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春去春又来》看宗教的罪恶和救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春去春又来》看宗教的罪恶和救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代表作,以唯美的镜头表现,散发出一种安静和谐的禅定气息,但这并不是电影真正的美丽所在,在她表面的平静之下,始终汹涌着一股来自原始生命的躁动不安的精神暗流。他是人面对天性和信仰的痛苦挣扎,是生活在沉重之下精神的孤苦无依,是佛之静谧与尘世喧哗的决然相立。而佛教却以它独特的凝视,为那些在重压之下几近崩溃的个体寻求平和的同归之路。

【关键词】四季;重负;参悟;轮回;延续

一、引言

《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代表作,环绕的群山、苍茫的湖面和水中的孤寺,浓郁的东方山水韵味,水墨般的境地,恍若出世之地。在群山环绕的封闭空间里,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就更加地具有生命内在冲动的特征。水的存在是第二道屏障,只有一叶小舟往来渡于古寺、外界、佛性和人心之间。这看似是与世隔绝的净土,却其实也无法逃脱俗世的枷锁。导演以这样独立的环境为背景,演绎着人、人性、人生。他借这样子一个外壳,用电影的方式说一个禅意的故事,讲他对人心人生的理解,同时展示了东方的文化元素。

二、岁月的轮回

影片以一个绝于尘世的水上寺院展开,随着春夏秋冬的纵向轮回,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清静撞见喧哗的象征世界。

1、春、慧、鱼。湖水溢了起来,舟便划出湖心小庙,春天明媚着。苏醒的春,万物在生机勃勃的更新旧事的容颜,生活显得一贯的素净,只有甲板上的仕女彩绘露出多少端倪。而小和尚天真无邪的笑容与老和尚安静恬祥的叮嘱,都线条分明地在湖光树影中交织起春天的气息。“为什么看上去一模一样的草药,这个有毒,这儿却没呢?”小和尚疑惑真“你看,这上面一点一点的白色就是有毒的”,老和尚解释道。如果偷换一下概念---为什么看上去都差不多的人,怎么这个这么坏,这儿又不会呢?――心里有一点一点的异化,人也就很不同了――这样的问答是否会泄了佛口中不可说的天机呢?又或者,这样的伏线根本就是一种臆想。灵慧,本就是孩子天然不饰雕凿的本领,小和尚自如地与鱼、蛙、甚至蛇无间地接触,注释了大自然为何总以一种融洽频率接下来,这种频率也包括了当意识到他物弱小自身时,条件性地产生的凌驾感――调皮小僧将负重缚于潇潇生物,目睹对方艰难前行以获得。门,为客而置,是君子心里的度,对于狂徒,门,毫无意义。片中多少次开启那扇无墙的门,理性的墙在修道者漫漫的人生路上修筑,理,在于潜移默化而不是强制。

2、夏、欲、蛙。上帝认为是夏娃勾引了亚当,然后将他们驱出伊甸园。特洛伊王子带走斯巴达皇后而引发了导致国家毁灭的战争。可以相信,的潘多拉盒子是颗必定会发芽的种子。单调的寺院生活因为白衣少女的存在而改变,心生欲念,欲念生惑。少年和尚从战战兢兢到小心试探,到心领谴责到初试到肆意,少女从缄默到不屑到愤怒到迎合到引诱到无忌,欲望从来不是孤立无援的。只是孰是孰非,已非在老和尚的驱赶中就辩得清窥得明。金基德确实厉害,当小僧和少女驾船归寺,老僧对此一切还是静观,一个在瓦当上清水书写的镜头,指出了男欢女爱是镜花水月的实质。

3、秋、嗔、蛇。“淫念唤醒了占有欲,而占有欲必将惹来杀机”。老僧已是蹒跚之相,在人生的秋季发着余辉。老和尚是看到了人性的本质,当青年和尚带着嗔恨回到湖中小庙之前,老和尚已从报纸中得知其为情杀人之事,老僧默默拿出小僧的衣物,一针一线缝起来,他在缝合的不仅仅是破洞,还是一颗心。还俗的小僧回来,嗔、嫉、怒、虐是强烈的,足以摧毁深爱着却背叛自己的人,足以糊上七孔,试图闭裂自己。青年和尚随着警察离去,老和尚选择了寂灭,自闭七窍,自焚而归。这或是一种赎罪的方式,又或是一种释心安去的归寂。涟漪泛去,湖水依然祥,只是生命停留在湖中过久,也是时候渡过彼岸了。

