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缸小虾难养 海阔鱼愈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缸小虾难养 海阔鱼愈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鱼儿养到大海里,想小都难。

——题记

《世界最伟大的教育法则》一书讲了许多育人的法则,看过后我一直在琢磨,虽然讲的是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的法则,然而却能给我的作文教学以很大的启迪。书的第一章就讲到“鱼缸法则:心灵成长需要自由”。而作文是心灵的舞蹈,心灵被桎梏,学生作文时也必然是带着枷锁舞蹈;心灵得自由,学生作文时就可以自由涂鸦,就可以天马行空,就可以行云流水,就可以挥洒自如,就可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学生的写作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学生习作异彩纷呈,就一定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写作的自由,而不让他们的身心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学生的成长,教师应给学生身体越来越多的自由,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一、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一杯水,恐怕连蝌蚪也难养;一缸水,大概只能养金鱼;一池水,可以养大一点的鱼;大海,什么样的大鱼都可以养。如果生活是水,孩子是鱼,你愿意怎么养?如果孩子是水,作文是鱼,你又愿意怎么养?

孩子作文很多时候不只是孩子的事,不只是作文的事,如果我们跳出作文来看作文,就会发觉,事关我们用杯、缸、池,还是用江、河、海来养孩子、养作文。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来养孩子,让孩子长成大鱼,或许作文自然就成大鱼了。

所以,作文教学不应该局限在课堂上,作文教学是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每时每刻都应该为学生创造自由的生活空间。而父母和老师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教师都应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写作离不开生活,众多的文人作家能写出令人称赞的佳作名篇,与他们的见闻和人生体验是分不开的。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这样阐述过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丰富多彩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获得个性体验的可能。让学生在习作之前就有丰富多彩的生活,让他们在习作之前就有对生活无比的热爱,这样才有可能写出真实的、真情的、个性化的习作。要实现这个可能,习作时还需要给予学生自由的写作空间。然而教师给出的各种条条框框就像鱼缸一样,学生在老师设计的鱼缸中永远难以创作出大鱼。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习作选材单一。有一位老师说,我要求六年级的学生写一次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尝试,按说此题可选择的范围很广,材料也很多,但学生习作中却出现了许多雷同的尝试:洗碗、洗红领巾、洗衣服……洗碗、洗衣服、洗红领巾固然是一种尝试,但如果六年级学生才刚刚从这些尝试中体验到喜悦,他们的生活岂非太单调?难道生活中就没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现实生活充满新奇与未知,探究与尝试应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之中,可学生选材却是如此单一、单调。

学生的生活本应该像这位老师所说应该有“更多更好的鲜活内容可供选择”,可为什么会如此单一呢?

父母们总是为孩子安全考虑,不准孩子这样,不准孩子那样。不仅上下学接送,而且业余时间也不让孩子出去玩,只能呆在自家的楼房里。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加剧,父母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与之相对应的是父母对孩子将来的规划越来越多,甚至日常生活都要严加管理,时时刻刻地看管、监视和提防,这使得父母耗尽时间、心机和精力。然而,结果却与愿望不相符。被喂养惯了的动物接受放养时,通常自己不会捕食,生存法则告诉我们:动物如果学不会自己捕食的话,就有可能饿死。孩子也是一样。在父母庇护下长大的孩子通常没有独自生存的能力,由于长期被“圈养”,见也不多,识也不广,所得有限,且丧失了与同龄小朋友玩耍的机会,社交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逐渐退化,我们还能指望他写出个性十足、独立自主的作文来吗?

