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帮助理解人的行为养成和塑造,已被广泛地应用在人的行为塑造方面。因此,在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有效地运用强化理论,帮助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以此推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 强化理论 小学高效课堂 运用

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注重学生自主的思维与学习,关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此改变课堂中低效、无效的状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本文谈谈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斯金纳强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函数,如果刺激有利,则行为就可能重复出现;如果刺激不利,则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而强化正是指“使反应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反应水平的任何刺激”。强化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根据性质,强化可以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指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正强化中能够提高该行为再次出现的频率的积极刺激物称为积极强化物。当某种刺激在有机体环境中消失时,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某种刺激而提高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在负强化中,增强了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的刺激物为消极强化物。

在此,要区分与明晰负强化与惩罚。惩罚是指当某行为出现后给予某种带有强制性或威胁性的刺激,以减少这种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或消除该行为的方法。虽然,惩罚与负强化都是根据其结果判断的,但惩罚是抑制反应发生的概率,而负强化则是增加反应概率。惩罚的目的在于杜绝以后再出现类似情况,而负强化的目的在于增加某种行为出现的概率。再者,惩罚的方式是增加不利刺激。而负强化是减少不利刺激。虽然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区别,但是这两种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发挥作用。

根据来源,强化可以分为一级强化与二级强化。一级强化指所有在没有任何学习发生的情况下起强化作用的刺激,满足人和动物生存、繁衍等基本生理需要的强化,如性、食物、水等。二级强化指在开始时不起强化作用,但后来作为与一级强化或其他强化物配对的结果而起强化作用。二级强化物包括权力、地位、名声等。二级强化物大部分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对人类的大量行为起强化作用。

强化程序是指反应受到强化的时机和频次。而强化程式可以分为连续强化程式和间隔强化程序。由此,强化可以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固定时间间隔强化指每隔一定的时间出现一次强化,如定时检查作业。这是由于机体在强化后会出现反应停顿,反应速度增加,在下次强化到来之前反应率达到高峰,机体学会根据强化的时间进行反应。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出现的时间没有规律可循,机体不知何时出现强化,所以反应速度比较稳定、不出现停顿,如不定期背书情况检查。固定比率间隔强化是指当机体每做出一定次数的反应后出现强化,如完成一定量的作业便去玩耍。在此种强化条件下,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机体完全依靠自己的行为反应去控制强化,反应速度很快。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具有不固定和无法预期的特点。这种强化由反应次数所决定,但每次强化所要求反应的次数不一样。机体做出的反应越多,得到的强化也越多。但机体不知强化的标准,不能完全控制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与批评属于此类强化。

二、强化理论对构建小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当前,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在这种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以往课堂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显然已经不能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必然的趋势。

何谓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追求速度忽视深度、追求数量忽视质量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高效率、高效果地完成教学任务并实现教学目标并取得较高教育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课堂是否高效不在于课堂上教授多少知识内容,而在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效课堂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思维过程中对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能学所收获,实现课堂高效率、高效益与高质量。

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是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课堂各个阶段,师生要积极参与并付出努力。教师在课前准备中,要全面理解大纲要求、熟悉教材、掌握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个体差异,以此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案。而学生则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课堂的实施――教学这个阶段,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准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精神。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及时提出疑难问题。而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高效课堂。在课堂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适当的作业检测课堂的成效。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学习成果与不足之处。

尽管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但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课堂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具有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正确、准确的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必然会陷入一定的误区。也许学生会从误区中走出来,但是会浪费学生的时间、降低学习效率。而如果学生不能从误区中走出来,那么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后的学习,甚至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就不可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的引导作用还体现在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有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学生必然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与教师共同构建高效课堂。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但是这种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是有待完善的。而教师虽然不是全知全能的,相比于学生,教师确是有着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之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以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

而根据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而知,强化是一个人行为的动力所在,它塑造行为、提高行为的频率和维持行动的动机水平。通过强化物对行为的作用可以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行为取向,以及习惯,以此来塑造人的行为。小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用一些有效的刺激与方法改变学生的习惯和行为,并使这种改变朝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强化理论运用在小学高效课堂中,对教师来说,利于教师培养学生行为、丰富课堂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课堂气氛;对学生来说,利于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高自身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具体运用

