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前,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虽然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强调了个别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些关键要素是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 产业集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形成过程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039-04

[基金项目]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创新资源共享的产业集群形成机理研究”(批准号:0513020400)、“河南产业集群与 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批准号:0513022600);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特色产业集群发展障碍与政府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 王志敏,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营销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7)

当代的区域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结构,还常常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现实情况表明,凡是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所有经济繁荣的地区都可以发现产业集群的存在。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及其形成机制已经开始受到学术界、工商界及政府的高度关注。

一、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及其局限性

近20年来,经济地理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决策者们对产业集群及其形成机制表现出共同的兴趣和关注。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和分析,可以发现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工协作及交易费用理论、集聚经济理论以及竞争理论等几个方面。

1.分工协作及交易费用理论

最早从分工的角度描述产业集群现象是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论述了产业集群的深刻含义。亚当・斯密认为,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分工性质的企业,为了完成某种产品的生产联合而成的群体,并且认为,分工的好处是非常明显的,分工协作程度与交易费用密切相关。对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现在又被称为新制度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除科斯(Coase.R)外,还有威廉姆森(Williamson)、得穆塞茨(Demsetz.H)、诺斯(North.D)等著名的学者。科斯(1937)认为企业是作为市场的替代物而产生的,并通过形成一个组织来管理资源,可以节约市场运行成本。在科斯之后,威廉姆森等许多经济学家又进一步对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发展和完善。威廉姆森(1977)把地理邻近的优势解释为交易费用的节省:数量众多的、具有信任关系网络的企业们利用相匹敌的合约力量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信息不对称。

2.集聚经济理论

马歇尔(Marshall,1890)认为,产业集聚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他在《经济学原理》中进一步解释了集聚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关系。韦伯(Weber,1909)认为,企业可以通过集聚能够获得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也就是说,聚集产生的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功能的总和。胡佛(Hoover,1937)也从规模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研究。胡佛认为,规模经济是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

3.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产业集群还可用以克鲁格曼(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给以解释。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抛弃了“比较优势”的传统观点,强调历史偶然事件及其规模收益递增在产业集群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地方化的规模收益递增和空间距离交易成本之间的平衡是对等级式产业空间发展的最好解释,区域专业化在历史偶然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并建立起来后,就会在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下持续下去。区域发展因此被“锁定(lock-in)”,这也是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dependence)”。

4.社会资本理论

洛里(G.Loury,1977)在《种族收入差别的动态理论》一文中首次用社会资本概念。随后, Kurt Annen对社会资本进行了定量研究。Kurt Annen(2001)认为,通过提高网络的交流能力,在复杂性约束增加的条件下,仍然可以通过增加网络的包容性,从而能够提高社会资本的价值。对于集群中的企业而言,信任是社会资本的主要要素。合作伙伴的信任对于产业集群中企业来说是企业独特的社会资本。这种社会资本可以为产业集群中企业带来其他企业无法复制与模仿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集群中企业获得集聚性租金的核心要素。

5.区域创新网络理论

1985年在法国成立的欧洲创新研究小组(Groupe de Recherche Europe sur les Millieu Innovateurs,简称GREMI),在对欧美国家的16个区域进行了调研论证后认为,区域发展以及大量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集聚,与其所在区域内的社会人文环境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区域的发展更多依赖于区域常新环境的改善,而不仅仅是产业内部的柔性专业化分工。GREMI的主要成员Camagini在《创新网络(Innovation Networks)》一书中指出,区域发展过程中,企业及其外部的网络联结对于企业发展、创新以及整体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分析并强调了个别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事实上,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产业集群的形成经历了从企业集聚到集群的不同阶段。虽然学者们各自从不同视角强调了个别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然而并没有说明这些关键要素是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也没有说明是哪些要素各自在哪些阶段发挥着主导作用。从总体上讲,无论单独运用现有理论中的哪一种理论来解释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和规律,都难以取得令人信服的

结论。因此,现有的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理论所存在的局限性,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空间。

二、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

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本身有一个形成和演化的过程。由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这种聚合和布局一般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从集聚到集群的过程。集聚是指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聚合,是一种基于产品链和增值链的简单劳动分工关系;集群则是指大量专业化的产业(或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并结成密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在集聚基础上基于信息和知识联系的“创新链”机制。就特定区域经济或产业发展来说,总是先有产业集聚后有产业集群。产业集聚只是地域集约化经济的初级阶段,而产业集群则是地域集约化经济的高级阶段。根据Ahokangas和Rasanen1999年所提出的演化模型,本文将从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孕育阶段