再看学校,多少学校不敢组织学生外出,已到了把春游改成室内游的程度;多少学校不敢放手让学生使用体育器械已经到了单双杠课程常年虚设甚至将投沙包列入禁止项目的程度。

我们常责备下一代敢于创新、勇于担当的精神欠缺,我们常抱怨学生习作的老套、缺乏新意。但是,反观我们将孩子们“圈养”在安全的课本之上?,放弃了诸多“放养”才能培养的素质,这是教育的悲哀,自然也是作文教学的悲哀。

孩子要写出有个性的习作,首先就得让他成长为有个性的人。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种什么事都为孩子做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除掉多余的担心,尽可能让孩子接触到各类东西,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选择方式,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定位,每个孩子的世界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对生活的环境,孩子们已经逐渐形成一套自身的处事方式,家长不要过于强求孩子干不愿干的事情。强制性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奴性,无论面对什么事都只知点头说“是”。父母和教师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引导者,而不是强制者。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们信任和尊重孩子。得到信任和尊重的孩子会因此更加尊重我们、爱我们,更会因此自信十足、个性十足。一个自信十足、个性十足的孩子如果能够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就会很有信心处理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面对困难也能够想尽办法去解决,因而也就能够放心地把他放到社会上去经受考验。试想,这样的孩子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写出个性十足、独立自主的作文的可能?

二、自由地选择

对于孩子的自由,为父母者、为师者首先应该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尊重孩子的选择,哪怕那是多么地错误与愚蠢,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选择的权利。

圣诞节到了,爸爸是个狂热的集邮爱好者,因此,他送克里斯的礼物是一整套珍贵的邮票。爸爸希望,这套珍贵的邮票能唤起克里斯集邮的兴趣。

事实上,8岁的克里斯根本对集邮没兴趣,他希望得到的是一套篮球明星卡,而不是爸爸眼里的珍贵邮票。

一天,克里斯在朋友那里发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那套篮球明星卡,他很眼馋,于是就用爸爸送的邮票换回了朋友的明星卡。

发现这个交换后,爸爸非常恼火。令他生气的不只是克里斯不尊重自己,把爸爸送给他的礼物轻易地跟别人交换掉。另外,爸爸认为,和克里斯交换的小孩年龄比克里斯大,应该懂得邮票的价值要远远超过那套明星卡的价值,爸爸觉得他知道这些却没有告诉克里斯,明显是在占克里斯的便宜。

爸爸用权威的姿态要求克里斯从朋友那里要回那套邮票,并退回了篮球明星卡。他鄙夷地向克里斯指出两件东西是不等价的。最后,克里斯被迫执行了爸爸的命令,这使得克里斯非常地窘迫,感到自己十分笨拙,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就此破裂。

事实上,克里斯爸爸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克里斯的自尊,使克里斯对自己的判断能力产生了怀疑。克里斯虽然年幼,人生观还不是很健全,但是他同样也有自己的观点。对于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要想法给予引导,将自己的要求隐藏在得体的语言引导上,让孩子看清楚事情的真实面貌,进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否定中成长的孩子总是怀疑自己,在粗暴的命令式态度中成长的孩子会变得易怒,如此的性格我们又怎能指望他写出自信而情感丰富的习作来呢?更可怕的是,“选择”多次被否定,就会变得优柔寡断,要么懒得选择(反正我选择的又不能算数,最终有人帮我选择嘛),要么害怕选择(我选择的会不会又错了,会不会又被责骂)。这种态度和性格折射到习作上,就会出现当拥有多个题目或多个题材时,孩子反而不知道该选哪个题目哪个题材了!

可悲的是,父母和教师不但没意识到错误,反而还认为自己是为孩子好,一切是为孩子着想。却不知,真正为孩子着想应该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以“儿童心”去选择,才是真正地尊重孩子。然而,我们往往以“成人心”去武断地帮孩子做出选择,不断让孩子过“成人心”选择的生活,折射到作文中自然是少了童心童趣,多了“成人腔”。

“教育学生就如同牧童放牛,我们不能像那些无知的牧童,只凭性子硬牵着牛的鼻子走路,我们要学习那些有经验的农民,他们牵牛时,只到拐弯的地方才抖动一下缰绳。”