斯金纳在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出了强化的有关规律,我们要科学且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律帮助构建小学高效课堂。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强化手段。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强化手段。小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与特点,行为方式、学习态度、处事习惯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实施强化手段的时候,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行为特征、性格特点等,对不同的行为进行具体分析,寻找行为产生的真实动机和原因,选择合适的强化策略和强化物。同时,运用强化手段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时间、学生上,所导致的结果也不一样,教师要具体分析学生的行为,选择恰当的强化方式。比如,活跃的学生与沉默的学生在课堂上同时回答一道问题。这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强化。活跃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一直相当积极,所以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正强化)相对来说也是比较多的。如果活跃的学生每次回答问题都进行表扬(正强化),这种表扬所带来的刺激可能就会失去效果。因此,对活跃的学生可以采用不固定比率强化,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教师会进行表扬,所以会一直处于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而沉默的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中相对不积极,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对沉默的学生及时进行表扬以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沉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可以改善学习风气,这将促使小学高效课堂的形成。

2.正确运用正、负强化,慎用惩罚。

奖励,正强化的重要手段。实践证明,表扬、鼓励等激励方式比批评、惩罚等更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得到奖励后继续保持某种行为,这不仅对其自身来说具有积极意义,而且能使受奖励学生周围的同学得到鞭策和鼓励,树立一种榜样意识。虽然,惩罚不是一种强化手段,与负强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惩罚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酌情惩处,可以使其从中吸取教训,减少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同样也能使周围的同学受到启发与教育。惩罚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斯金纳曾说:“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因此就改弦更张,不我行我素了,他充其量也不过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确实,惩罚只是简单地遏制了错误行为的发生,并没有教导学生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这样容易把学生带到新的误区。在小学高效课堂上,教师要慎用惩罚。在惩罚学生后,教师要及时地使用负强化手段,以增加学生的正确行为。

3.善于选择利用二级强化物。

二级强化物本身并不具有强化作用,但如果与一级强化物进行反复结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奖品、金钱、职位等。二级强化物的正确选择与使用,会让强化手段运用的效果更加明显。在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表扬并不是总能发挥作用的。因此,教师可以适时、适当地运用一些二级强化物。比如,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同学,教师可以奖励一个作业本以资鼓励。这里的作业本便是二级强化物。这种做法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课堂沉闷的气氛,利于小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4.注重调节强化的频率与间隔的时间。

强化使用的频率与间隔时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正强化虽然积极作用较大,但是如果使用的频率过高就会导致学生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更强的强化物维持正强化的效果。如果强化力度不够,就会出现刺激减弱而导致行为弱化的倾向。而如果强化间隔的时间太长也不利于学生行为的持续。任何一个强化都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学生在得到一个强化后会有一个持续的兴奋期,在这个兴奋期即将结束时,应该有新的强化出现保证行为的持续。如果兴奋期结束之后,还没有新的强化出现,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严重的后果会导致之前强化保持的行为减弱甚至消失。固定时间间隔强化、不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固定比率间隔强化、不固定比率间隔强化这四种强化方式就是要正确把握与调节强化的频率与时间。而在使用这些强化时,这都要依靠教师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正确把握。

5.必要时不强化,消除不良行为

虽然强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必须使用强化手段的。在一些情况之下,不强化(即所谓的“冷处理”、“不理睬”)能消除某种不良行为。这种不予强化来让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称之为“消退”。在小学课堂上,一些由于家庭离异或父母外出工作因而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学生、一些性格问题导致缺乏朋友或老师关注的学生会在课堂上故意违法纪律和秩序,以此来吸引教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这时教师采用惩罚等手段来遏制这些学生的行为,不仅不能抑制学生的不良行为,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使这些学生以后还会用类似扰乱课堂纪律等手段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面对这种情况,正确的方式就是不强化。学生感觉无趣,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当然不强化并不是意味着教师不管不顾这些学生。教师可以以其他的方式与这些学生多加交往,让这些学生感受到班级集体的温暖。适当时也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来解决心理上的问题,从而改变这些行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是重要的学习理论,对学生行为塑造的指导意义重大。在小学高效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准确地运用强化手段,不仅利于小学生正确学习行为与态度的养成,而且利于课堂民主和谐氛围的营造、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然而,教师只有深刻理解强化理论,结合课堂实际才能发挥强化理论在小学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艳君.浅议斯金纳强化理论及程序学习法[J].教育战线.

[3]刘旭利.新课改下高效课堂构建刍议[J].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