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豆瓣菜褐斑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豆瓣菜褐斑病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分析了豆瓣菜褐斑病的症状和发生条件,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包括:精选种苗,培育无病壮苗;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进行土壤消毒;合理施肥;及时排灌;药剂防治等方面,以期指导豆瓣菜褐斑病的有效防治。

关键词:豆瓣菜;褐斑病;无公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72-1

豆瓣菜(Nasturtium officinale R. Br.)属十字花科二年生浅水草本植物,又名西洋菜,每年利用其茎进行无性繁殖,可作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栽培。我国栽培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近年来,长江流域的栽培利用逐渐增多。由于种植区域集中,连作时间长,豆瓣菜褐斑病有加重发生的趋势,严重时病株可达80%,造成10%-30%生产损失。经过在长三角地区的调查研究,总结了该病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实用有效的防治措施。

1 症状

豆瓣菜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病斑呈褐色,半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至不定形,横径3-5mm不等。发病部位初为褪绿小点,逐渐发展成黄色至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多数病斑周围具有一黄绿色晕环,病斑直径多为3-5mm,个别10mm以上,有时具有明显或不明显的轮纹,上生暗灰色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可连合成小块斑,使叶片黄化,发病严重时病斑密布,连合,叶片变褐干枯。空气潮湿,病部腐烂穿孔。

2 病原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水田芥尾孢菌[Cercospora nasturii Pass.]。分生孢子梗浅褐色,数根丛生,不分枝,具明显孢痕,有O-3个屈曲,2-5个分隔,顶端渐细,钝圆,颜色较浅,大小为55-153μm×3.8-6.5μm。分生孢子无色,细棒状或鼠尾状,直或微弯,基部平截状,尖端钝圆,具3-18个隔膜,大小为42.5-164.8μm×3.5-6.5μm。

3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叶或病残组织上越冬。南方地区冬季仍继续侵染为害,不存在越冬而只存在越夏问题,高温季节,病菌遗留在种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田间越夏。病菌以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气流或浇水和雨水传播。

4 影响发病的因素

通常温暖潮湿或高温多雨的天气有利于发病,气温高、湿度大,发病率高。浇水后田间积水,易引起病害流行。田间氮肥施用过多,偏施过施氮肥的植株容易发病。植株生长茂密,保护地栽培通风差,病害发生严重。

5 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5.1.1 重病地块,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

5.1.2 精选种苗 不从病区及病田调引种苗,而应选择无病区或轻病区的无病田选择健壮植株作种苗。抓好苗期管理,培育无病虫壮苗。

5.1.2 科学管理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适时喷施叶面肥,提高植株抵抗力,减轻病害的发生危害。

5.1.3 及时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田间病虫源 发病老田应彻底清除病株残枝枯叶,深埋或集中烧毁。

5.2 生物防治

积极保护和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推广使用Bt等生物农药。

5.3 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隔10天一次,连喷2-3次。还可用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l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喷药时药剂中加入0.1%中性洗衣粉,效果更佳。药剂要交替施用,喷匀喷足。

保护地可选用6.5%甲霉灵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1kg/667m2喷粉防治,也可在夜间采用烟熏剂防治。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2]陆家云.植物病原真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史明山.豆瓣菜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7,(5):371.

作者简介:金鑫(1982-),男,本科在读,助理农艺师,从事园艺作物栽培生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