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永不止步的“步行者”――记中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永不止步的“步行者”――记中国治疗性乙肝疫苗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知识分子所走的是一条非常漫长的路,且经常会遇到风风雨雨、沟沟坎坎和十字路口,很难走,经常面临抉择。尽管前进道路很泥泞,充满艰辛,只要目标清楚,步行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止。

――闻玉梅

立志:为解除人民疾苦而奋斗终生

1934年,闻玉梅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美国芝加哥大学胚胎学博士,回国后成为协和医学院教授,母亲获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博士学位。闻玉梅的堂叔就是著名的爱国诗人闻一多。闻玉梅从小学习就非常刻苦,处处表现出一种顽强的进取精神。从上小学开始,她每门功课都名列前茅。

出身在这样的家庭,闻玉梅耳濡目染,从小就对医学和文学都很感兴趣。中学时期读到的关于白求恩和居里夫人的故事,对她影响深远。从那时起,闻玉梅心里埋下了一个大大的志愿――为解除人民疾苦奋斗终生。1951年,17岁的闻玉梅如愿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即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学习内科专业。在大学的实习期间中,闻玉梅发现,内科往往“可以解决病人当下问题,却很难治愈”。闻玉梅因此思考:究竟什么样的病可以治好?在她看来,要治愈一种疾病必须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有深入的研究,有些传染性疾病,如肝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健康,而它们都是由病毒、细菌等进入机体,干扰了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而导致疾病。因此,她把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努力:让研究深入、广泛开展起来

大学毕业后,闻玉梅考取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微生物学研究生,后回到上海第一医学院任教。1980年4月,闻玉梅以优异成绩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到英国伦敦大学短期进修。1981年10月,已是实验室主任的闻玉梅又获得了一个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学习一年的机会。在留学期间,闻玉梅不但学到很多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她与这些著名研究院建立了永久的合作关系。多年来,闻玉梅不断把科室骨干送出去学习,因为闻玉梅知道,搞科研靠一个人是不行的,要有团队合作。

闻玉梅深谙一个道理,搞科研要重视与国际研究组织间的合作,不能闭门造车。1993年,闻玉梅与法国Trepo教授联合申请欧盟资助科研项目(乙肝病毒前C基因变异研究),启动与欧盟间的联系。闻玉梅连续3届被聘请为部门项目评审专家,她在发展国家生物工程中心与欧盟间合作关系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6年,闻玉梅领导的分子病毒实验室被第一批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后,闻玉梅主持领导的团队参加了两项国家“七五”攻关课题和两项国家“863计划”高科技项目。通过“同心圆”式的向外延伸,实验室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从乙肝病毒拓宽至丙肝病毒、细胞微生物学与病原细菌(结核杆菌、表皮葡萄球菌),以及病原微生物基因组研究(钩端螺旋体、痢疾、葡萄球菌)等。闻玉梅在国内外共220余篇,编写专著6本,因在微生物学和肝炎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突破:治疗乙肝疫苗进入三期临床

乙肝是我国最严重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之一,它不仅严重威胁人民健康,而且病毒引起的持续性感染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中国约有1.2亿人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闻玉梅决心为控制这一疾病贡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1987年,成竹在胸的闻玉梅首先提出“消除对乙肝病毒抗原免疫耐受性”治疗新观点,据此建立了模拟人幼龄乙肝免疫耐受性的动物模型,设计了5种消除免疫耐受性的治疗性疫苗,并在动物模型中观察疗效,发现了抗原-抗体复合型疫苗有显著疗效。在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闻玉梅和她的团队做了无数的实验,经历了无数的失败,耗费了无尽的精力和心血,终于让复合物型治疗性乙肝疫苗(乙克)严格按照新药研发的临床试验程序“过关斩将”地通过了一期、二期临床研究。2007年开始,该产品进入三期临床研究,在21家国家临床药物研究中心(医院)给病人试用,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疗效,结果将于今年年底揭晓。

