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顺贤教授临证经验撷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顺贤教授临证经验撷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370-02

王顺贤教授是江苏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指导老师,其理论功底深厚,临床经验丰富,擅治诸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临诊三年,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受益匪浅,现撷取临证经验一二,与同道分享

一宏观辨证,微观辨病

传统中医的最大优势在于辨证论治,它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因此,王老在临床实践中十分强调辨证论治,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准确采取四诊八纲的有效手段,依据不同病证,分别采用或集中使用脏腑、气血、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方法,进行整体分析,全面拟定因证脉治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结合现代科学的理化检查资料,强化辨病处理,把共性与个性有机联系起来,既不失传统中医的核心特色,以求创新。又能在不同疾病的攻关上逐步寻求突破,如“痹证”涵盖西医的多个病种,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老年骨性关节炎、产后经风往往均具关节表现,首先应牢扣“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主线,分析辨证,然后参考各个不同疾病,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辨证结合辨病,通过临床验证收到双管齐下的效果。

二立足整体巧施平衡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王老认为这是中医学的一个“平衡”概念。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必须重视阴阳的平衡,邪正的消长,寒热的转化,气血的调达和脏腑的互通。因此,他在辨证治疗失眠、汗证、痹证、痞证、头痛、眩晕等过程中,时常把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寒热并举、畅达气机、通达脏腑贯穿于始终,收效甚佳。其巧施平衡,尤体现在失眠症的诊治中,王老常选交泰丸、黄连阿胶汤、百合地黄汤及酸枣仁汤之类化裁,屡获奇效。

三擅用经方,知常达变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甘草、大枣组成。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仲景原为少阳证误下,损伤脾胃之气,少阳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之邪干犯于中焦,以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痞塞,出现“但满而不痛”、“呕而肠秽,心下痞”等证而设。王师在临床实践中认为:本方的运用关键是抓住主证,再要辨清兼证,贵在加减,灵活运用。只要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者,即可用此方治疗。因此,除用于痞满证治外,还用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失眠、胸痹、口疮、泄泻等症候的治疗,疗效颇佳,充分体现了异病同治的中医治疗特色。

四擅治痹证,独树一帜

王老主张治疗痹证时,一定要紧扣风、寒、湿杂至这一中心,围绕寒、热、痰、瘀四端,寒热并举,消痰化瘀,重视蚁虫搜风,枝藤剔邪的应用。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无邪则无所谓痹,痹病于四肢,邪存四肢以疏通为要。若阴寒之邪为主,痹阻经络,必肢节痛甚,喜温避寒,则应温经散寒,以川草乌、熟附子、麻黄、细辛、桂枝、干姜等辛热之品,涤阴寒痼冷;若寒盛伤阳,除以仙茅、仙灵脾、巴戟天等温阳补肾外,当注重遣用黄芪、白术等补气之品,因脾为后天,气虚无以化阴阳,气充方可补养先天,痹证属寒者,注重补气,亦有护养脾胃之意。至于热痹,则为临床上各类关节疼痛疾病急性发作时常见,可见皮肤灼热红肿,发病急重,故需以忍冬藤、桑枝、秦艽、虎杖、连翘、丹皮、赤芍等清热通络。

痹证为病,多与先天禀赋相关,且受后天环境及生活习惯影响,成病非一朝一日,病去也非旦夕即可收功。痹证邪阻经络,经络为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故风、寒、湿、热诸邪闭阻,气血运行不畅,久而必致气滞血瘀,又津血同源,气滞则致津液的运行停滞,津液停滞,郁久凝结,则成湿成痰,痰湿聚于经脉,影响血液运行,又加重瘀血的形成,两者相互影响,进而痰瘀互结,留注经络关节,病变乃生。痰阻则关节肿大僵直,活动受限,甚而畸形,瘀滞则刺痛,或疼痛时休时作,肤色紫暗,痹证临证所见,痰瘀往往相合为病,不可截然分开,故消痰化瘀之品,亦应相伍使用,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苍术、羌活、乳香、没药、制南星、白芥子等。

治病如治国,用药如用兵,正气盛则百邪不侵,痹证既成,攘外安内,无侧重则邪不去而正仍虚,一味祛邪则难免病情反复迁延,甚至耗伤正气。本病扶正,或补养气血,如黄芪、当归、白术、川芎、地黄、芍药等,或滋养肝肾,多用狗脊、寄生、川断、补骨脂、杜仲、牛膝等,若肝肾亏虚已甚,阳气不足,仙茅、仙灵脾、巴戟天则可适当选用。