产业集聚在某地不是偶然的,它是由一系列因素在起作用。通过对国内产业集群形成过程的分析,发现导致企业在特定区域自然进行集聚的主导要素主要包括:持续的区域优势,其中包括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资本资源优势或技术资源优势等;一定的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生存的环境,如创办企业所须的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人文环境)、区域政策影响、基础设施环境等(社会环境)。这些要素都具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它们都是本地所特有的且是不可移动的,属于不可移动的本地特有要素;二是这些不可移动要素因稀缺、难以模仿、不可替代而具有一定的价值,能够吸引其他可移动的要素向该地聚集。

这一阶段,产业集群的最初形态体现为在相当集中的地区中开始创办或引进个别或少数生产同种类型产品的企业。这些企业由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较强的盈利能力,成为吸引企业集聚的“磁石”,企业所在区域就成为“磁场”。但这一阶段,企业的集聚还只是空间上的集中布局,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建立起太强的产业关联和分工协作关系,处于一种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产业关联上的离散状态,企业集聚效应还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出来。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也不具备集群所具有的各种优势与特征,所以这个磁场的吸引力并不强,集聚作用也不是很强烈。随着孕育阶段的深入,区域内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不断增加,集群的形态开始初步浮现,集群雏形开始初步形成。

2.第二阶段:成长阶段

随着孕育期企业的发展及盈利,该区域的引力作用不断增强,集聚作用越来越强烈,大量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该地区集中形成。随着这种企业数量的急剧增加,意味着集群形态已经形成,并且进入了成长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集聚既包括生产同一产品企业的集聚,也包括纵向联系企业和相关支撑机构的集聚和丛生。企业的大量集聚,促进了企业的集中。这种丛生作用的出现来源于企业间越来越激烈的相互竞争。这种竞争压力不仅导致了部分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升,而且由于同一地区的知识扩散效应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的升级。在这个阶段,产业集群还出现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随着竞争的深入开始出现劳动分工,相互联系、互相提品和服务的供应方或者服务方开始出现,产业链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而且随着区域产业的不断发展,基础环境和公共设施开始受到关注并取得发展。

3.第三阶段:成熟阶段

伴随着完整的、配套的产业链体系的形成,产业集群开始正式步入成熟阶段,产业集群已经拥有较强的集群竞争力。在这一阶段,集群区域已经拥有数目众多的相关企业,企业集聚趋于稳定,企业数目增长率开始逐步降低,与产业配套的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配套的企业群,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价值体系。在产业价值体系中,相关企业的劳动分工更加明确,各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相关企业之间彼此既竞争又合作,形成了一个坚实、稳定、密切的本地网络关系,这种产业价值体系能够维持与增强集群的竞争优势。这一阶段集群内可能出现几个以主体企业为核心的,拥有大批下属企业的企业集团,但这并不是必然的。

在这一阶段,随着产业集群成员企业逐渐发展全球战略,在更多的国家销售产品以及获取质量更好、成本更低的原材料,集群开始加入全球价值链。一旦集群的成员企业很好地融入了全球竞争,并在全球竞争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该集群开始拥有更多机会,并且更加丰富了集群本身的各种知识,进一步刺激创新的出现,使得集群向着良性发展的方向前进,这时候集群开始维持一种稳步成长的发展状态。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集群的发展没有融入到全球价值链中,没有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或者新的产业空间,则集群的发展会出现停滞现象,直至步入衰退。

三、从集聚到集群: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的动力机制分析

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究竟上述哪些因素在起决定性作用?是资源禀赋、社会文化或者是政府推动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具有典型代表性产业集群形成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同一类型的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不同,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各不相同的。换句话说,在产业集群的不同发展阶段,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是不同的。

1.孕育阶段:基于关键要素的产业集聚机制

产业集群的孕育形成可分为计划形成型和市场形成型。前者是政府行政部门基于某种考虑,把一些同类企业布点在某一区域,这些企业均生产同类产品。如在某些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区域,国家投资建设多家以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企业,在这类地区,资源型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形成型则是因市场机制的作用而自发形成的。从实际来看,可以把产业集群的孕育形成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因特定区域的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资本资源优势或技术资源优势等原因而形成;二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当企业规模扩大到其内部组织生产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它排斥市场和其他企业组织资源配置的边际成本时,企业的边界也就确定。如果在此基础上企业规模再扩大,其效益必然递减,因而,对规模过大的企业进行改造、分拆就必然会形成同类企业的集合;三是良好的企业生存环境而吸引企业集聚,如创办企业所须的冒险的企业家精神(人文环境)、区域政策影响、基础设施环境等(社会环境);四是因为充足的市场需求吸引同类企业在特定区域集聚。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持续的区域优势、市场需求、适合企业生存的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下,使得相互关联、配套产品、甚至于相互竞争的众多小企业集聚到某一区域,从而形成了初级的产业集群,而企业可以通过集聚获得分散状态下难以取得的经济效率。也就是说,聚集产生的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实现功能的总和(Weber,1909)。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之所以选择在一个特定地区集聚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个别关键要素的主导下形成的。这个关键要素也许是特定区域持续的区域优势或充足的市场需求,也许是特定区域所具有的适合企业生存的良好环境。

