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翩翩诗意入壶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翩翩诗意入壶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果说传统文人壶多是文人书画家与紫砂艺人的合作,这与过去紫砂艺人自身素养不高有一定关系。而现今的文人壶,除去传统意义上与文人书画家合作的惯例,新文人壶的创作主体出现了在传统中突破、创新,以原创性和探索性为标签的新一代紫砂艺人。

关键词:文化;意境;突破;创新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84-2

说到文人,自然而然会与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托物言志寄情,也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玩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综合艺术的紫砂壶,与文人的渊源也同样深远。可以说,文人在紫砂壶的发展史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纵观紫砂发展史,紫砂壶艺的创新,由陈曼生而起。以清人陈曼生为首的文人群体,与紫砂艺人相结合而创造出的一种“文人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兄妹制作,再由陈曼生和其友茗文刻字,后世称为曼生壶。陈曼生的壶简洁明快,特别是把紫砂壶艺与书法、印刻、铭文等艺术结合起来,而且壶铭文切茶、切水、切壶、切壶形,书画精雅,与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充满了文人雅趣。

继陈曼生之后,又有瞿应绍、邓奎、梅调鼎、朱坚等一批书画家积极参与,不断丰富和推进了紫砂文人壶的发展。尤其是在近代,随着紫砂收藏热潮的到来、文化艺术交流的兴起,书画家吴昌硕、任伯年、于右任、黄宾虹、唐云、朱屺瞻、亚明、韩美林名家等也纷纷与紫砂艺人合作,参与了紫砂陶艺的创作,进一步推动以紫砂为载体展现传统艺术的多元融合,紫砂的呈现出了百花争艳的文化氛围。所以,清华大学杨永善教授感叹说:“紫砂陶艺,实际上是热衷文化的艺人与热爱工艺的文人共同创造的。”

如果说传统文人壶多是文人书画家与紫砂艺人的合作,这与过去紫砂艺人自身素养不高有一定关系。而现今的文人壶,除去传统意义上与文人书画家合作的惯例,新文人壶的创作主体出现了在传统中突破、创新,以原创性和探索性为标签的新一代紫砂艺人。

作为邵大亨的第六代传人,我在他高洁庄重,气势不凡著称的壶艺风格道路上,通过多年对紫砂艺术的剖析、创作、理解、突围,立足于中国诗性文化之根基,融入常年积累的美学功底,以传统尚意的美学思想为内核,反映当代人的审美理想与情趣,创作出了一系列属于自己风格的文人壶系类,使壶化作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创造出“壶意均佳”的艺术境界。

以下,从两把个人设计创新的文人壶剖析我多年壶艺创作、思考、诠释的一点所思所感:

百花之中,我对莲花情有独钟,爱它的高洁,爱它的婷美,更爱它那一低头的萧瑟:满池的莲花怒放,蓬子在初夏正值嫩黄,清微的蓬香,没有莲花瓣的香气足,只有比莲花瓣的更为微弱的香。晚夏之时,嫩小的莲蓬丰满了起来。蓬丝掉落,只剩浓浓的稻黄色的大莲蓬头孤立于莲塘之上。满塘的莲,像是在一夜之间消失无踪,留下的只有那蓬头蓬子。看着满塘的残莲,脑海中想着的却是那初夏之际,莲香横溢,粉嫩满塘的初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笔下的莲,之于我,有着莫名的喜爱。败荷残莲有着特别的美!其实人生也不过如此:人人都会变老的,老了依然可以很美,就像这残荷败莲!老了也意味着收获和果实,否则荷不败,莲不残,哪来的藕呢?残莲壶(见图1)的创作灵感呼之欲出:该壶突破了传统花货造型的写意感,以秋天的莲叶、莲蓬为主要载体,壶体为秋天残败的莲花,壶嘴为小的莲藕,微微上扬,壶把也以连藕造型,呼应这整体的莲元素,壶钮微卷,似莲的筋叶,壶下方以不规则的莲叶方式点缀,壶身突破性地运用雕塑的创作手法,古朴的紫泥和段泥结合很好地演绎出了残莲的残缺之美、沧桑之感。这件作品在创作中,留意到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整体是指主体的形象具有气魄和神态,局部是指嘴、把和盖以及其装饰的协调同一,生动别致,融为一体。局部的装饰,如壶身的雕塑和壶体壶盖的过渡衔接,符合作品的整体效果。同时把重点的装饰放在了壶体上,在疏密的关系上,多而不繁,以简驭繁,以壶寓秋,以秋寓人生:生如春花烂漫,逝如秋叶静美。人生有灿烂的春季,茂密的夏季,也有值得人思索的秋季。繁华落尽,片片残莲,深远、宁静。一壶在手,细品茶香之余,令人无限感怀四季的轮回,人生的起落。这样的紫砂作品,不仅传承了一种工艺,更承载了一种文化――气韵灌注在手与泥的运动之中,塑砂如画,写意传韵。

作为宜兴市丁蜀职业高级中学陶艺培训基地的老师,我一直反复和学生强调:紫砂作品原创,不仅仅是艺术的活动,更是创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紫砂要在创新中展现艺术个性魅力,因为紫砂艺术本质归根结底所表现的是艺术家的风骨、个性、才思、气魄和心胸。新时代文人壶的创作要多从其他艺术流派中汲取营养,技艺才会推陈出新,作品才会耳目一新。如这把暗香壶(见图2),尽管依然以莲藕为创作载体,却独具匠心地赋予它别样风情:圆融大气的壶体,当花瓣离开花朵,暗香残留,香消在风起雨后。梅花、雪花盛开,清香扑面而来,这是属于冬日里的一抹亮色和浪漫。壶体似瓜,寓意着冰消雪融,春意将至;壶身上看似漫不经心的树枝小疤痕,实则和壶嘴、壶把上的枯枝相映成趣,无苍凉之感,唯有清新之意。在冬日里,白雪飘零,唯有墙角一枝寒梅怒放,这是春的讯息,也是梅花的傲气。壶底巧妙运用三足,不仅在美学上平衡着壶体的圆润,更寓意这做人的方正、平和。通过审美联想、审美妙构达到“意”“象”交融,从而营造出的一种美的境界。壶体、壶钮自然地把绘画、雕塑的技巧融入,令人耳目一新,显示着创作者对传统文化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对现代美术的融入和理解,这也是新文人壶的发展源泉:工艺、技艺、审美、个性……创作理想方面不拘一格,表现方式更为缤纷多彩,表达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反映的是制作者的诗情志气,是其灵魂、人格、学养的升华,印证着“壶品即是人品”的经典壶道。

英国诗人弥尔顿说过:“谁想做一个诗人,他必须自己是一首真正的诗。”一把紫砂壶,里面融汇了艺术家的想象、审美情趣和对哲学的理解,所以紫砂壶作品理应被置放到艺术的范畴和学术的平台上来展示。而参与设计紫砂壶的艺人,也要努力使之成为书画、文化精通的学者,少些功利,少些急于求成;多点淡泊,多点文化知识的积累。

中国的紫砂陶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有过几起几落,它的兴盛、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性的参与联系在了一起。盛世兴收藏,这是一个和谐的时代,为紫砂壶的创作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机会,紫砂的发展迎来了它最好的时代,笔者相信,在新时期纷繁的紫砂艺苑中,独具人文属性的文化紫砂,将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这是未来紫砂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每一个具有使命感紫砂艺人的责任和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