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33例护理体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术33例护理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总结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33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术后护理,密切观察病情。结果 本组治愈27例,好转5例,发生肺部感染5例,死亡1例。结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护理;肺部感染

Nursing comprehending to 33 cases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fter Tracheotomy

LI Chun-hong,XIE Yan,LI Xiao-sheng.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 of Guiyang County,Affiliated Hospital,XiangNan Medical College,Hunan 424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methords on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fter Tracheotomy.Methods 33 ceses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ere nursed after Tracheoto,and observed state of an illness closely.Results 27cases were cured,5 cases were improved.5 cases were pulmonary infection,and1 cases were died.Conclusion Normalized nursing methords are important component to prevent.pulmonary infection on patient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fter Tracheotomy..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Tracheotomy;Nursing;Pulmonary infection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1],因此早期进行气管切开对病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对气管切开进行规范的护理,防止并发症的产生,是当前护理工作的难点。现将桂阳县中医院3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术后的护理情况进行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33例,男27例,女6例,32~76岁,平均47岁。弥漫性轴索损伤3例,脑干原发性损伤2例,广泛脑挫裂伤、脑肿胀伴硬膜下血肿28例,急性颅内血肿伴脑疝开颅术7例。GCS评分:3~5分13例,6~8分20例。治愈27例,好转4例,发生肺部感染5例,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

2 护理方法

2.1 基础护理 口腔护理2次/d,昏迷患者用凡士林纱布覆盖双眼。根据病情变换,每2 h翻身、叩背1次,翻身时放平患者头部,保持头、颈一致。叩背时,将五指并拢向掌心弯曲呈空心拳,由下往上、由外到内反复叩击背部。叩背可使贴附在气管、支气管壁上的粘稠分泌物易于咳出或吸出,建立翻身记录卡并交接班。做好气管切开后的常规护理,及时更换无菌纱布和清洁消毒内套管。

2.2 保持气管套管、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意识障碍重,各种反射差,加上长期脱水治疗,很容易形成痰痂,造成呼吸道梗阻,因此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变化情况,术后患者经套管呼吸应安静无声,而发生有呼吸困难时,呼吸次数增多,阻力增大,可有喘鸣音等,此时应立即检查套管及呼吸道内有无阻塞及压迫情况。分泌物多时,应及时吸出套管内分泌物,以免咳出之痰再次吸入气管内或结痂堵塞套管,如分泌物不多,呼吸不畅,应注意观察有无气胸、纵隔气肿等,注意观察套管是否脱出或气管下端是否有阻塞,一旦脱管,应报告医生,并立即用两手将套管沿切口正中线直行插入套管,如能,则呼吸困难立即解除,但插入时,不可用力过猛,如插不进,应将套管拔出,用止血钳迅速插入伤口,直抵气管内,将气管切口略撑开,呼吸困难可立即解除,同时给氧气吸入,以改善机体及组织缺氧状态。

2.3 并发症的预防 对于气管切开的患者如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不严,易交叉感染,为防止呼吸道感染,预防并发症,在护理工作上要采用早预防的护理措施。

2.3.1 安置患者于抢救室或单间病房,实行专人护理,以减少交叉感染,病室需安静、清洁、无尘、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进行有效空气消毒,拖把固定使用,用消佳净消毒液擦拭桌椅2次/d。室温22℃左右,每日可用紫外线照射消毒病室1次/d,1 h/次。进入病室要更衣、换鞋、戴口罩,消毒液洗手。

2.3.2 严格无菌操作 各种治疗装置严格消毒灭菌,雾化器、湿化瓶用后消毒处理,人工呼吸机回路消毒1次/24 h,呼吸机上冷凝液要定时排掉,一次性吸痰管不重复使用。定期进行支气管分泌物及血液培养,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二重感染”。

