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把握课堂生成提高对话品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把握课堂生成提高对话品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到课堂,特别是对话教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没有“对话”便不是语文课,课堂上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可谓是热闹非凡。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有些教师对于“对话教学”的解读仅限于表面上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言语交流,这种认识无疑是肤浅的,是新课程所不倡导的。本文就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对话过程中的误区以及阅读教学中提高对话品质的策略两个问题作一些阐述。

一、语文阅读教学实施对话的误区

1对话主体缺失

很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得高分,就自动成了权威专家的传声筒,即便自己觉得有异议的地方也不敢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走着这样一条主体迷失的道路。实施对话教学时受此思维模式的影响,教师不敢“发挥”、不敢“讲授”、不敢“批判”,这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被动接受所谓的权威见解,习惯于靠教师“现成的养料”学习,不敢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敢质疑权威,漠视自己的创造意识。长此以往,学生将不能够真正自主地去发现阅读与创造的乐趣,这样就形成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双重缺失。

2对话脱离语文

当前许多所谓的对话教学课,整个课堂弥漫着“茶馆式”的轻松,天文、地理、民俗、历史、艺术无所不包,说、拉、弹、唱各具特色。某教师上《云南的歌会》时,宁愿提前结束文本学习,与学生畅聊当地的饮食、建筑、旅游,好不热闹,但就是不愿启发学生品味文中那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体会作者在歌会场景所触发的情感。这种课堂被冠以“对话”的名义,却唯独不见了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不能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又有什么帮助呢?

对话与问答式教学混同

“师问生答”无疑是对话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如果教师依托“对话”的名义进行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问答式教学,则是曲解了“对话”的精神。

4对话过程空泛化

对话教学的实质是以对话精神为原则的教学,它不仅仅以语言上的平等交流为标志,也是参与对话者内心精神的敞开。而在以上这些所谓的对话教学中,教师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话的特殊性,徒具对话的形式,而对话精神的实质却悄然流失,这样势必造成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二、阅读教学中提高对话品质的策略

1.制定可变生成的阅读目标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

阅读教学过程是动态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具有随意性和不确定性,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设的方案进行的,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迂回、或反复、或跳跃。一些学生或合理的提问,或似是而非的提问,或荒诞不羁的提问,都是老师在备课时始料不及的,而这又是一笔丰富的课程资源,这就需要教师随时调整目标,协调课堂的矛盾。当然,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要有清醒的判断力,分析哪些问题有价值,哪些问题脱离文本太远。而对有价值的问题要进一步拓展,不要怕影响预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构建和谐开放的动态课堂

创设和谐开放的课堂,不仅要求教师的言谈举止亲和学生,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能把握作品与学生的共鸣点。具体来说,首先,寻找教材内容的开放点,让学生展开讨论,丰富教材内容,加深对教材的认识。其次,寻找教材与课外阅读的连接点,注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精要介绍作品内容,摘读精彩语段,制造悬念,使学生跃跃欲试。再次,寻找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让书本知识在生活中获得新的生长点和生命力。

.形成合理多样的智慧评价

对话状态下的评价标准应该由单一走向整体。在标准化考试中,阅读理解都设置了固定的问题,并且都有标准答案,与答案不符者即被判定为错误。无疑,多样化的认识,多种情感体验被排斥掉了。新课程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在阅读部分,“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坚持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并重,过程和结果并重。

对话状态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也是走向多元化的。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通过标准化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显然是不恰当的。它违背了阅读理解的规律,因此这种量化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非常不利于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弱化了学生的独特的心理感受与语言表达,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提出,“要重视学生多角度、有创新阅读的评价”。

目前,阅读评价是非常敏感的话题,现在试卷阅读部分的答案也呈现出了人文性的关怀,比如在很多主观性阅读试题后注明言之有理即可、意思对即可等,就是尊重学生多角度理解阅读的表现。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对话中,合理的就是正确的。但是,阅读测试题对阅读教学的评价将发生怎样的转变?我们的阅卷老师是否能以多元的观点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这仍是一些令我们棘手的问题。但我们相信,随着问题被关注程度的加强,这些所谓的问题总会沿着理解与对话的方向逐步得以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