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欧洲高福利制度与中国式福利制度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欧洲高福利制度与中国式福利制度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欧洲福利制度在给欧洲人带来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也导致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和高税收政策的出台,继而引发财政赤字增加、生产高成本、社会高失业率、企业竞争力下降等。欧洲高福利制度的启示是:要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实际。福利建设一定要与财富供应相适应,经济增长与福利增进之间的失衡将导致严重的后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该是政府、市场和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样才有利于破解我国社会福利的难题。

【关键词】欧债危机;高福利;中国福利建设

一、欧洲高福利制度现状分析及成因

1.债务危机背景下的福利现状。高额的工资、良好的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也让欧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极为羡慕的对象,欧洲福利制度因此有了个看似不错的名号“从摇篮到坟墓”。然而,令人羡慕的高福利体制在给欧洲人带来了优越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从2008年开始,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债务危机,经济面临重大的问题,其中最先倒下的便是希腊,希腊工人、公务员、银行职员、老人参与的游行一浪高过一浪。这对于没有税收保障的希腊政府来说,简直是天大的灾难,欧洲政府开始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削减开支,降低福利标准。这就意味着欧洲人要开始勒紧裤腰过日子了,过惯了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欧洲人对政府的做法并不买账,提高福利待遇容易,要想再降低可就难了。虽然希腊国会最终通过了政府紧缩法案门业获得了国际援助资金,暂时性避免了国家破产,但民众对于这种削减薪水和提高税收等措施表达了强烈的抗议。而衡量一个国家的福利程度国际上一般会用政府的公共支出大小做标准,而希腊在加入欧盟后,更是借下了3000亿欧元,政府预算赤字已经高达GDP的13.6%,总债务占到GDP的116%,希腊政府收入没保障还要维持高福利标准,也就只能靠借债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

2.欧洲高福利制度形成原因。把政府债务危机单纯的归因于高福利显然是不理性的,2008年以来爆发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是债务危机的直接原因,欧洲有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但却没有一致的财政政策体系,货币体系和财政政策体系不兼容才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洲各国之所以实施并维持继而不断提高福利标准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缓和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带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民众对未来缺乏信心,政府为了缓和这种担忧和不平等以及潜在的暴乱,政府便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福利政策来平复民众,而这种福利政策在此后的时间里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巩固,由此福利制度逐渐开始形成。可以说这是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结果。其次,福利允诺是政党获得上台执政的途径。欧洲国家党派之间相互竞争上台,为自己党派和所代表的阶级攫取利益,为了获得高选票并成为执政党,党派开始把目光投向民众最关心的福利方面,并开始向民众允诺幸福,提供高福利,而其他党派为了竞争和获选,只能提供或许诺更高水平的福利水平。由此,福利制度又一次被抬高。

二、欧洲高福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西方国家所实施的高福利制度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维护了社会和国家的安定,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短期来看,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由于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优越且完善的福利制度,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失业人口剧增、社会问题突出、财政支出压力越来越大,高福利制度也日益成为困扰西方福利国家的问题。同时也为经济危机埋下了隐患,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政赤字剧增。由于实施高福利支出,财政收入减少,而福利支出和财政支出的比例也是越来越大,致使财政赤字越来越严重,有增无减,国库入不敷出。第二,经济增长缓慢。财政收入常年入不敷出,财政赤字加大,而高福利制度通又是以高税收为支撑的,而高税收则加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无论是人力成本还是企业资源成本以及融资成本都不断加大,致使企业经常偷税漏税,缺乏经济活力,竞争力差,这都阻碍了经济增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加速了金融危机的到来。第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失业率不断加大。当福利水平相对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失业后会从有关部门申请到失业救济金,由于失业救济金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所以失业者一般会尽力找工作,一般几个星期就会从新就业。而在高福利的保障下,人们即使失业了也不愿意去自主找工作,因为高福利使得他们在失业后也可以享受到并不比就业上班差多少的生活保障。人们开始变得懒惰,不思进取,好逸恶劳,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吸毒、、走私。

三、欧洲高福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

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从发达国家的历史来看,社会福利的重心经历了从社会救助到社会保险再到普遍性的社会服务过程,各种名目繁多的社会补贴和社会服务项目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会福利项目。而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社会福利已逐渐脱离了社会救济的范畴,而普遍意义上的社会福利通常包括满足人们在生活照顾、护理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方面需求的活动,还包括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内容。