痹证所涉病,总属肢体关节,但究其细要,又当辨上肢、下肢、腰脊等不同。病于上肢,选用羌活、白芷、威灵仙、桂枝,病走下肢,选用独活、牛膝、钻地风、寻骨风等;腰脊为病,毋忘续断、狗脊、杜仲等。

痹证常病于四肢关节,取类比象,藤类药同样善走经络,无所不至,直达病所,常用有忍冬藤、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常春藤、桑枝等;又痹证后期成顽症痼疾,非搜风剔邪不足以见奇效,常用有全蝎、蜈蚣、地龙、穿山甲、白花蛇、乌梢蛇、路防风、地鳖虫、蚂蚁等。恰虫类药多可活血化瘀、消痰散结,藤类药又兼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一举多得,四两千斤。

五病案举例

(一)胃肠痞满案

赵XX,男性,52岁,安庆人,2010年7月4日初诊。

病起两年前,胆囊炎、胆结石手术之后,反复出现脘胀腹痛,常因饮食失当、情绪变化或受凉而诱发加剧。平时脘腹胀满,痞塞难当,大便干稀不一,以溏烂不成形次数增多为主。发作时上腹疼痛,引动两胁,嗳气肠鸣,大便夹有粘液,舌苔薄腻,微黄,脉细小弦。此乃中焦虚弱,

胃肠不和,气机逆乱,寒热夹杂为患。病理复杂,非一方一法所能统括。于是,补虚与祛邪有机结合起来,侧重用半夏泻心汤,理肠胃、平寒热、消痞满为主,并兼顾补脾胃、抑肝木、温肾阳诸法综合使用,以求顺畅中焦、扶土平木、釜底添薪。药用党参15g、苍白术10g、茯苓10g、扁豆10g、川连3g、黄芩10g、干炮姜10g、吴萸3g、防风10g、白芍10g、补骨脂10g、肉豆蔻10g、肉桂3g、地锦草15g、乌药10g、枳壳10g等消补兼施,互动平衡。二诊即见效机,后据病情消长转化对药物进行适当调整。服药2月左右而告愈。

按语:中医肠胃乃后天之本,生化之源,常因饮食自倍而伤。水谷不归正化,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系属阴邪,不易速化,易与寒合,居久既可伤阴,又能化热,致使寒热交错,中焦气机受制,升降功能失调。因此,慢性胃肠疾病,其病理十分复杂。肝胃郁热,脾胃虚寒,火不暖土,湿阻气滞,兼夹转化,矛盾交错,比比皆是。治疗殊为棘手,过用苦寒可伤阳,辛热苦燥可伤阴,误用补湿能留邪,单纯消补则伤正。所以王老独具匠心、另辟蹊径、擅于消补兼施、寒热并调、升降结合诸法捆绑在一起,分明主次、适时调整,收到可喜疗效。实践证明,参苓白术散、连梅理中汤、痛泻要方、当归芍药汤、四神丸、香砂平胃散等名方在病程中交叉选择,促其中焦协调、恢复平衡极具裨益。

(二)风湿顽痹案

左××,女性,41岁,江宁人,2011年5月8日初诊。

被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多年,全身关节游走疼痛,尤以手指关节肿胀、疼痛、晨僵最为明显,拇指及中指关节僵硬变形,伴膝腿肩颈疼痛,经中西药及针灸理疗等多种方法治疗,均收效不理想,舌苔薄白,脉细,四诊合参,隶属风湿顽痹无疑,故用祛风湿、化痰瘀,佐以虫蚁搜风剔邪。处方:苍术10g、防风15g、防己10g、川芎10g、白芷12g、生地10g、川牛膝10g、10g、露蜂房10g、全虫6g、制南星10g、桃仁10g、枳壳10g、桔梗10g、乌梢蛇10g、制川草乌各6g等,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2011年6月。服21剂后手足关节肿痛好转,晨僵少于1h。原方去制川草乌、大腹皮,因上肢关节疼痛明显,伴颈部痛,故加用威灵仙15g、葛根20g、当归12g以祛风散邪。

在此后多次复诊中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增损,三月后病势明显好转,王老鼓励患者贵在坚持服药,力求控制发展,缓解病情。

按语:痹症日久,邪气久羁,循经入骨,久之则血凝滞不行,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令湿去凝开,气通血和,经行络畅,深伏之邪除,困滞之正复。虫类药多温燥,需酌情配地黄、当归等养血滋阴之品,以制虫药温燥之性,增加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