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略论高校“后街文化”的治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略论高校“后街文化”的治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后街文化”产生的背景、原因和特点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重要的影响。“后街文化”的治理,一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二要实现基础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效统一治理;三要促进校园文化与“后街文化”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后街文化;和谐校园;文化治理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78-02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作为产生于高校“城乡结合部”的“后街文化”既是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的难点和薄弱环节。研究这一课题,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增强育人合力、发挥高校文化辐射源作用、促进社区文化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后街”现象及“后街文化”概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后新校区的建立,在高校周边出现了一批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的商店、旅馆、餐馆、酒吧、网吧、话吧等形成的一条条街区,因其多处于校园周边的背街小区,我们习惯称之为“后街”。而“后街文化”则是学生在“后街”消费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主体诉求、消费特征等个性心理和文化特点。是“被一个群体的人共享的价值观念系统”(赫斯科维茨)和非主流文化的特殊文化形态。

“后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普遍性

当前,全国许多高校的周围都存在类似的“后街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空间、特殊的培育主体,也存在着高雅与低俗、需求与排斥、文化与经济、育人与盈利等矛盾,体现出实用性、消费性、浅层次、网络化、复杂性和脱离校园文化约束等特点。“后街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城乡结合部”,其消极影响深深地渗透到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和谐校园建设之中。

2.消极性

“后街文化”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延伸。一方面,它与校园文化建设紧密相连,甚至是某些方面的补充与延伸,满足了大学生某些消费方面的需求,拓展了他们的活动空间。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观察能力。另一方面,这种文化现象的负面作用亦不可小觑,不良文化的侵袭、治安案件多发、学生因沉溺于网吧而影响学业等诸多问题也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研究“后街文化”这一和谐校园建设的新领域、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空间,有利于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新特点、环境变化的新趋势,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从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好的土壤。

二、“后街文化”产生的原因分析

1.城市化进程推进了“后街文化”的发展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其典型特征是城区不断向外延伸、扩大。20世纪60、70年代,我国许多高校还处在城市的边缘或郊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的.决速扩张,原本偏僻的高校所在地带成为市区,高校周边的村庄成了“城中村”,村民成为市民,学生成为“城中村”的一部分。但是,要真正地从村民转变为市民,在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市民素质、生活方式等方面需要有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后街文化”也是这种转变中集中反映出的文化现象。另外,村民转变为市民后,其原来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地没有了,而校园多与城中村一墙之隔,有的学生宿舍就建在村中,村民有着极为便利的位置条件。学生消费一般遵循就近原则,众多学生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在经济社会,校园周边更是“寸土寸金”,有着无限的潜在商机。失去农田的村民在学校周边利用自家临街的房屋建馆、开店、出租房屋,“后街商业”得以形成,由此发展起活跃的依傍高校市场的村落经济――后街经济。在后街经济中,同时也诞生一种特殊的新型文化形态――后街文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思想文化观念也产生着冲击。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已经成为当前的一种潮流,也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发展。这一过程必然会带来诸如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世界与本土等关系的变化。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不能无视这种变化,需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回应。目前,校园文化建设面临两股潮流的汇聚,一股潮流是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另一股潮流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两股潮流的汇合,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和契机。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潮流而产生的互联网、搜索引擎等工具的变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同时也给校园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后街文化”也概莫能外。

2.高校的规模性发展需要“后街文化”的补充

上世纪末,我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招,至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26.5%,规模的骤然扩大必然引起教育资源的紧张,扩建老校区、建设新校区也成为必然选择。新校区建起来了,但校园文化一时无法跟进或无法衔接。有的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资金紧张,便利用社会配套资金建设了一部分学生宿舍、食堂等,但在管理上还没有经验,还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就校园的整个管理文化而言,一个刚刚起步的新校区,各方面的管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十分完善,客观上也需要社会力量遵从市场的规则来分担一部分重荷,于是产生了扩招过程中的校园物质、文化的现实需要。而“后街文化”的灵活性、针对性正好弥补了教育转型期管理和服务方面的缺陷。“后街文化”以其提供的多样化的服务、丰富的生活色彩,弥补了管理文化的不完善、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所带来的不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扩招后大学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3.教育形态的变化给“后街文化”以一定的发展空间

终身学习、教育社会化、教育个性化等问题实际上都反映出教育形态的变化。学校正在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变革,这种变革实际上被认为是工业社会的制度化教育向知识社会的个性化教育的一种变化。因此,这种变化中既有制度的变化,也有文化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到学校的文化建设。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服饰、艺术、饮食、待人处事的行为方式等外显方面,还可以表现在对公平与平等的强调、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与个人发展空间的追求、对师生权益保障的关注、崇尚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内隐方面。同时,也对教育思想或理念的传播(如建构主义理念)以及教育实践方式(如课程的选择性、校本课程的开发、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性学习等)产生影响。加之,90后出生的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其思想、行为方式也对“后街文化”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成为“后街文化”的消费主体。

三、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后街文化”的治理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是能够保持永恒魅力的、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的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外延的“后街文化”,要健康发展,必须进行有效治理。

1.坚持导向: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建设校园文化首先要紧跟社会主流文化。“后街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一样,在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二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潜在的、独具特色的方式熏陶、感染、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显然,“后街文化”建设既是题中之义,也是重要的着力点。

2.有效治理:实现基础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效统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为师生创造安定有序、和谐融洽、充满活力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后街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后街”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文化娱乐设施、活动场地少,环境绿化差,道路、供水、供电、电讯、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设施不配套,脏、乱现象突出,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要加强管理。目前,还存在乱搭乱建、卫生欠佳、人员复杂、治安混乱等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同时,“后街”是相对自由开放的空间,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难免会发生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将自觉不自觉地波及学校,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应加强对环境进行监测并制订科学的预案。还要注重“后街”居民的素质提高,促进居民与学生的有效融合,这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3.有效衔接:促进校园文化与“后街文化”的有机融合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包括校内,也包括“后街”,“后街”出了问题,校园也不会和谐,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后街”的不和谐因素更多一些。首先,要把“后街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的整体规划中。以建设和谐校园为主题,既重视在校内营造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理解、信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师生感觉舒适、多样、整洁、欢快,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也要重视“后街文化”建设。要防止校内文化走进“后街”之后,教育效果“归零”的现象发生。其次,学校要与“后街”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要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学校、社区共同发展为目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向校园周边的社区开放学校的内部资源,为校园周边群众提供学习、生活的良好场所,促进社区周围群众整体素质的提升,把社区建设成文明、和谐的育人场所,把学校建设成传播现代文明的阵地,使校园文化建设与“后街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共同成为和谐校园建设和育人的重要力量。

总之,“后街”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原因。它在客观上缓解了扩招后高校教学资源不足、建设资金紧张、配套服务跟不上的窘境,为高校集中优势资源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伴随着“后街”的产生而产生的“后街文化”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一种处于矛盾状态的统一体,充斥着高雅与庸俗、高尚与灰色、积极与消极的矛盾对立。“后街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中的特殊文化现象,对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有重要影响的,必须继续加以关注、研究和科学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