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隔辈教育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了消极的小“老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隔辈教育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了消极的小“老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第一节课:实话实说

讲述人:北京某知名小学刘老师

我是四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小真是我班里的学生。这孩子善良、老实、本分,什么都不爱争,和谁的关系都好,但有一点,学习上不求上进,考试最后一名他从来都不着急。当别的同学都做作业的时候,他就坐在那里看着老师发呆,催促几遍才动一下,所以总是做不完作业。其实这孩子并不笨,如果他想算,算术算得特别快。为了激励他的上进心,我可没少下功夫。“五一”节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拓展活动。有一项活动需要攀一个20米高的悬崖,这是孩子们以前想也不敢想的,当大家都既紧张又兴奋地跃跃欲试时,他却大煞风景地问:“老师,什么时候吃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每天的上午10点和下午4点以后,当别的孩子正在忘我地投入活动时,小真总是不适时地问出这个问题,并且还不是一遍,似乎对吃饭的兴趣盖过了对所有活动的兴趣。

每次活动后,我们请每一位同学谈感想,这次攀岩也不例外。大家很兴奋地踊跃发言,有的说:“以前从来不想的事,自己居然做到了,非常自豪。”有的说:“在攀岩过程中,虽然手和腿被岩石划破了,但是很有成就感,以后会终身难忘。”有的说:“攀岩让自己战胜了恐惧,今后遇到困难再也不怕了。”但是,小真却不思考,也不发言,没有情绪的变化,老师引导他:“如果不去,你会不会后悔?”别的同学都大声地说:“会!”但小真满不在乎地摇摇头说:“不后悔。”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去有不去的好处,可以在家睡觉、吃东西,就不会被划破腿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

总的来说,这孩子除了对吃还有兴趣之外,其他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任各科老师怎么引导,就是没一点儿变化。没有上进心,他干什么都不怕是最后一个,并且还非常坦然。一次,我在班上让大家写下自己将来的理想,同学们都写了,并且踌躇满志地说了出来,但是小真什么都没有写。老师动员了半天,他也没写,只说像现在这样很好,说话的语气像一个退休多年、安于现状的“小老头”。

我与他的父母接触过,了解到他们都有不错的职业和收入,虽然父母比较忙,但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人在家里全天候照顾他。我曾经和他的父母谈过他的问题,他们也很着急,但对他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当然一个孩子太争强好胜了不好,但是小真这样像与事无争的“小老头”也对成长不利。我们都很犯愁该怎么教育他呢?

第二节课:实案分析

通过深入了解小真的成长环境发现,问题的根源出在他的家庭上。小真的表现是典型的“隔辈教育综合征”――从小和祖辈在一起的孩子身上的特征。小真从小就生活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4个大人的包围中,但老人由于不懂儿童教育,只满足于对孩子在生活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而无视孩子智力的开发、习惯和性格的养成以及情绪控制能力的培养。

他们不由自主地替小真做事、思考、做决定,小真只需要坐等享受,省略了思考及争取的过程。小真的世界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吃”,隔两三个小时,估计小真快饿了,老人已经准备好了各种水果、零食。所以,他不仅不需要动手做什么,而且不需要动脑筋想。更让他惬意的是,由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熟知他的脾气,不需要他说什么,就会马上猜到他的需要,所以小真连说话都省了。因此,10岁的小真,虽然已上四年级,但是最惧怕写字、课堂发言,他的语言都是简短的几个字。

过度的溺爱造成小真怕苦怕累的习性;包办孩子一切的事情,又使小真养成懒惰的习惯;代替孩子做主、缺少与孩子交流又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老人退休后过于淡薄的心态更使小真对一切新鲜事物丧失了探究、追求的兴趣,一味地满足于现状。可以说,长期与4位老人共同生活,使小真成为一个身懒――懒得活动和锻炼、手懒――懒得干活和写字、脑懒――懒得思考和幻想、嘴懒――懒得说话和交流、心懒――懒得努力和竞争的“小老人”。就这样,童年的小真人未长大,心已老了。

