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赌注地球未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赌注地球未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争论近年来再次异常热闹起来。这看似乎老生常谈的老问题,却是长久活跃于人类历史的“新鲜”问题之一。其实在上个世纪,就有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生态学家为地球的未来下赌注

地球未来的十年之赌

1980年,美国经济学家朱利安?L?西蒙(Julian L.Simon)在《科学》杂志上大谈他对未来的幸福憧憬。他认为,当前人们颇为担忧的人口快速增长不是危机,未来的世界因有更多的人提供更聪明的思想而更美好。地球的资源也不是有限的。

西蒙的文章引起了许多人的愤怒。斯坦福大学的生态学家保罗?R?埃利希(Paul R.Ehrlich)就是其中之一,埃利希给西蒙简单算了笔帐:地球资源不得不按每年7500万人的速度而增加的人口来分配,这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随着资源的更加短缺,商品一定会昂贵起来,这不可避免。西蒙挑衅回复,他让埃利希选出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随意定下一个未来的日期,他俩打赌,资源的价格肯定不但不会飙升,反而会下降。

埃利希接受了挑战。他精心挑选了铬、铜、镍、锡、钨五种金属。赌博的方法是,各自以假想的方式买入1000美元的等量金属,每种200美元。价格以1980年9月29日为准,假如到1990年9月29日,这5种金属的价格在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后上涨了,西蒙要把这批金属的总差价支付给埃利希,反之埃利希则给西蒙买单。

打赌合同签好了,有趣的是这两位打赌的主角和对手至死未曾谋面。这是一场时间和金额不成比例的赌博,期限达10年,而标的仅有1000美元。这当然算不上豪赌。但世人对这场赌博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拉斯维加斯的任何一场豪赌。因为它涉及人类的未来,有对人类命运的设想。

“市场机制”战胜“资源匮乏”

埃利希和西蒙的打赌在1990年的秋天平平淡淡地了结了,埃利希给西蒙寄去了一纸金属价格计算账单以及576.07美元的支票。埃利希所选的五种金属中的每一种,在剔除了1980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因素以后,价格都下降了。

西蒙在赢了这场赌博后说,他对人类社会的市场经济和技术进步充满信心,因而始终自信能赢。其实对于许多经济学家来说,这场赌博并无悬念。正如美国和伊拉克战争一样,尽管人人希望伊拉克赢,但没人奢望伊拉克赢一样。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良好的调节和平衡功能,协调着人类无限需求与有限资源间的矛盾,使不可再生资源不会被耗尽。这也是西蒙敢于打这场赌的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通过“看不见的手”,以价格、利率、工资等经济参数为信号,以自由交换的市场为运行空间,以市场供求变化为显示器,自动调节着经济活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动而灵活、及时地变动,从而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各种自然资源短缺或过剩导致的供求关系对比,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价格变化会使需求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而使供给朝着相同的方向发生变化。

埃利希精心挑选的这几种金属都属于不可再生性资源,储量有限,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这5种金属越来越少时,其价格也应按“经济规律办事”,“物以稀为贵”。但为何10年来虽然它们越来越稀缺,而价格并不是节节攀升,反而走低?秘密就在于金属价格上涨刺激了其替代品的开发和生产。

匮乏会导致更好的替代品

西蒙获胜不是偶然的运气,而是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运动的必然结果。价格攀升,消费者会考虑产品的替代,放弃价高商品,而购买价低的商品,从而调节市场的需求方向和规模。虽然几乎所有自然形成的物品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稀缺性。但市场机制可以调节这种稀缺性,它的法宝就是生产“替代品”。

华盛顿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罗塞尔?罗伯茨曾写过《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一书,这是一部以小说形式介绍经济学的书。主人公经济学教师山姆?戈登第一天给学生上课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世界现已探明的石油储藏量为5310亿桶,而人类每年消耗165亿桶,那么我们什么时候将用完这些石油?许多学生开始计算。最后山姆告诉他们,这并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经济学题。答案是永远用不完。因为当石油越来越少,价格过高时,人们就不会用石油,而用替代品作燃料了,石油的需求减少,价格回落,剩下的石油由于开发成本太大,失去了开采价值,只能永埋地下了。

这个故事与西蒙和埃利希的赌博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在市场机制和价格的作用下,资源匮乏会导致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从而解决了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问题。当这些替代品大量生产出来时,供给增加,价格下降,人们就会用替代品取代这些稀缺资源。这时,稀缺资源的需求大大减少,价格自然下降,甚至可能低于原来的价格水平。所以,西蒙赢了。

市场机制能很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资源匮乏问题,但是资源不会耗尽,并不能表明现今的生态系统和生产方式不存在问题,也不意味着人类不存在危机。当前全球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数不胜数,资源匮乏仅仅是一个小的方面。市场机制和技术进步能否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目前还是未知数。

关系人类福利的赌注

埃利希输后并不服气。他说:“看看新出现的问题吧:臭氧洞、酸雨及全球变暖。如果下一世纪生态系统继续走下坡路的话,我们有可能面临人口崩溃,对此我深信不疑。”西蒙以嘲讽的口吻回击道:“这听上去倒是更好的赚钱方法,咱们就再打赌,我给他特大优惠。”

看来只好再赌一把了。1995年,埃利希联合同事史蒂夫?施奈德教授和西蒙再次对擂。这次不是“价格战”,而是就关系全球环境和人类发展的15种趋势打赌,每一趋势下注1000美元。这些趋势包括全球气温升高,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热带雨林缩减及贫富差距扩大等。如果这些趋势恶化,埃利希赢,反之则西蒙胜出。打赌的期限仍是10年。

可惜西蒙“出师未捷身先死”,1998年2月在华盛顿去世。不过事情并未结束。乐观派后继有人,丹麦的统计学副教授比约恩?隆伯格(Bjorn Lomborg)继承了西蒙的衣钵,扛起了兴旺论的大旗,赌还要继续打下去。

西蒙和隆伯格所代表的技术乐观派认为,短缺现象会吸引大量投资开发替代品,而科技进步又为这种开发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环境悲观派则坚信,资源潜力和环境容量再大,也大不过资本和人心的贪婪。这一场赌博不像上一次那样能轻松地预测结果,因为它涉及的问题要复杂得多。埃利希说,“我们希望输掉这场赌博,……要是让我们赢了的话,那才是全人类的灾难!”有关人类未来的福利远非一个市场机制所能解决,何况这些问题牵涉到全球各国。2002年的南非地球峰会上,各国争论不休,难以达成协议,由此可知环保难度之大。即使有了协议,像上次峰会的《京都议定书》照样被美国踢来踢去,难以落实。

不管这场赌博的最后结果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今天人类的任何行为都要明天来继承,未来不过是今天人类活动的成果。这样看来,今天是明天的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