教师在教孩子习作的过程中,担当的应该是指导的角色,让孩子自己去做决定。这样,孩子才不会过分依赖教师,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潜能才能得到挖掘。有些教师也意识到了应该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又害怕太自由了孩子会选择错误,于是让孩子象征性地做出选择,但由于附加了苛刻的条件,孩子实际上相当于没有选择了。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实际上就等于不让挑选。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让人根本没得选择。比如话题作文谈诚信,表面看可写的人和事挺多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体裁等不限,有很大的选择空间,但细一想此类作文,无非说诚信好,诚信妙,丢了诚信要害臊,可以发挥的余地非常少。立意摆在那儿,讲故事摆事实随便,只是要万变不离其宗地归到诚信上。好似条条大路通罗马,诚信便是彼时的罗马。

又如,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站在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人一把吗?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400字。这种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幼儿园级别的思想品德选择题,真是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心情,纵然胸中气象万千,却也无法下笔。

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留下遗憾,就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吧。父母和教师能替孩子做很多事,但是不能代替孩子生活。让他们自由地选择如何处理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我们的经验去给他一些建议。我们千万不能代替孩子学习、体验、经历、失败、痛苦……这些都是宝贵的人生财富,拥有这些,孩子对生活的认识才会深刻,对幸福和快乐也会更加珍惜,写出来的习作才会有血有肉、情真意切。

三、自由地思考

选择取决于思考,一个人要想进行自由选择,前提条件是可以进行自由的思考。每一个父母、教师都应该培养孩子自由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成为傀儡。

课余,老师和孩子们在做脑筋急转弯的比赛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由孩子自己出题,答对的孩子才有资格做下一个出题者。孩子们都很踊跃,他们积极参与,思考能力在无形中得到锻炼。

又一轮比赛开始了,这次出的题是:“树上有10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脑筋急转弯。孩子们大概都听到过其答案,因此,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抢着说答案。老师发现,只有托尼没有吭声,他安静地坐着,显然是在努力思考。

老师问:“托尼,你觉得是几只呢?”

托尼没有直接回答老师的问题,反而问老师:“在这个城市里打鸟不是犯法的吗?”

老师:“我们假设不犯法。”

“那打枪人使用的是什么手枪呢?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会不会震得耳朵疼?”

“肯定会疼的,80分贝至100分贝。”

老师被问得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些问题跟还剩几只鸟有关吗?”

“有关的,老师。”托尼继续问道,“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0K,树上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鸟?”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其他的树上有鸟吗?”

“没有。只有这一棵树。”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鸟里边有没有聋子,听不到枪声的?”

“没有。”

“有没有傻的不怕死的?”

“都怕死。”

老师很不耐烦地问:“托尼,你到底知道还剩几只吗?”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老师。算不算怀在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哦,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打鸟人的眼也没有花,”托尼满怀信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摔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已经满头是汗的老师这次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故事中的老师实在值得敬佩,尽管有点不耐烦,却没有呵斥孩子:“就你事多!”“你哪来那么多废话?”也没有讥讽孩子:“这么简单的问题,半天都不明白,你脑袋出毛病了吗?”“全班同学哪个像你这样麻烦?故意捣蛋是不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思想在没有禁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奔放、充满生命的活力!如此有活力的思想,用在写作文上,无论是审题的严密、思路的拓展,还是内容的独特,都应该不在话下。正如王栋生所说:“能不能把文章写好,首先在于思维的品质,其次才是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敏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使之能有效地和生活契合,虽然未必能达到‘联想心鹜八极、议论切中肯綮’的境界,但是从此不怕作文,则未必是很难的事。”

有创造性思维的孩子大都是善于提出问题的孩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又或者是某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教师。因此,父母、教师给予孩子自由地思考的空间,是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针对学生作文缺乏想象力,特别是无法对习以为常的事物展开联想,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这样的思维练习。下面虽然是一个中学的课例,却和小学作文教学的道理是相通的,亦能给我们以启迪。

师:现在我们来看窗外,那儿有一棵桂花树。你第一次注意到它是什么时候?快,快说!

