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袖”舞艺术作为东方舞蹈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具有服饰文化的概念,在舞蹈中又是一种舞蹈道具,具有东方舞蹈文化艺的属性。这种“袖”舞艺术在西方自身的舞蹈艺术中是罕见的。“袖”舞是东方舞蹈的一大创造。“袖”的运用, 除延长了人的肢体, 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外, 还通过舞者手臂、手腕、腰腹、身肢等不同力量、不同幅度的运动, 使“袖”缭绕空际, 变幻着无数的形态, 其传情丰富、鲜明, 超过了许多表情手段。“袖”的徐缓、抑扬、飘忽、回旋所产生的形式美, 完全可以把人们引入一个非物质的境界之中, 赋予“袖”舞以人文精神内涵和意蕴, 展现了“袖”舞的魅力和光环。

关键词:袖舞;古典舞;形态;韵律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8-0101-01

一、中国古典舞水袖”形态特征

(一)“水袖”的形态袖形。即袖的形态,是指袖在流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空间形态。袖形包括:直线形、弧线形、螺旋形和扇形等。而中国古典舞中的袖形是根据各种袖技在空间的形态变化,了解身体重心、身法动势、手臂动作和手腕技法对袖的空间形态的影响。在这过程中,首先通过借助拧倾重心的运动势态,体会身法对袖势的引领和反衬作用,了解动律变化对袖势的影响,强化身体的空间意识,加强身体在运动空间的表现张力;其次再根据各种袖技的力度变化,借助身法动势和气息收放,了解发力的速度、幅度、以及发力的部位对袖劲的影响,在身与袖的配合中,体现出力量传接上的贯通之感;最后并在拧、倾、圆、曲的体态中,在起、承、转、合的袖势中,在忽展忽叠的形态中,在或强或弱的劲力中,通过动静、开合、高低二强弱的对比,将袖的韵律与身体的韵律融为一体,并将中国古典化对圆、游之美的崇尚,通过袖的变化婉转地展现出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舞姿和袖舞形态。

(二)形态彰显“线”的艺术。以舞蹈艺术与戏曲艺术在审美特征方面来看,以“水袖”对于舞蹈艺术和戏曲艺术水融的亲密关系,构成了“水袖”自身独特的形态特征。把水袖解为“以其甩动时形成水波纹,故名”。艺人们往往把水袖比作“行云流水”,以物喻形,极富想象力。幻化出万千气象,构成水袖的飞动之美、线条之美、韵律之美。

二、中国古典舞“水袖”韵律特征

袖韵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即:动势和节奏,它是在袖劲、袖形、袖技的基础上,通过身体的韵律和“袖”本身的节奏变化,在连接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身体韵律是由“一切从反面做起”的连接规律所引发的,在“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的欲动原则中身体的闪动展示的是动律的变化,它在动势的起承转合当中,带动了袖势的变化;袖的节奏体现在袖势转换间产生的袖技变化之中,在忽展忽叠的形态中,在或强或弱的力度中,在时高时低的空间中,在能文能武的性格中,袖的节奏丰富了身体的韵律,身体的韵律又影响着袖的节奏,袖韵就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得以形成。

身袖之间的配合法则所遵循的正是“六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外三合,以及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的内三合。需要明确的是,袖作为身体延伸的角色,建立袖与身体的连接关系,是以身舞袖的运动方式。具体要在肩与胯的配合中,体会身体动势对袖势的带动;在肘与膝的配合中,体动势转化对袖技变化的影响;在手与脚的配合中,体会步与袖的配合关系在重心变化中对完成形态的影响。

三、“水袖”在中国舞蹈作品中的运用

中国舞蹈作品中以“袖”为舞蹈道具的作品比较丰富,如:《踏歌》、《白经舞》、《昭君出塞》、《江河水》、《二泉映月》等等,本文仅以具有代表性的汉唐乐舞《踏歌》和近代舞蹈《江河水》为例:

《踏歌》其舞蹈具有中国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特征:汉代女乐舞者以“纤腰”,“轻身”为美,舞蹈“机迅体轻”却又节奏感极强,舞蹈始终在运动,如行云流水;旁侧三道弯体态打破了以前一提汉风三道弯就塌腰撅臀的做作之态,静态中含着一种自然的动感,同时也颇居妖媚之美。

写意多于写实、在抒情中叙事是水袖在舞蹈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例如女子独舞《江河水》就是运用水袖以抒情来叙事的例子,其作品结构严谨,分A、B、A三段,没有说明具体人物是何人,而是通过水袖与人之间的舞蹈关系,表现出所有无依无靠无助、被黑暗势力压迫、欺凌、被封建势力束缚的古代弱女子的形象。

结语:手袖的延长又大大地丰富了舞蹈的表意手段,水袖的造型性、节奏性、音乐性、舞蹈性的高度结合,而加强人物的性格刻画,加深人物的情感揭示,创造出鲜活的舞台形象,才是“袖”技表演艺术的终极目的。对于“水袖’广泛的运用,只有依据舞蹈主题提供的情境,选择属于人物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舞台语汇,做到技与艺、情与理、形与神、真与美的和谐统一,并注入一种当代舞蹈文化精神,这样才更具有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这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艺术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刘青弋.中外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