4、冬、度、佛。悟常在暮年之时,这基本已成为定律。冰封的冬湖是修炼的前奏,而童年时在心里留下的石头也到了最后的释负时候。寺院已残,孤灯里,心已安静。她蒙面而来,带着一个孩子。留下小儿,夜行,不慎坠入冰冻而亡。小僧在黎明发现,打捞上来,却是佛像。观音有万千形态,为度人脱俗入空。腰缠巨石、送佛登峰,佛像居高临下照看的,除了静湖小庙,还有那度一切苦厄的心。四季后,终于发现四季之外,不过是另一个四季。

三、生命之“重”

在永恒轮回的世界里,一举一动对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金基德曾经说:“我的电影,渗透了黑暗的人生经历和对世界的憎恶,同时又是对世界慢慢理解的过程。”在这部影片里,重负主要来自于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人生活的环境并不是单一和隔绝的,小和尚生活就处在两个世界的对立之中――佛的世界和俗世的世界,这是外在环境给人的压力。另一反面则是由此带来的自身内心的复杂性,继而对天性和信仰的两难选择。

显而易见,电影是在一个浓重的原始佛教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佛寺、佛像、佛经,当一位母亲带着少女闯入他们的世界,一切本该安静的世界不再安静。主人公成长的四季和天地的四季浑然天成地相对应。四季是轮回的,永不停歇的,一代代人都在重复着同样的遭遇,无法停止脚步。而小和尚就在天性与佛教信仰对他行为规范的束缚中煎熬着。

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单调的说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效果,然而这样的历练,亲眼见证着“恶”的结果,对于那样的孩子,也许太过残忍。可是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的方式,才是导演拍摄的目的,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于是鱼死了,蛇死了,然而青蛙却得以存活。山林中哭泣的小和尚,在此刻给自己的余生附上了枷锁,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人性的感悟。佛法渡化众生,也只是想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只是痛苦。然而让这个过程负担累累的,却正是我们自己。

四、结语

人的一生犹如周而复始的四季。影片结尾又回到了开头,这样的叙事在如今的电影里面已经算不得新鲜,但韩国导演金基德就是有本事让人感到其中难以言说的微妙感伤。金基德在这里饰演了冬天的成年后的和尚,之所以要自己出演,是因为金基德认为自己一直活在冬天的境界之中。可见,在这部影片中,金基德想要表达的哲学意味,远比电影技术本身更为重要。而不慎失足落水的母亲,被打捞上来的,却似乎在瞬间转化为那尊佛像。佛法渡化,必将死而后生。走过春夏秋冬,小和尚也终于变成了老和尚,他腰间拴着巨石,抱着一尊佛像,真正地开始了自己的修行,在冰雪中净化着自己的生命。这已是一种对人生本身的超越,永无止境,永不停歇。待到那至高无尚之处,看那凡尘俗世,不过如此。这段情节的背景插曲中,用的是韩国地区全罗南道的方言,歌词中又有很多是不具备所指功能的语气叹词。因为向高音区冲击得太久,竟然可以听出一丝嘶哑,但是在嘶哑及至失音的危险下面,却又蕴蓄着绵绵不绝的气韵。

苦行终于是要成佛的,人生的苦难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消融吧,当佛像终于被安放在顶峰,音乐中饱和的情感直至顶点,近乎呜咽春去冬来,生命轮回,人生如四季循环而生生不息。就象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那则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在讲故事,讲的内容是――从前有座山,这部寓言体的电影,没有一个答案,它需要我们自己用我们的生活经历来辨识。生命或许只是一场幻觉,然而既然身在其中,也就可以慢慢享受个中滋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