2.成长阶段:基于分工和交易费用的形成机制

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初是由于某种原因,如节省运输成本、共享基础设施等,在某一要素主导下而在空间上进行靠拢,但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为追求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某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的下降,内部范围经济是指企业因生产多种产品而使得每种产品的单位成本下降,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实现则与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密切关联。许多企业由于受自身实力的限制难以通过内部扩张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那么它们只有走与别的企业协作分工的道路。协作会对空间距离产生要求,因为远距离的协作不利于节省彼此间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费用,从而也不利于生产成本的降低,所以这种协作分工将更多地体现为在同一地域上集聚,一方面与同类产品制造企业集聚,另一方面与价值链上各环节企业集聚。这样,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的协作使得整个集聚体内部的生产规模扩大,企业保持或提高市场份额,获取更大利润,整个行业的生产率得以提高,内部单位产品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大幅降低,实现了规模基础上的收益递增,对于单个企业来说就获得了外部规模经济;同时在这个集聚体内,价值链上各环节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专门从事某一产品的生产或某一部分的价值增值活动,然后再与其他企业协同参与整个价值链的增值活动,共同组成一个地方生产系统,这样就可以实现产品生产的多样化,对于集聚体而言是实现了内部范围经济,但对于内部的单个企业而言就获得了外部范围经济。进行协作分工企业的数量越多,外部经济效应就越明显,外部经济效应的明显又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此集聚,从而进一步促使集聚规模扩大,加速集群的形成,这种协作分工关系下对外部经济效应的追求正是企业在集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现,许多集群的形成都具有如此效应。

产业群集这种组织形式不仅存在运费和信息交流上的好处,更重要的是节约了交易费用。产业群集交易费用的“内化”是相对于产业群外部而言,而不是在产业群的企业内,这有别于科斯和威廉姆森所指的交易费用“内化”。威廉姆森交易费用“内化”的推论是建立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在企业内部进行专业化分工;产业集群恰恰是利用众多中小企业的集聚和在产业群中的分工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产业集群中的大企业要获得活力和发展也是采取开放的态度融入产业群的企业网的分工协作之中,而不是封闭式的纵向一体化。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寻找零件、中间产品以及相关服务非常方便、快捷、可靠,节约了许多寻找合作伙伴、谈判、讨价还价的费用。当然,产业集易费用的减少是建立在产业集群内企业、机构之间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因分工内生演进所造成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一直是困扰经济学家的难题,而产业集群这种经济组织形式较好地解决了因分工内生演进所造成的专业化经济与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选择,提供了一种有效率的交易层系、市场结构和制度安排。

3.成熟阶段:基于社会网络的创新机制

产业群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它由众多的企业组成,地理位置邻近,企业之间因为长期的正式的合作以及非正式交流而形成信任,部分抵消了纯粹市场关系中的机会主义和未来不确定性,减少了风险。产业群集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在产业群内形成等级或垂直一体化的企业网或企业链,作为大型企业的封闭式的纵向一体化组织形式的替代,只是更加方便和快速。分工和专业化使技术、工艺得到更好的完善,分工、协作提供的网络化服务使技术创新构思的实现成为可能,使新产品的商业化的周期缩短。虽然,产业群中企业、机构间的交往频繁,但产业群内企业的交往不是完全的市场关系,地理位置的邻近和交往的频繁不但不会增加交易费用,反而会因为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而增加彼此的信任,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有效交流,有利于知识的外溢和技术的扩散,从而有助于提高研究、发展和创新活动。

成熟稳定期是成长期顺利过渡后的延续,因此,从本质上讲,第二阶段的生存条件此时仍然起作用,并且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自我强化机制。此外,基于社会资本形成的创新网络将成为维系产业集群稳定期的关键因素。根植性和网络性是产业集群发展成熟的两个标志。根植性与区域创新网络互相嵌入,使得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深厚的本地化社会环境作依靠,在全球化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而不必单纯依靠外来力量的推动。

四、结论

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本身有一个形成和演化的过程。由于区位条件、资源优势或要素禀赋的差异,这种聚合和布局一般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即孕育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而在其形成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各不相同的。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科斯.企业、市场与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Alfred.Marshall.Principles Of economics, 1890, Mc-Master University,Canada: 201-331.

[4]Weber, A.The Theory of the Location of Industries,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29:50-92.

[5]Hoover, E, M.Location Theory and the Shoe and Leather Industr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1937:72-101.

[6]Paul Krugman: 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99, No.3, 1991:183-199.

[7]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