图瓦人与雪有着不解之缘。村里的老人常常回忆20年前的情景:当地木屋的门清一色是朝里开的,早上拉开门,迎面就是一堵雪墙,男主人会铲出一条通向马厩的路,然后与马一起为孩子踏出一条上学的路。村里每家都有这样一条踏出来的雪道,错综的小雪道汇聚到主路上的大雪道,最后通向学校。我可以想象出这样的场景:二十多匹马在厚达一两米的雪地上奋起扬蹄,远远望去,唯见马头高高扬起,鬃毛飞扬;跑出近百米后,领头的马一声长嘶,往一侧的雪墙上靠,让出位置,后面的马立刻顶了上来,紧跟其后的是几辆马爬犁,几十公里路就这样踩出了一条雪道。

如果你问一个图瓦男人几岁开始滑雪,他会用手比划到一米高的位置:“这么高的时候就开始了。”你再问他到现在一共用了多少副毛雪板,他会很认真地扳着指头计算,最少也有四五副。玛力琴告诉我,他从四岁开始滑雪,如今已经用了八副雪板,算是相当多的。我故意问他:为什么你比别人用得费啊?他憨厚地回答:因为我是滑雪冠军啊。玛力琴第一次参加比赛时,“就像刚从山里出来的马,没有训练过,胖胖的,跑不动。”后来他开始加强训练,平时干活的时候也穿上雪板,没事就上山滑几次。从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玛力琴一共夺得了11个滑雪冠军,其中包括由亚洲滑雪登山联盟和中国登山协会共同主办的2011年亚洲滑雪登山比赛极限组冠军。

再说美国人尼尔森。他是美国的职业滑雪教练,一直从事滑雪历史的研究,因为从12岁开始滑雪,虽然早已年过50,但是看上去只有40多岁。

十几年前,尼尔森开始看19世纪加拿大历史专家戴维森关于雪踏的著作,戴维森一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肯定了“雪踏是雪板的前身”,他曾经在阿勒泰附近发现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雪踏。戴维森认为,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北欧人都是从阿勒泰山脉迁出的。后来新疆社会科学院的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中亚人类向北迁徙到西伯利亚后,一支向东迁徙到美洲,另一支迁徙到欧洲。”

2005年,尼尔森第一次进入喀纳斯,当时他已经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滑雪的资料,古时的阿尔泰山系,到处奔跑着鹿、野马、贝加尔牦牛、条纹羚羊,冬天正是狩猎、滑雪的好时机,古代生活在阿尔泰山系的丁令人,把滑雪板叫做“马蹄”或“山羊脚”,这些都引发了尼尔森的向往。七年多以来,尼尔森不断到访阿勒泰,经过无数次考察,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观点――大约两万年前,阿勒泰山系雪踏盛行,印第安人从阿勒泰山系迁出,抵达较为平坦的美洲,完整保留了雪踏,而阿勒泰山系的原住民则在穿越山林狩猎的过程中,将雪踏升级为雪板。

一系列关于阿勒泰古老滑雪的研究成果令尼尔森无比兴奋,他像候鸟一样,一到冬天便进入阿勒泰,和翻译阿尔肯一起,背上行囊,踏上越野滑雪板,在山林中穿行。有时,他会特意沿着毛皮雪板滑过的痕迹,追随当地牧民的脚步。有人曾经告诉尼尔森,阿勒泰的原住民滑雪时可以从数米高的岩石上跃过去,尼尔森将信将疑,直到在禾木村附近与几个年轻人一起滑雪时,才见识到他们类似的高超技巧。

2013年春节前,尼尔森早早来到喀纳斯的阿夏布拉克村,住在图瓦猎人巴彦家里。几年前,尼尔森曾与巴彦的两个儿子把提和巴特一起踩着毛皮雪板上山。对于居住在喀纳斯湖畔高地上的少年来说,滑雪是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尼尔森还记得,当年17岁的把提第一次穿上现代雪板,就朝山下飞速滑了下去,毫无生疏之感;15岁的巴特起初略显羞涩,稍稍学习过后,也穿着滑雪板猛冲下山。这就是阿勒泰人的天性。 阿勒泰,人类滑雪起源地

阿勒泰地区冬季漫长寒冷,雪量大,山峰与丘地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同时,当地林草茂盛,方便获得制造滑雪板的木材(特别是白松),为远古人类滑雪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阿勒泰的图瓦人流传下来的古老雪板,最大限度地重现了人类早期的滑雪场景,而断定阿勒泰为世界滑雪起源地,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莫过于敦德布拉克的岩画――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敦德布拉克岩棚顶部,考古工作者发现了1万至3万年前古人所绘的许多动物形象,还有几个脚踏雪板、手持木杖滑雪的人的图像。如今阿勒泰地区蒙古族的图瓦人和哈萨克族农牧民的滑雪姿态,与这些岩画惊人地相似。 古老滑雪比赛

毛皮雪板适合在厚厚的“野雪”中使用,如今人们不再需要踩着雪板进山狩猎,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传承古老的滑雪文化,阿勒泰市每年1月16日举办“古老滑雪大赛”,2013年已是第8届,每到这一天,当地的蒙古族、哈萨克族农牧民会踩着毛皮雪板、撑着一支木杖滑雪,在茫茫雪地上一争高下。 毛皮雪板 VS 现代雪板

毛皮雪板的固定器不像现代雪板那样复杂,只是在雪板中部穿通四个直径约1cm的孔,供捆绑滑雪鞋的皮条穿过,皮条从木板底部纵向深入两侧的凹槽内,不会给雪板前行带来阻力。

毛皮雪板的底面没有弧度,整个板体质地坚硬,不如现代雪板有弹性。

现代雪板的长度与身高及脚的大小成正比,选择时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毛皮雪板的长度通常在120-180cm之间,甚至更长。

现代雪板普遍前宽后窄,前后的宽度差距不是太大;毛皮雪板则是前窄后宽,前部宽8-12cm,后部宽10-14cm。

夏日亲近喀纳斯的N种方式

喀纳斯一年到头都很迷人,5月,冰雪一点点消融,这里的冬季才开始慢慢褪去银装;春季虽然短暂,可是6月花开漫山的美景和敖包节绝对不可错过;夏天整个喀纳斯被染成绿色,是最佳的户外运动场所;9月的喀纳斯,短暂的秋天只能维持半个月,便匆匆开始下雪,喀纳斯也由此进入漫长的冬季。

夏季亲近喀纳斯的方式很多,推荐以下三种;

1.骑马。从阿勒泰下飞机后先至布尔津,包车到达贾登峪,骑马进入禾木村。在禾木村休息整顿后,翌日一早骑马去黑湖,或直接骑至喀纳斯湖。晚上的篝火晚会能够消除“马背上的疼痛”。

2.漂流。喀纳斯湖的漂流不像在峡谷中漂流那么险象环生,但是也足够刺激。由于落差不大,在喀纳斯漂流更重要的是眼中的景色。每年6―8月是最适宜漂流的时间,从喀纳斯湖南端开始,到卧龙湾结束,全程9公里。

3.森林徒步。乘坐区间车去喀纳斯十分方便,可是徒步进入喀纳斯却别有一番滋味。从贾登峪出发,途经禾木、黑湖,徒步约4日可抵达喀纳斯,期间翻雪山、过草地,能够欣赏到壮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