2.3.3 套管及伤口的管理 套管口应盖湿盐水纱布,以改善吸入空气温度及防止灰尘及异物吸入,套管的纱布垫要保持清洁,更换1~2次/d。经常检查创口及周围情况及皮肤有无感染、湿疹,注意患者吞咽情况及有无皮下气肿的发生。观察伤口有无渗血,警惕气管内出血,注意观察血压、脉搏变化,若有出血应迅速吸净气管内血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立即报告医生,查找出血部位,对症处理。吸痰管,经严格高压灭菌后备用,每次吸痰使用1根。不得重复使用,所用吸引管外径不应超过套管内径的1/2,以免吸引时负压过高,发生肺不张。但吸引管亦不能过细,使吸痰不畅。内套管清洗消毒,1次/4~6 h,必要时随时清洗,以免痰液结痂堵塞内套管。

2.3.4 吸痰的管理 注意观察呼吸道分泌物的颜色、性质、量的改变情况,做好痰液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2],选择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呼吸机者应严格消毒呼吸机,每日须将呼吸机的导管进行清洗并用消毒液浸泡,预防肺部感染。一般不应频繁吸痰,只有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确需吸痰时才吸。当分泌物粘稠、呈黄绿色,不易咳出时行雾化吸入,2次/d。深部痰液抽吸前后,气道可先注入无菌湿化液,5~10 ml/次,并根据分泌物的量、粘稠度及抽吸情况,决定注入湿化液的次数及24 h的总湿化量。翻身、叩背、雾化吸入促进痰排入大气道后,准确吸痰,避免深部长时间、大负压的抽吸,有效地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患者多数咳嗽反射减弱甚至消失,自行排痰障碍,用吸痰管刺激咳嗽,让其自行将深部的痰液由气管套管口喷出,然后在气管切开处吸净残余痰液,避免深部抽吸。

2.3.5 预防吸入性肺炎 患者易并发消化道并发症如呕吐等,呕吐物易进入气管内,易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时清除口、鼻、气管等处的异物,必要时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

2.3.6 切口处换药 常规切口换药,2次/d,敷料随脏随换。方法:取下脏污的纱布,用75%乙醇或2%碘伏消毒切口周围约5 cm,加盖四层无菌纱布。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颅脑创伤救治的重点和难点,其病情发展迅速、复杂多变、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文献报道该类患者病死率达36.8%~64.3%[3]。重型颅脑损伤往往合并不同程度的急性呼吸功能障碍,如不能正确诊断和治疗,很容易发展为呼吸衰竭,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气管切开对于维持正常的呼吸功能,控制肺部感染具有积极意义。气管切开后,气管内容易滞留大量痰液,加之患者长期处于脱水、半脱水状态,痰液粘稠,轻者可使患者的通气功能和血氧饱和度下降,重则可使患者的气道完全堵塞,引起窒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气管切开使气管与外界直接相通,上呼吸道防御屏障消失,气管黏膜损伤及不正确的医疗护理操作使外界病原微生物直接进入肺部,发生肺炎的可能性增加[4]。加强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管理,对控制和减少肺部感染极为重要。频繁吸痰增加了气管套管对局部黏膜的刺激和损伤,导致细菌容易侵入下呼吸道。建立人工气道后,呼吸道失去了生理屏障,呼吸道内水分从气管切开处大量流失,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符合气道持续需要,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痰液粘稠度降低,患者自行咳出,减少吸痰次数,保证了气道通畅,避免因痰液粘稠,吸痰负压大,时间长而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出血,降低了肺部感染机会,使感染率下降。赵晓明[5]报道,气管切开4 d 以上者,54%的患者出现继发性肺部感染。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注重加强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病情监测、营养支持及预防性用药,使肺部感染率较前明显下降。

加强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规范化管理,保持气道通畅,是防止肺部感染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地降低肺部感染、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 考 文 献

[1] 梁文石.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32例临床分析.广西医学,2006,28(10):1646-1647.

[2] 林菊英.中华护理全书.江西科技出版社,1993:246.

[3]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20.

[4] 黄素梅,等.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82例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1117-1118.

[5] 覃淑兰,周利平.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的护理.当代护士,2003,5:16-17.

[6] 赵晓明.重型颅脑损伤与气管切开术.陕西医学杂志,1997,26(6):336-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