闻玉梅对乙克的疗效持谨慎乐观态度,但疗效究竟如何,还要等三期临床试验结果。从二期临床研究结果来看,与普通干扰素相比,其副反应少、成本低,而疗效相当是肯定的。此外,一般抗病毒药需要患者坚持每天服药,服用3年以上;而乙克的使用次数少、治疗周期短。在三期试验中患者只需在14个月里注射12针,大大节省了患者的治疗时间,节约了医疗资源。目前,中国在西医药领域多为仿制药。乙克三期临床研究如获成功,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应用于人体的治疗性乙肝疫苗,是中国在国际医药领域领先的成果,是国内从实验室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产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典范。

动力: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闻玉梅和她的实验室同事总是迎难而上,忘我工作,在任何时期、任何境遇下都不曾退缩过。2003年“非典”( SARS)来袭,看到一批医务工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倒下去,闻玉梅心急如焚,以近 70岁的高龄赶赴疫区。作为专家,她怎会不知, 60岁以上人群感染“非典”后的死亡率很高?十几天与病毒面对面接触,隔壁实验室 7人同时发高热被隔离。生与死,只有一线之隔。把祖国和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她无畏,她忘我。 19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以她为主的课题小组终于使预防“非典”的滴鼻剂研制获得初步成功。

从战乙肝到抗“非典”,闻玉梅实验室同病毒的战争从未停止。什么是闻玉梅和她的实验室师生们的动力呢?记者在实验室看到一本装订精美的厚本子,封面上写着10个火红的大字:“人民的重托,人民的期望。”原来,在这厚厚的大本子里,收集了1998年至2000年寄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封有关希望应用乙肝治疗性疫苗的来信,他们中有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及干部,有来自城市的,也有来自农村的。信中以深切的语言,叙述了他们饱受病魔折磨之苦,其情其景,催人泪下。闻玉梅把这些来信精心装订后,在“前言”中深情地写道:“愿我全室科研人员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在治疗乙肝方面继续努力奋斗,为人民解忧,为祖国争光!”这些信件,不正是闻玉梅和她的科研团队不断进取、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动力之源吗?!

责任:培养优秀“后来者”

闻玉梅常说:“我和同龄美国人无法竞争,但我相信我的学生能”。闻玉梅和她领导的团队在投身科学研究的同时,把为国家培养人才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后带出了一大批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在闻玉梅的言传身教之下,实验室的教职员工和研究生都以实验室为家,不计较时间地全力贡献。通过长期努力,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闻玉梅喜欢说自己是一个“步行者”,因为路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走。科学研究没有坦途,也没有捷径。“我们所做的一切只能代表过去,后生可畏,未来是年轻人的;我期待我的学生更加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追上我们、超过我们。我期待着!”

《大众医学》:作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女院士之一,您是如何平衡家庭与事业的关系的?请您为现代的职业女性提点建议吧。

闻玉梅:首先,在选择另一半的时候,一定要看准,不但要“情投”更要“意合”。夫妻之间要有共同的目标,事业上相互支持,生活上互相照顾、体谅,破除男女不平等的思想。我的老伴是医生,我们都很忙,在家务的分配上,我们有分工,“你做饭来我洗碗;你拖地来我洗衣”,这样就少了很多矛盾。有了孩子以后,要尽量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不能什么事都包办。另外,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经济上独立,情感上不过度依赖别人。

《大众医学》:您今年已经76岁,但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力充沛,您有什么养生秘籍吗?

闻玉梅:我没有什么养生秘籍,如果说有,那就是保持一颗活泼的心。尽管现在不需我自己做实验,但是带研究生、开会、外出讲学等还是把我的生活排得满满当当,即便如此,我还是会挤出时间来锻炼身体,如每周都去游游泳,打打乒乓球等。饮食方面,只要不会损害健康,我都比较随意,忙的时候没空做饭,一家人就去吃快餐。 在圣玛丽亚女中读书时,我就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曾经拜师学艺,现在有空的时候,还跟一帮票友唱唱乐乐。我对音乐也很感兴趣,有时间会弹弹钢琴,听听古典音乐。音乐有助于调整心情,如烦躁时听听《梁祝》、《小夜曲》,忧郁时听听莫扎特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