生8:到这间教室以后,上课分神,看过它。

生9:记得是我站在树下等同学时,那是一年前的事,站在它下面有20分钟。

师:想过什么没有?

生8:想过,觉得为什么只有这一棵树,孤零零的。

师:还有谁想说?

生9:我前些天想到这棵树,是因为大家都知道,人侵犯了自然要遭报应,我觉得应当说“教学楼离这棵树太近了”,而不是像有人说的“这棵树离教学楼太近了”。当时我想这句话应当这样改一改。

师:很好,善于推敲,这是因为语文学得好啊。还有吗?

生10:我忽然有些害怕——我刚刚注意到这棵树。

师:是吗?那你想了些什么?

生10:我在想,树就在我身边,我竟然麻木到这种地步,一年半了,还没发现它。我在想:我有没有这样对待过别人?

师:比如班上的同学,都说过话了吗?全问过好吗?和每个人交流过吗?

生10:想想是有点问题,是我自己的问题。

生11:我看到这棵树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它有没有一百岁,如果有,那它就比我太爷活得还长。

师:看,南面那一棵,一百多年了,鸦片战争之前就站在那里了。

生11:我想,如果它有思维和情感,那我们今天从课本中学到的历史,都在它眼中。

师:想一想,在这棵树下,发生过什么事?

生11:可以有很多,也可以编出很多。

师:“编出很多”?你所谓的“编”,就是也有许多事是可能发生的,这就是所谓的“文学的真实”。

生11:很多小说和电影作品都是这样。

师:又到了桂花飘香的时候了,喜欢吗?

生:喜欢。

师:很多年了,我从来没听说有哪位同学不喜欢桂花香的。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那几棵桂花树是谁种下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种下了这些桂花树后到哪里去了?他种下这些树的时候凝望过它,并有过遐想吗?

生12:也许是学校的一位老工人,头发花白,很和蔼。

生13:也可能是年轻人,比如,当年的学生。

生14:也许是个小女孩,像奥达尔卡(阿斯塔菲耶夫小说《禁忌》中的小姑娘),现在是位老奶奶,我在想当年她提着小水壶看着这棵树的样子。

师:我想象,那是位老花匠,他栽下这棵树后,擦了一下汗,坐在这里吸了一袋烟。在树第一次长出小小的花骨朵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也许那是个孩子,把爷爷无意中丢下的树苗随意地栽在了这里,从此就再也没有来过这里;也许,那是位穷苦人,靠栽树养家糊口,他种下这棵树,想到自己的生命根本不可能有树长久,叹息了一声离开了……总之,飘起的桂花香,会引发我们想象好多可能发生的生命故事。

瞧,看似漫无目的、漫不经心的对话,激发了学生自由自在的思考,学生彰显出非凡的想象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若想学写作文,还愁写不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好文章来吗?还愁写不出个性化的作文来吗?我们常常感叹孩子的习作缺乏新意,原创性的东西太少了。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很多,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父母、教师给予孩子自由思考的时间太少,孩子的心灵缺少足够的自由空间。最常见的有“满堂灌”,或者讲解和指导过细,不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教师就急于得出答案或结论。

时至今日,我们有的老师在习作指导时,依然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你应该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不应该从那个角度来思考;你这里要这么改,那里要那么改;你这里要注意这几点,那里又要注意那几点……最后把学生的思想搞乱、搞糊涂了。天津的孙大鹏曾讲过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在写妈妈外貌时这样写道:“一头乌黑的秀发,一张圆圆的胖脸,一笑就看不到眼球,她就是我的妈妈。”某教师却给改成了“我的妈妈有一头乌黑的秀发,圆圆的胖脸上两只眼睛一笑就眯成了两条缝”。孙教师不禁质问,学生的那句话有错吗?教师这样说比学生的高明吗?教师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去束缚学生实在是不应该。

古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说:“缸小虾难养,海阔鱼愈壮。”自由而无垠的天空和大海孕育着无穷的生命奇迹,还担心作文的鱼儿不茁壮成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