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的富贵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的富贵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般的人,特别是一般的读书人,会耻于谈“富贵”。这和他本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没有关系,大体因为一种习惯性的无来由的清高,大家对于金钱和地位都采取回避、躲闪的态度。这让我们不禁以为至圣先师孔老夫子大约就是这种态度。

其实不然,我们因为传统思想教育缺失,对于经典的理解往往会断章取义。孔子在《论语》里确实有过“富贵于我如浮云”的话,这句话流传开来,遂逐渐成为人们自我标榜的一句口号。殊不知,孔子的原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少了“不义”这样重要的前提,夫子的原意被曲解了。单纯讲“富贵于我如浮云”,可能有几层意思:一方面,别人的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当然是真理;另外,可能也是一种对财富和名位的彻底的淡泊,看破放下,真正做到了本色的生活;还有一种,大概就免不了令人感到说者内心“虽心向往之终不能至”的些微酸意。

还是孔夫子说得好,“不义”而得到的“富且贵”,那就必然有苟且、有谄媚,有委曲求全或巧取豪夺之嫌。“义”在儒家思想中是和“仁”同样重要的一个概念。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对仁义的理解,这当然随着不同人的人生阅历、思想境界而不同,此人认为“仁义”,彼人可能认为不尽“仁义”。唐代隐居终南山的王维,怎么也不理解陶渊明的行为,在几百年后仍叹息痛恨其没有用一次的委曲来换取一生的富贵安乐。“竹林七贤”中的山涛,以一己之心思劝进嵇康,遭到嵇康的断然拒绝,《与山巨源绝交书》虽然委婉,字里行间却有一份凛然不可侵犯之神圣自尊在。同是诗人,王维、陶渊明有不一样的灵魂;同是七贤,嵇康、山涛有相异的旨趣。孔子讲过:“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同学、同事、同志,最后走出完全相反的人生道路者比比皆是,可见人心难测,恐怕有时候自己都难以准确把握。没有上善根性,又不肯慎独精进以培育锻造,风云中不能立定精神也在情理中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里孔夫子讲的是内因。一个人主观愿望上不应该以“不义”的方式苟得“富贵”,不但如俗偐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事实上,君子好名,也应该取之有道。尤其古代读书人,可以找到无数不爱财的,但不好名的,却几乎没有。一个人的名节,虚无缥缈,不像财富一样,可以量化,可以比较。事关“名节”、“功过”、“地位”,有时候靠量化、比较,无法把握,只能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来体会。

孔子还讲过两句话:“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是讲外因。除去主观的“仁义”之外,一个人还应该对外部环境有所取舍。所谓“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真正内心“大义”,如果面对一个无道的政权,不应该助纣为虐取得富贵,而至少应该安贫乐道,独善其身。中国历史上多少富甲天下、身居高位甚至贵为人君者,成为后人耻笑、诟病的对象,这绝不是因为他们的“富贵”,而是因为他们既“不义”,没有尽到人事、行不由径;同时也做出了对国家、民族无益而有害的事情。司马迁讲过“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倜傥非常之人”应该就是大仁大义之人,掌握了自己命运之人,同时又能因应时势之变化而成就一番卓绝事业,从而名垂青史之人。

大智慧如孔子、司马迁等人,绝不会如一般腐儒,谈财谈名而色变。他们自有沟通古今、感应天人的心志和修为,同时又能发出一番解黏去缚、通脱无碍的高论,只是,对于这种智慧的体认,需要我们后人认真下一番知行合一的大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