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团队考核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考核中的实践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团队考核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考核中的实践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课程的考核既要体现课程的基本特征,又要根据课程学习的多元标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只有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作者结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利用团队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其能力的培养这一问题。

关键词: 信息系统分析设计课程 团队考核 表格量规 课堂品质

一、引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更新较快,与行业发展联系紧密。该课程区别于一般信息类专业课程,除了需要丰富的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外,更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及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但是目前此类课程的考核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对概念的掌握、信息系统建模工具的应用等方面,这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该课程建设中探索新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方法,尤其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和评价。

针对该课程往往要求学生完成一个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以此来检验学习效果。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团队考核较传统考核对提高该类课程课堂品质有显著的效果。

二、团队考核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现代教育考核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考核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团队考核法就是根据项目团队中的分工与合作对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考核,让学生能够在各方面取得进步的考核方式。在实践中,针对课程本身的特点,我们尝试制定具体的表格量规来进行考核,在体现考核的全面性、客观性方面有很大成效。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使用表格量规具有以下特点:

(1)清晰呈现各级考核指标内容。

(2)使考核更客观、方便。

(3)通过各级权重指明学习重点。

(4)让学生清楚能力培养的方向。

1.多维考核角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启示我们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考核学生,考核内容要综合考虑学生智能的差异和发展的需要。传统考核重在知识方面的量化,把难以量化的内容排除在外是违背现代课程理念和学生智能差异的,故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特点,我们把握目标预设,制定和试行一套四维考核表,如下所示。

通过该表量规设置我们不难发现,从知识维和逻辑维可以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知识储备及逻辑分析能力;通过协作维和创造维可以考核学生的自主创新和团队合作能力,并且在细则中做到与任务特点相呼应。在权重的设置中,我们更加侧重于对“活”知识的考核,让学生明确学习重在举一反三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不是死记概念。该表只是我们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考核的量规设计,我们认为在保持多维角度设计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科目、不同教学对象,可对该表量规做适应性修改以满足需要。

2.多元考核主体

现代课程理念强调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我们认为应摒弃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多做多练,有机会让学生“说”。所以我们在课程考核中强调三元化考核,只有客观地考核才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综合考核应不只反映老师对学生的考核,而应该包括小组相互考核、自我考核等,才能够体现考核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课堂营造让学生参与的考核气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中,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让学生发表对自己和他人工作的感受和体会,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知识分析能力、评价能力等综合素质。

出于以上考虑,我们在该课程的考核中尝试加入学生的自我评定作为最后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让每个团队的学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讲解,并与教师和其他团队同学答辩,根据其讲解和答辩的情况采取不记名计分并求加权平均值的办法来确定该部分考核的成绩。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全由教师来决定分数的弊端。采用综合考核机制,体现了多元考核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

3.多面反馈学法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理论、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最大特点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单单让学生模仿例子,而是要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线,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研究讨论型学习法等展开学习。对于该课程需要完成的分析设计项目,通常都比较大并且需要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我们在布置项目任务时,尝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各个行业的了解程度自行组成团队并确定项目内容,项目内容经开题论证后即可开展实施。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所选项目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拟合性,又为实现团队成员今后的合作的高效性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在学生项目选择上把握考核方向并制定具体的考核细则。

针对项目是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故在课程考核时对于语言表达、协调沟通、团队合作等都设计了相关分值权重(如表2),已不单单停留于项目表面的印象,而是延伸至项目过程中的个体付出和团队合作。

通过该表量规设置可以看出,本课程的学习方法重在合作学习法,所以对于团队项目报告本身只占40%权重,而团队合作就达到30%。我们认为在实施课程考核时,多面反馈学法是必需的,对于不同的学习方法也要对考核表进行修改以体现不同的侧重。

三、团队考核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课堂品质的提高

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两方面考虑,改进考核机制的目的正是希望通过考核方式的合理性促进课堂品质的提高。我们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收获有以下三个。

1.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确定课程项目并自由组织团队,与此同时教师帮助学生完成项目的开题,并在最后实行多元考核主体方式的团队考核机制将有效克服学生的惰性,并促进团队成员创造性和合作性的发挥,促使团队成员之间及团队与团队之间取长补短。我们发现最后学生提交的项目报告质量很高。由此可见,量与质的提高正是验证了团队考核法的有效性。

2.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类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教学中,强调“任务引领,做学一体”,要求学生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完成一个完整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这其中要用到的知识技能一部分是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另一部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来掌握的知识,教师只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以帮助,促进学生完成任务并达到知识的建构。基于课程特色,如果团队考核注重上述的多元主体,多角度和多方位地开展学法,那么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自然都会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3.教学的良性循环。

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较重,从而形成“教师难教,学生厌学”的课堂环境。在采取团队考核方式后,教师通过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个人教学水平日渐提高,同时由于多维多元的团队考核真正做到“一切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堂教学自然良性循环发展。

四、关于实施团队考核的一些建议

基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和团队考核方式的特点,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我们在实施团队考核时应注意以下四点。

1.考核应有的放矢,避免过于频繁。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只会在进行综合类知识考核时才会采用团队考核方式。一为巩固知识,二为教学融入更多学习乐趣。我们在呼吁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不能给老师增加负担,频繁的考核机制往往不具备可操作性。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考核应在学生充分实践之后。

在很多学生没有得到充分实践的情况下,采取团队考核,此刻教师其实已经违背“以学生为本”的宗旨,只有在学生充分实践之后,才能进行多维、多元考核,从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团队考核应关注差异性和灵活性。

其实这也是困扰我们的问题之一,对于考核的客观评价会有统一的好坏之分,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为学生有个性、有特色的发展提供空间和可能性,还需要在实践中做进一步探究。另外,由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在进行课程考核时教师要注意灵活设置考核量规,不同的项目报告,不同的知识重点,不同的学习方法都应有不同的考核细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4.团队考核更应关注过程。

虽说项目报告质量反映了学生的工作成果,但是我们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成长也正是体现在这个过程之中。所以我们在考核的时候更应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分析和鼓励,一次考核不仅是对一段学习活动的总结,更是下一段学习活动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五、结语

我们结合多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了如何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构建基于多维多元标准的团队考核机制,使得该课程考核更具公正性和客观性,并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挥个性特长这一问题,对高校教育中课程考核机制的改革有一定的实践参考意义。不过没有一种考核机制是万能的,在实际应用中团队考核方法的恰当选用的关键仍然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任务出发,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美]George W.Gagnon Jr,Michelle Collay.建构主义学习设计――标准化教学的关键问题[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

[2][美]Weber,E著.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译.有效的学生评价.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2003.

[3]詹姆斯・H.麦克米伦.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斯莱文.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

[5]叶澜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

[6]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7]郑金洲.合作学习[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

[8]倪小鹏.多元评价的方法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

该文获上海海洋大学校级重点课程建设项目A-2600-10-0055支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