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心、好奇心是儿童非常重要的一项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着孩子智力因素的发展,制约着孩子主动思索的能力、自信心、想象力、创造力,最终决定他学业、将来事业的成就和生活幸福的指数。通过对l15名市级竞赛获奖学生调查发现:他们中智力超群者不多,家庭物质文化条件不是普遍优越;但是大多数人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意志坚强,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因此健全人格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小真就是因为长期生活在老人的包围中,这些积极的人格没养成,却养成了消极的人格。许多案例和统计数据表明,由隔辈带大的孩子绝大多数存在着心理、行为习惯问题,并且影响孩子的一生,一般表现为:

心理老化:对该感兴趣的事物提不起兴趣,远离社会、落后于时代,没有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性格退缩:由于生活圈子狭小,缺乏与他人的交流,致使孩子出现交流障碍,不能融入集体,社会化进程受到阻碍,很容易停留在幼稚阶段;

心理脆弱:失去独立思考与活动机会,缺乏自立、自信,性格倾向于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经受挫折;

智力降低:决定孩子智力的因素有遗传、营养、早期教育(主要是0~3岁)、成长环境等,由于许多老人不懂得早期教育,致使孩子的智力潜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长大后的智力水平与应达到的智力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业和事业。许多老人把孩子放在电视机前由“电视保姆”看管,孩子不可避免地患上了注意力分散、缺乏耐心、思维迟钝、思维不连贯等毛病。

身体虚弱:老人本身活动量少,对孩子强调保护而忽视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许多和老人长大的孩子身体虚弱、肥胖、耐力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容易过早患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老年疾病。

第三节课:父母对策

家里有老人愿意帮助带孩子是好事,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但是,父母不能因此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老人。如果您家里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照看孩子的老人,应该怎么办呢?

策略一,衡量老人是否适合教育孩子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具备教育孩子的素质,看看他老人家是否符合以下条件:

身心健康:情绪稳定,无偏执、固执等人格偏差。

愿意承担:愿意承担才会有耐心,而不情愿、被迫承担这份责任的老人会心生怨气,缺乏耐心和爱心,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习惯良好:卫生习惯好,无烟、酒、、麻将、赌博、游戏等不良嗜好。

知识全面:了解营养、护理、早期教育、儿童生理和心理等常识。

心态年轻:性格开朗,乐于交往,跟上时代变化,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认识世界和社会,放手让孩子与他人交往。

善于学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善于学习有关家庭教育的新知识,掌握教育技巧。

宽严适度:对孩子既慈爱宽容,善于引导;又不纵容溺爱,能严格要求。

观察沟通:善于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主动与孩子父母沟通、改善教育方法。

策略二,动员老人改变教育方式

当然,事实上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老人并不多,年轻的父母就要动员老人做适当的改变,对老人进行家庭教育的“再教育”。现在的社会已经进入了“乌鸦反哺”式的文化时代,即年轻一代拥有的知识比年长的一代更多,老人要不时地从年轻人那里学习新的知识,才有可能不落后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了不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如此。

策略三,父母自己带孩子

如果老人既不符合上述标准,又不愿意或不能改变,奉劝年轻的父母就不要心存侥幸或懒惰,宁可自己辛苦一些,也要给孩子正常的启蒙教育,以免错失教育的关键期,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家庭作业

像小真一样已经产生不良后果的孩子家长,需要花费比正常教育多几倍的工夫去对孩子进行心理和行为矫正。

让孩子学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自己该做和能做的事情一定不能由家长代劳,改变他“手懒”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做主,大人不应代替孩子做决定,改变孩子“心懒”的习惯。

引导孩子动脑思考。大人不要时时代替孩子思考,而应营造情境引导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学习、探索的愿望,改变遇到问题等待答案的“脑懒”习惯。

宽松的环境、热情的鼓励与严格的规则相结合。宽松的环境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探索欲;热情的鼓励可以使孩子把正确的行为坚持下去,知道什么应该做;而严格的规则和界限则可使孩子知道什么不能做。

E-mail:

Tel:(010)51026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