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余县梅关和古驿道保护措施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余县梅关和古驿道保护措施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陈金泉(1964――),男,江西理工大学建测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安显楼[安显楼(1984――),男,江西理工大学建测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规划与设计。]

(江西理工大学建测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大余县梅关和古驿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本文分析了梅关和古驿道的保护历程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梅关和古驿道保护的基础性、工程性、植物性和科技性等四大措施。

关键词:梅关和古驿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

一、梅关和古驿道概况

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南安镇梅山村大庾岭中段梅岭,南临广东省南雄市珠玑镇梅岭村,北接梅山村乱石铺村民小组,长度约2公里。地理坐标为东径114°25′,北纬25°22′,海拔450米。北距江西省大余县城8公里,南距广东省南雄市30公里。唐开元年(公元716年),张九龄开凿岭路;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南安知军蔡挺建关楼,故有“唐时岭路宋时关”之谓。由于梅关位于江西省与广东省交界处的梅岭之巅,关楼雄跨赣粤两省,梅关驿道也就成为历史上中原通往岭南及海外诸国的“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交通要道,对交流和发展岭南与中原的文化及经济起过重要的作用。[1] 近现代以来,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105国道的开通,“向之冲途,今为迂道”。[2] 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通道的历史使命,但梅关、古驿道、半山亭、玉皇殿、观音大士殿、夫人庙、云封寺、来雁亭,六祖庙、挂角寺、梅花等历史遗留下的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却使这里成为赣粤地区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2006年5月,梅关和古驿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梅关和古驿道保护沿革及存在问题

(一)保护沿革。

由于梅关及古驿道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它的保护。明永乐末年,南雄知府陈九锡就禁止砍伐关梅路松。清代时,当地官员把松树古梅一一登记造册,由专门的部门负责管理,并定时察验。如光绪年间南安知府周浩在“亭之旁构屋数楹,招花墉以司灌溉,买田数顷以赡之,偷惰者易之。……立册籍,使府书领其事。官则岁稽其勤惰而赏罚焉”。[3] 而文献有史料记载的大规模重修就有7次,明清时期对有记载的对驿道的大规模修缮有7次,如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南安知府郑述,“重砌岭路九十里”;[4]。清嘉庆三年(1798年),两广总督吉庆,“捐白银千两交该署守,庀材鸠工,修整岭路”。[5]

改革开放后,1984年对1875米长的古驿道进行了维修;1987年大余县成立了梅关和古驿道文物保护小组,对梅关和古驿道通过划定保护范围等措施进行有效保护管理;1995年对关楼进行了全面维修。当前,文物“四有”管理有一定基础,基本上都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了基层保护组织,建立了初步的科学档案。

(二)存在的问题。

梅关与古驿道,自唐开元四年(716年)算起,至今已近1300年,虽各个朝代均有修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保护区划不当。当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区划分别是以古驿道两侧5米和1000米的范围来划定的,没有考虑周边其它的遗迹和周边不同形态的地形和地貌,显得机械而操作性不强。

2.土地利用和旅游开发建设忽略了文物及其环境。当前的旅游开发(建房)不断地侵入文物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房前屋后的管线架设无序,影响景观,临时搭建物、摊商摆设、违章建设紧靠文物本体。

3.梅关和古驿道周边缺失历史氛围的营造,影响了文物历史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传播。

4.除古驿道和梅关外,古驿道沿途的古桥、古碑刻等古建筑和文物,自民国以来未见过维修记录,因此,不同程度存在年久失修的问题,有的损坏还相当严重。

三、梅关和古驿道保护措施

(一)基础性保护措施科学合理地确定保护区划,并按确定的保护范围设立永久性界桩,设立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的标牌和标志说明物;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求,对文物资料进行滚动性补充,以建立连续性的、完整的文献资料、档案;要建立文物本体保护监测和预警机制,定期监测遗址地点的变化情况,及时做出评估和预警。 (二)工程性保护措施要对文物本体和附着地进行地质病害调查和分析,对确需加固维护的地点和附着地经科学研究后,制定详尽的加固修护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组织多学科专家论证其可行性,按相关程序进行报批后,由有资质的专业队伍进行加固和维护;保护范围内现有人工物拆除清理前,应制定相应的较周密的保护技术预案,以防对化石地点遗址相关岩体的损害。

(三)植物性保护措施要封山育林进行绿化和环境整理工作,在遗址土壤型堆积顶部土层上种草,以防止水土流失;要对保护区内文物本体及附着地的附生植物、绿化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及时清除对岩体、堆积剖面可能造成损害的植物,但不能破坏有水土保持作用的土壤型堆积上的植被。

(四)科技性保护措施

对梅关遗址区不同季节的气候条件、环境指标和参观游人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提取遗址物理-化学变化和利用情况的各项参数,建立遗址保护和管理的科学数据库,为遗址未来变化趋势的正确评估、合理展示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志坚.梅岭、梅关、古道与梅花.火山地质与矿产.1999年第2期.

[2] 郑文.梅关古驿道的兴衰.南方文物.1984/2.

[3](清)周浩.《庚岭建憩云亭记》.载民国《大庚县志》卷10.《艺文・记》.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1989.第1139页.

[4]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20.《艺文・记》.

[5]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21.《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