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基于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近年来,支架式教学在很多学科和领域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本文试图从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入手,分析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而提出其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幼儿园集体教学 情境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162-02

一 支架式教学的内涵

支架(Scaffold)本来是建筑术语,又译作鹰架、脚手架,是建筑桥梁或楼房时给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桥梁或楼房建成以后,就会撤掉这种支持。本文所涉及的支架主要是种比喻,是根据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而形成的教学或学习模式。1976年伍德、布鲁纳、罗斯等人首先提出了支架概念,他们认为支架就是一种支持孩子发展的系统。把孩子看成是建筑物,如果这个建筑物顺利完工并最终成为“擎天大厦”,孩子必须积极地构建、完善自己,而学校、家长、社会环境等外在条件也必须作为必要的支架或支援系统给予支持。罗森赛恩(Rosenshine)认为,支架式教学就是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为帮助学生解决独自不能解决的问题而提供帮助、支持的过程。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解析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支持、引导、协助,而不是包办代替、灌输,教师是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引导、协助下逐步建构、内化那些能使其从事更高层次活动的思维能力、技能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是主动建构者。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协助发现”的教学,它既不是靠儿童自己去发现知识,也不是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在引导的基础上通过儿童的独立思考与探索去发现并习得新知识。

二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一般认为,所学的知识和文化不是通过教师而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自己在一定的情境或者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在学习过程中借助其他人(如教师、家长或者学习伙伴)的帮助、协作以及交流,充分利用学习资料并最终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必须要在一定的情境下搭建一个为学习者努力的支架和平台,而这个支架必须有“情境”、“交流”、“协作”和“意义建构”,这也构成了建构主义的“四大要素”。“情境”、“交流”、“协作”是学习的过程和条件,而“意义建构”则是最终的目标。

2.最邻近发展区理论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Vygotsky)在20世纪30年代研究如何正确儿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时最先提出的。维果斯基认为,在儿童的智力活动中,面对要解决的问题和自身能力之间是存在着差异的,也可以认为儿童发展是存在两种水平的,一种是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另一种则是儿童尚未达到但有可能达到的水平。“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最邻近发展区就是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把握好最邻近发展区能加快儿童的发展。

3.自主学习理论

自主学习理论是美国著名学者齐莫曼等综合了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等教育学理论,进而提出的理论。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相对立,强调的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理论主要是把分析学生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学生如何在自主学习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在教师或其他指导者的干预下,对学习资料进行搜集并且整合与自己相关的学习资源,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订学习计划,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三 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1.脚手架的搭建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很多课程都可以进行脚手架的搭建,紧紧围绕当前的教学任务,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来搭建概念的框架。教师可以把一个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步处理,并且逐步增加所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例如,在学习唐诗时,教师可以先朗诵,然后在黑板上写出每句的第一个字,后面的部分用横线代替,然后让幼儿进行填空,教师提示幼儿的教学环节就是脚手架的初步搭建完成,幼儿可以在这个脚手架的帮助下完成剩余的部分。教师以填空、提问等的方式由浅到深地搭建脚手架,最后再发挥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回答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最后进行点评。

2.支架式教学中的情境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模拟声音、设置悬念等搭建脚手架的方法设定一定的情境。例如,教师在进行“过马路”游戏教学时,就可以让幼儿在模拟的马路中进行游戏,幼儿在投影下的马路上,听着在音箱放出的马路嘈杂的声音仿佛身临其境,非常容易进入游戏状态,教师在成功搭建这个情境中,讲解交通知识就会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3.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培养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适当地让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教师首先要进行启发引导,明确探索的目标,进行适当地干预,再让幼儿自己进入分析、思考的状态。例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时,由于数字比较抽象,教师可以用积木、水果等实物进行演示,然后把实物再发给每个幼儿,让幼儿自己借助实物进行加减运算,以此来培养幼儿在数学课堂的自主性。幼儿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刺激大脑的发育,并且让幼儿在教师搭建的框架中独立地得到进步和发展。

4.对幼儿团队协作的培养

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幼儿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三人五足”、“划船”等游戏,教师首先讲解游戏规则,为幼儿制订一个游戏的框架,然后再对幼儿进行分组,进而开始游戏。在此期间,教师要在一旁观察和组织场面,适当的时候可以进行干预。幼儿与同组的小伙伴共同协作时,很容易就会产生一种对彼此依赖感,这对幼儿的团队意识培养非常有好处。当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出色的团队要进行表扬,同时分别让每个人做出总结,刚开始的时候,幼儿肯定总结得不够全面,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以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5.构建多种评价模式

给幼儿搭建一系列脚手架使幼儿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最后一个过程就是撤掉脚手架,而对幼儿学习进行效果评价就是撤掉这个脚手架的程序。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比如,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式、教师点评式等。而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看幼儿是否有自主学习的潜力、与其他幼儿配合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对所认知的事物有意义建构能力。教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公平性和策略性。因为幼儿的内心很脆弱,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自尊心。构建出色的评价模式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适合幼儿园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为幼儿搭建一系列的脚手架,通过和幼儿的配合,确立起与幼儿之间愉快温暖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合作中,教师通过适当的干预、帮助、指导,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提高幼儿的技能,让幼儿勇于承担责任,进而促进幼儿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南.幼儿教师应如何理解和实施支架教学[J].学前教育研究,2003(12)

[2]朱琳琳.关于支架式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4(10)

[3]邵小佩.幼儿园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