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反抗”究竟为哪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反抗”究竟为哪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执教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祥林嫂再嫁时惊天动地的出格“反抗”引发了学生们激烈的争论,在多个问题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或者热闹,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甚至粗俗的层面,而未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它的把握有助于理解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思想;这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学生感觉到有话要说,却不能表达清楚,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要真正地明白这其中的妙处,必须要理清下面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

一、祥林嫂再嫁时为何要“反抗”?

有学生认为祥林嫂恪守妇道,也有学生认为她螳臂当车,愚蠢至极,他们已经隐约感觉到祥林嫂的“反抗”是受到某种思想的控制。我顺势点拨,举止行为是思想观念的外显形式,祥林嫂的“反抗”是南宋以来的程朱理学思想中妇女观和婚姻观的集中体现。妇女观和婚姻观是社会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而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观念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作为社会的一员,祥林嫂必然深受这些观念的影响。因此,“反抗”是必然的,这是每一个寡妇面对再嫁时的自然反应,反抗得越激烈、越出格,就越能说明其所受毒害之深。这不是祥林嫂的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潜在意识的突然爆发,卫老婆子的描述中就已经表明了这一点,“闹是谁也总要闹一闹的”。再嫁时如果“不闹”,就会有两种结果。一是她不能存活于这个世道,因为别人会指指点点,甚至嗤之以鼻,这从四婶、柳妈及鲁镇人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二是她不能心安理得地开始新的生活,因为会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这从“捐门槛”事件中可以看出。从这个层面上讲,再嫁寡妇的“反抗”只是某种程度的消除负罪感,祥林嫂不可能是个例外。

二、祥林嫂为何要如此“出格”?

有学生认为,在这场风波中,祥林嫂只是一件商品,是婆婆手中的一个筹码――为小儿子娶媳妇和赚上一笔,祥林嫂应该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我强调,在中国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体制里,妇女本来就是男性的附属物,成为商品,任意买卖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祥林嫂的被卖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社会的一个常态。她的“出格”,与其给她加上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如说是她的一时激愤,或者是以死来求得解脱,这是一种本能反应。只要是一个女人,一个生活在封建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女人,都会有这样的本能反应。反过来讲,也就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毒素已经深入人们的骨髓,变成了人们的一种心理常态,成为他们进行思考和判断的常规思维,祥林嫂会如此,柳妈会如此,四婶也会如此,所有的人都会如此,她们都会站在维护的立场上去进行所谓的“反抗”。祥林嫂的“出格”其实并不出格,而是不惜以自残或者性命为赌注,去维护内心深处的自己恪守的理学思想。

三、祥林嫂为何最后“竟肯依了”?

有学生认为是没有办法,但立即有人反驳,她可以一下撞死或继续寻死,两派争论不休。我提醒,其实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统一起来。在强大的宗族势力面前,在强大的社会习惯势力面前,在众多的社会强势群体面前,作为弱势群体中一员的祥林嫂,只能接受命运给她的安排,即“依了”,否则只有死路一条。无论是“依了”,还是“撞死”,无论她做出哪一种选择,都不能改变这个社会的既定现实,换一个说法,即那个时代和那个社会的弊病,不是一个祥林嫂的“反抗”就能解决的。所以,祥林嫂的选择,她自己做不了主,因此只能接受命运的任意安排,逆来顺受,这不正是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命运的缩影吗?

总之,祥林嫂竭力恪守和维护理学思想,却最终死在理学思想的屠刀下,这样的一个悖论,不得不让人感到,这不是祥林嫂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时代和整个社会的悲剧。这个悲剧的本质就在于很多人都承认这种悲剧的合理性,并且有意无意地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加以维护。

鲁迅先生总是能够在某个细节上不经意地描上一笔,让读者猛然警醒。祥林嫂的“反抗”正是这样的一个细节。

(作者单位:如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