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而我国传统的福利制度是指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福利制度。而这种福利制度是与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我国这种福利体制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相对于城市社会福利而言的。城市的这种福利模式是保障程度和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福利。这种模式是以就业为大前提的,城市居民通过就业进入企业、工厂和公司之类的单位当中去,通过单位得到全面而优厚的社会福利待遇,小到衣食住行,大到生老病死,人们生活中几乎所有的一切都与单位有关。单位负责个人的一切。而在那个年代,国家、单位和企业基本上是一家人,国家向企业和单位下发职工福利,再通过单位这个载体将福利发给职工。而现如今,单位、企业与国家脱钩,单位而企业实行自负盈亏,并且还需要承担职工的福利发放,国家只是象征性的给予补贴。第二种,是针对农村地区而言的。农村的社会福利国家基本不负责,而是由集体组织、生产队、生产组来负责。这些组织有着自己的组织模式,他们自己组织劳动,劳动成果由组织成员享有并自由自支配劳动所得。而由于收入有限,对于大多数的组员在福利待遇这块是照顾不到的,只能对那些老弱病残等人员进行“五保”供养。当然,这种福利和城市福利并非属于同一层面,农村福利基本还处于救济层面。欧洲的福利制度是从摇篮到坟墓,而中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属于这种模式,一个低水平,一个高水平,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是由于国情和现实情况,福利发展水平差异,二者体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第三种是对于城镇“三无”人员而言的,在过去的中国,没有单位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而现在经过多年的福利制度改革,即使是城镇“三无”人员也可以享受福利制度所带来的好处,只要通过向当地民政部门或是社区居委会提出申请并通过审批便可以领到帮扶金。经过这种多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福利制度越来越优越,表现为由国家包办,只惠及于“圈内”的模式向福利机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社会福利模式转变。大力推行福利制度改革,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个别地区甚至已经推行全民免费医疗等。但总体上来说,类似于欧洲那样较高级别的福利制度暂时还并不会出现。

3.欧洲高福利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启示。中国与西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西方用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时间建立起来的福利制度面对暴露出的问题进行适度修改和调整是有必要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绝不能用西方的福利水平来判断中国的福利制度的好坏、优越与否。我们只能从其发展过程上借鉴一些经验,避免过度走弯路。江苏省政府参事室主任宋林飞教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志彪教授指出:反思欧洲高福利,我们不必在进行社会福利建设时减速,反而还要补欠账,既然高福利有风险,低福利不适合社会主义,那我们完全可以建设“中福利”。他们还认为,中国不能因为欧洲高福利就在福利建设道路上因噎废食。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困惑的是如何增加福利,以往我们在研究社会福利的时候喜欢参照欧美,实际上也过度夸大了发达国家高福利的能力。美洲国家在进行福利制度建设时一味照搬欧洲国家的福利建设方法,提出经济、福利双赶超的口号,大刀阔斧的进行“双赶超”建设。可最后由于保障过度,预期目标不但与现实差距太大,致使问题百出,还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也是我们需要总结的经验教训。

(1)把握基本国情,立足于实际。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立足于实际。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我们是发展中国家,还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欧洲的福利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上的,花费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建成,而我们的基本国情就决定我们在设计和建设福利制度时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必然不同于欧洲。(2)福利建设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在建设福利时,不能超越国情,收入增长要与劳动力生产要同步,经济增长与福利增进之间的失衡都将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避免类似欧洲高福利带来的后果,我们的福利建设一定要与财富供应相适应,避免出现欧洲那种因财政赤字过大而出现四处借债,寅吃卯粮的结局。福利建设一定要与国家收入相适应,要有充足的经济支持。在保障民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把蛋糕做大做好,只有把蛋糕做大做好才不至于坐吃山空,这样才有解决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老无所依的基础。(3)国家、市场、社会协调共建。在进行社会保障建设时要调动国家、市场、社会多方面的力量。政府作为福利建设的主导,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参与其中,不但可以为政府分担责任,还可以发挥市场这一基础作用,绝不能搞大政府主义,大包大揽什么都做不好,还容易滋生腐败和浪费。(4)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中国福利大厦建设时必须保证公平、公共、适度、效率的原则。必须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性,收入较低者可以通过适当较高的福利来调节,而收入较高者可以享有适当较低的福利来调节。最终目的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两极分化。由于我国即将进入老龄阶段,老龄人口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占较大比例,老龄人口压力不断增大,所以福利政策可以在考虑到大多数人利益的同时适当向老龄人口倾斜。

中国的福利大厦的建设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这就决定了它的长期性,切不能违背其规律性。中国的福利制度建设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 考 文 献

[1]刘胜军.养老保险制度国际模式经验及启示[J].经济师.2012(3)

[2]谭丰华.欧洲高福利制度走到尽头了吗?[N].上海证券报.2011-

10-25(2)

[3]黄慧.浅析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对中国福利制度改革的启示

[J].传承.2009(6)

[4]朱大鸣.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福利制度[N].经济参考报.2011-09-

14(3)

[5]邱磊.我国养老保险转移的问题、影响与对策[J].企业导报.2009(10)

[6]卡西莫多.欧洲高福利警示我们需要怎样的中国式社保[N].中国证券报.2012-0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