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谐生产方式 开启美好未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谐生产方式 开启美好未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和谐生产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一种有着生命一体观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让生命重归美好的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会促使产生美好的思维方式,美好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会进一步地指导生产方式。同时,这种生产方会进一步地促进生活方式的美好而化,美好而化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又进一步地促进生产方式的美好。所以,生产方式联结着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和谐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是一种生命一体的思维方式,是一种让生命重归美好的生活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是摒弃了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发展的生产方式,追求在生产中达到一种天人和谐、人我合和、身心统一的状态。所以,和谐的生产方式,将会让人类生命更加美好,能够开启人类美好的未来。

和谐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利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和社会形式(劳动过程的社会条件)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劳动方式,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所以,生产方式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在西方文化中,大自然被认为是用来服务人类的,在人类的眼中自然成了理所当然的人之所需的提供者,人之所弃的接收者。在这种文化下诞生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极力追求物质需求的最大化,这种欲望是无限和无止境的。所以,资本主义产生二百多年来,物质财富大量积累的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甚至使地球接近崩溃的边缘。这种生产方式造成资源紧张、环境恶化、人的异化、社会各阶层分化和阶级种族矛盾激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存续和发展。所以,人类要在地球上长存,可持续地发展下去,工业文明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须发生转变。

自古以来,中国遵从天人合一的和谐生产方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种生产方式为西方工业文明下竭泽而渔式的生产方式,提供了转变的契机和方向。

中国依靠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成了“超稳定性”社会结构。这种生产方式,被称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土地影响着社会财富的流动模式、社会关系秩序和政府统治模式以及国家意识形态。所以,土地成为该经济体系中社会财富最主要的创造源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于是,在土地资源平衡的保持与打破的交替中,中国社会完成了朝代的周期性变迁。所以,中国的生产方式是依托于自然而展开的,是以尊重自然万物为基础的。于是,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在这种和谐的生产方式下,人与人的关系纯真质朴,少了许多冷漠和尔虞我诈;人的身体变得清静,心灵变得淡泊,身与心得到了统一;文明也在这种生活方式下,没有出现断层,能够得以延续发展和完整保存。

工业文明以有限的物质去满足无限的欲望,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是不可持续的,长此下去,会将人类推向无法回头的深渊。而和谐的生产方式,是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方式,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整个社会充满着爱,人的身心灵三位一体,实现和谐统一。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互为主客体的内化与外化

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的三种基本活动方式。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断地进行着互为主客体的内化与外化:生产方式影响着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对生产方式又具有重大的主导和调控作用,而思维方式一旦形成,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思维方式是由主体的知识、观念和方法有机构成的反映客体的相对稳定的样式。生产方式作为客体,成为了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变化的源泉。随着思维方式的逐步形成和稳定,反过来又进一步去指导生产方式,此时生产方式又成为了主体,运用和实践着思维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思维方式也扮演着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所以,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思维方式和生产方式不断地进行着互为主客体的内化与外化。

生活方式是与生产方式相对应的人们的日常生活范畴,它主要是指职业活动以外的那些直接用于满足人自身物质文化需要的日常生活方法和形式。“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所以生产方式作为主体,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指导着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变革,人们的消费习惯发生变化,由于消费决定着生产,因此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此时,生产方式又变为客体,被生活方式所影响和制约。同样,在这个过程中,生活方式也扮演着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角色。所以,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地进行着互为主客体的内化与外化。

生活方式中所需要的物质的多少,取决于人们的欲望,“我们不是得到的少,而是我们需求的多”;而欲望的多少,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内在的心性。所以,生活方式作为客体,是思维方式的直接呈现和体现。但是,生活方式中会形成一些习惯,这些习惯会作用于思维,形成思维方式,此时,生活方式又成为了主体。在二者相互影响中,思维方式也交替于主体与客体之间,所以,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是不断进行着互为主客体的内化与外化。

总之,生产方式既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方式,又表现为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对自然的一定的能动关系。所以,生产方式关联着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的生产方式会促使人产生美好的思维的方式,这种美好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会进一步地指导生产方式。同时,和谐生产方式也会促进生活方式的美好而化,美好而化的生活方式反过来又进一步地促进生产方式的美好。所以,和谐的生产方式联结着美好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主客体,不断内化与外化,共同促进生命的美好而化。

和谐的生产方式让生命重归美好

和谐的生产方式能够转化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它能够让人们改变现在的生命观,认识到“一切皆生命,生命皆关联,生命乃一体”;能够使我们从深度、广度和力度上平等对待与我们相依相存的其他生命体;能够让人们从心性上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使不断物化的自我得到释放,使思维从“生产一消费”二元对立中解放出来,回归人类身与心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的生产方式,能够转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让生活处处充满爱。它能够让我们超越个人、家庭、群体、民族、国家等自身、时空和利益的局限性,唤醒人的内心本来就拥有的生命大爱,用心感知自然、感知生命,让人的心性向平衡和谐爱的方向转化。这种生命大爱是人对自然、人和一切生命存在形式的无限宽广博大的爱;是克服了个人自私自利之心的无私的爱;是指人对内心之爱,对他人之爱,对人类之爱,对自然万物之爱,对天地之爱。

生命大爱的唤起,让人从内心深处源源不断地激发出无穷无尽的爱的信息和能量,形成一种正向的生命能量“场”,并从个人不断扩散到周围的环境,转化自己和周围人的心性,引领人们走出贪婪、自私、冷酷等各种不良心态和烦恼的困惑和束缚,不受常俗的困扰,超越一切有限事物的束缚,走向无限的生命大爱境界。

总之,和谐的生产方式让心性更加美好,让社会更和谐,让自然更健康。在思想上以生命一体观为指导,唤起生活中每个人内心本具有的生命大爱。源于内心的关注生命,使生命内外、生命之间、生命整体向善、向美、向好发展。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明心见性、顺应自然、敬天爱人,让生命重归美好。

和谐的生产方式是和谐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能促进人类文明的转化,能够能改变人们的固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能够在思维方式上唤起生命一体观,在生活方式中唤起人内心的生命大爱,让生命重归美好。当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改变之时,人类基本的活动就会美好而化,那么,新文明的星星之火便会呈现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