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赤壁赋》主客问答模式解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赤壁赋》主客问答模式解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赤壁赋》是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山水游记类散文不同,本文的同游者“客”为虚拟人物,是作者用来纾解内心,暗示政敌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赤壁赋》 主客问答 汉赋

在讲人教版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赤壁赋》一课时,我按照资料上的说法讲到:“《赤壁赋》采用了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文中的‘苏子’与‘客’看似两人,实为一人。”有学生提出疑问说:文中明明说的是“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课下注释也说“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课后资料也没有说“苏子”与“客”是一个人啊?学生的提问让我很惊喜,因为我在阅读的时候也思考过这个问题。

课堂上,我让学生查看了第三单元三篇山水游记类散文对文中人物的介绍,其中《兰亭集序》课下注释明确指出文中的“群贤”是指谢安、孙绰等人;《游褒禅山记》在文后明确记载同游四人为“庐陵肖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课下注释也对四人的姓名身份做了简介。而对《赤壁赋》中的“客”只说是与苏轼同游的人,别无介绍。当时我只是说了一句:“看来这个‘客’真是有些与众不同啊,同学们认为是因为无法考证‘客’的真实身份,还是这个‘客’根本就是虚拟的啊?”此问一出,学生闹哄哄地讨论起来,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甚至还有学生提出可能是这个“客”没什么名气,课下注释就没介绍。

我让学生停止讨论,告诉他们《赤壁赋》是“沿袭汉赋”,汉赋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而“主客问答”中的“客”一般是虚拟的人物,比如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都是用虚拟人物进行问答的。

话虽这样说,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课前我多次翻阅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教师教学用书》,书中130页写着本文“沿袭汉赋”,“采用主客问答方式”,129页也只是说“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这就说明“苏子”与“客”是一个人了吗?

我上网查了一下,探求《赤壁赋》中“客”的身份的文章还真不少,其中,认为“客”真有其人的最重要证据就是明朝吴匏庵的《匏翁家藏集》中记载了一首诗:“西飞孤鹤记何详,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其后“自注云:世昌,绵竹道士,与东坡同游赤壁,赋所谓‘客有吹洞箫者’,即其人也”。

而更多的人是认为“客”是一个虚拟人物,譬如明朝金圣叹在《金圣叹批才子古文》中就说“忽然赋洞箫,为生起下文也;不因此一纵,几无行文处矣。已上,拟客发议,以抒下文”。

既然说《赤壁赋》是“沿袭汉赋”,而“主客问答”是汉大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汉大赋继承先秦诸子问答体散文而发展来的特点。自从西汉辞赋家枚乘在他的作品《七发》这篇赋中确立了“主客问答”的赋体模式后,历代辞赋家们莫不蹈袭其范式,使之成为赋体文学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二赋中虚构了子虚、乌有先生等艺术形象后,赋体作品中的问答主客皆为虚拟人物。而且在“主客问答”模式中,“‘客’大多以‘主’为虑,‘主’是立论的出发点和归宿,虚设主客都是为‘主’申述某种观点或思想倾向的。”

看来“客”是否真有其人是没有定论的,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而言,那也无所谓“苏子”与“客”是不是一个人了,我们不妨暂且假设苏轼的《赤壁赋》中主客都为虚拟人物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苏轼的《赤壁赋》最终要反映的是苏轼本人“彼时彼地理想与现实、有限与无限、渺小与伟大等种种复杂情感的冲突与激荡”。在人生的低谷,苏轼不可能没有愁怨,但是苏轼知道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生活还在继续,他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纾解自己,也是对政敌的一种暗示吧!

参考文献:

[1]《汉大赋主客问答与政治文化》 陈春保(《黑龙江史志》2010年23期)

[2]《前赤壁赋》主客问答结构的文化审美内涵 宁登国 赵立伟(《语文建设》2009年第6期)

苏荣华,湖北省天门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