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个村庄走出67位教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村庄走出67位教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湖南怀化沅陵县乌宿村,是一个只有2000多人的村子。在过去数十年间,从这里走出67位教授,乌宿村因此被人们誉为“中国教授村”。

乌宿村位于二酉山脚下,这里因酉水和酉溪交汇而得名,被收入《辞源》的成语“学富五车,书通二酉”出典于此。

当地二酉中学校长邓永文说,二酉山被誉为中华文化圣山,相传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一位名叫伏胜的官员为了拯救中华文化,冒着诛灭九族的危险,偷偷将千余卷书简运出咸阳藏于此山的洞中。在邓永文看来,“二酉藏书”体现了古人对文化的追求和保护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当地一直被传承,才成就了乌宿“教授村”的美誉。

解放后,从乌宿村走出许多闻名于世的专家教授。如在世界上颇有影响的英语教授彭文明、在抗美援朝时的英文翻译彭文汉、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等,都曾在乌宿村学习和生活。

目前乌宿村2000余劳动力中,高中文化的占三分之一,村里在读大学生有40余名。“耕读传家”的古训,在一代又一代的乌宿人中传诵。

在乌宿村,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校本教材》,书里除了讲述乡土民情外,还重点介绍了村里先辈们读书的励志故事。

1937年,乌宿人龙盛恒在外学成回到家乡,办起新学堂乌宿小学并担任校长,致力改革学校旧制。在那个时期,因为战乱,大批知识分子来乌宿避难,先后受聘于乌宿小学,一时间良师汇集。厉以宁也曾在那时随父母到乌宿村避难就学。据当地小学校长卢怀金介绍,2005年,在北京开会的厉以宁偶遇与会的沅陵县委领导,回忆起当年在乌宿求学的经历,仍然感觉刻骨铭心,并当即表示要在乌宿捐资助学。不久之后,厉以宁捐赠的“宗琳小学”在乌宿村落成。

在15岁的学生陈田英家中,还收藏着一篇名为《成长的印迹》的学生习作。这篇作文描写了家住二酉山上的陈光炳老人一家,培养出3位高级教育工作者的故事,这被陈田英视为精神食粮。

“每学期开学的那一天,很多要外出打工的村民,都会亲自到学校把孩子交给老师,并拜托老师严格管教孩子,如果孩子不听话,他们可以放弃外面打工的机会,立即赶回来教育孩子。”邓永文说,在这里,尊师重教是有传统的,每个学生家长都觉得读书能让孩子有更好的出路。

“如果老师不管孩子,那是对我的孩子不重视。”一位家长和记者说起乌宿村的教育传统时,认为严管之下出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