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阿利卡具象画的特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阿利卡具象画的特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纷繁的世界里,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和对生活的感悟,凝结成了一张张令人惊讶的创作。当我们仔细研究大师经典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它们的背后都有艺术家超越一般人对存在,对美执着的寻找。放眼望去,阿利卡绘画的世界平淡无奇,一根拐杖、一把雨伞、一本书、一双鞋子、一束花、一个提包、一把汤勺、一件大衣、室内随处的一角,带着它们各自的份量和馨香从冥冥之中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线当中,让人无法抗拒。

关键词:阿利卡 具象 形式 气韵

以色列著名油画家阿维格多・阿利卡是写实绘画中画风最有特点的画家之一。

阿利卡于1929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12岁时被送往乌克兰劳动集中营,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当他来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受到了现代美术教育,参加了解放以色列的战争,但在战争中受了重伤险些丧命。20岁时,他去了向往已久的艺术之都巴黎,接触了有名的艺术家和前卫的艺术思潮。

阿利卡的艺术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抽象阶段与写实阶段,50年代到60年代初,阿利卡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是完全现代和真正前卫的,使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欧洲艺术的领先地位。60年代后期,阿利卡突然放弃已获得巨大成功的抽象艺术,回到了写实艺术,造成阿利卡绘画风格转变的原因是他在1965年巴黎卢浮宫看卡拉瓦乔的画展时,他感到一种严重的危机感。他认为他所做的一切是从绘画到绘画,没有将绘画行为与观看事实联系起来。况且抽象绘画只是在不断重复相同的形式,所有的作品都像一幅画,他觉得抽象主义绘画并不能表达出他所信仰的艺术,认识到绘画的实质不在记忆和重构,而在于观察。他认为既然所画的一切都可以读解成某物,回溯到现实的世界,为何不直接去画现实事物呢?直到 1973 年他终于拿起了油画笔,转向具象写实绘画。他坚持认为,画家应画自己的生活,按照自我的感受方式来表现对象。在静物题材上,大多取自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的瞬间、室内窗外的所见之物以及一些为人所不注意的角落。肖像画所选择的人物多是他的朋友、女儿、妻子或自己。他虽然经历过二战,却从未画过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因为他坚信微小的事物同样可以具有重大意义。

阿利卡在绘画上的突出成就在于他将与众不同的思维和观察方式以及独特的绘画语言成功地应用到其创作中,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朴实自然的色彩、不拘一格的构图以及干脆利落的笔触等因素共同构筑了阿利卡艺术的巍峨大厦。下面我们就从色彩、构图、技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阿利卡绘画语言的特点

阿利卡在色彩的运用方面与其他的画家有明显的区别,他对色彩的控制并不是依靠多年作画的经验,而是通过忠实而又细致的观察来挖掘物体自然的本真色彩,力求用物体最本质的色彩来表现所画对象。因此他特别钟爱物体的固有色,这种对色彩运用的选择正是他追求事物本质的一种表现。为了表现本质意义上色彩的真实,他选取的颜色非常简洁单纯,几乎全部运用固有色来概括丰富多变的自然色,而且他的画室安排也是采用白色光线,以避免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正如阿利卡自己所言,“在人工光线中,一幅绘画剩下来的只有他的图像而已――这好比是从一瓶酒中取走了酒精,取走了它的芬芳,而只留下了它的液体。”阿利卡在色彩语言的表达以及对真实的独特追求是源于他对事物本质的观察,物体固有的颜色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过多的光源色会歪曲对色彩的感觉,使物体的色调及视觉上的精妙之处被完全遮挡或封闭,而这恰恰是构成绘画品质的真正因素。因此,阿利卡选择最本质最纯真的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于绘画对象的感受。

阿利卡画面的构成形式吸收了摄影、现代构成和抽象艺术等元素,他打破了我们将主体物放在中心位置的传统构图法则,经常将绘画对象置于偏离画面中心的边角位置,使人不禁联想到南宋画家马远与夏圭“马一角,夏半边”的构图方式,这种构图形式打破了完整、对称和均衡的构图观念。他的绘画对象总是处于一种自然与偶然的巧遇之中,有时甚至以片断的方式呈现出来,阿利卡常常采取很主观的构图方法去隔离“对象”,往往出人意料地把对象歪斜地表现出来,产生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怀疑。而“歪斜”一词不仅仅是对构图的简单描述,它似乎成为阿利卡表达内心兴奋感觉的一种手段。“阿利卡所谓视线的‘歪斜’是他挖掘并接受对象的复杂性甚至是陌生感,以此来决定作品中所表现的秩序。”比如《倒躺着的洛佳》,画面中的裁剪和歪斜非但没有割裂画面的完整性,反而给画面带来一种新颖的张力和氛围,正是阿利卡这种对“舍”充分的领悟使得其作品极富情趣并具有不同于其他画家作品的独特魅力。

阿利卡的作品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构图的平面化。他对背景空间的处理大多是平涂,这种将背景平面化的方式拉近了我们与物体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与画家本人的距离,同时也能够减弱甚至消除由对背景的各种处理而产生的空间上的暗示。对三度空间的舍弃并不等于阿利卡鄙视一切传统,比如在《毛巾和被单》一画中,三条黑色的水平隔线和橱门的垂直关系是典型的传统绘画要素,只不过在阿利卡的画中,这些因素已经悄悄地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被赋予了更多的形式意味。这种背景空间平面化的处理手法为我们在表现画面空间的探索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可能性。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构图形式,都是基于阿利卡当下作画时的真实感受,即“构图完全服务于对对象的不同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没有规定的形式”就是阿利卡画面构建形式的最大特色。

在阿利卡的绘画作品中,绘画技术与画面内容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他那极富特色的线条和笔触上。阿利卡善于使用硬毛笔,他调配好颜料与媒介剂的比例后,在画布上随着物象的形体或皴或擦或涂抹地自由运笔,笔毛在画布上留下的痕迹与中国画中的皴笔极为类似。究其原因,他这种自由运笔的方法与他的创作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阿利卡独特的观察方式决定了他许多作品的都是在即兴的状态下一气呵成的。可以说,他在画面中所留下来的笔触痕迹会显现其作画时的情绪,画家运用笔触来传达他在作画时对事物的真实感受,正因如此,与情感相适应的笔触也具有它特有的表现力。其次,是受中国写意画的影响。阿利卡认为在一幅作品中任何色彩与形式的组织运作都离不开一种“能量”的存在与贯穿。这里所说的“能量”指的就是中国画中的“气韵”,而笔触在画面上的回旋绵延伸展正是“气”的重要表现。并且由于颜料与媒介剂的调配比例和运笔速度的急缓而产生的空白,使画面产生轻松愉悦的活力和透明感,此时的笔触对于阿利卡来说恐怕已不仅仅是笔触了,而是画面的情感以及生命所在。

阿利卡大部分作品是他对普通而平凡的生活场景的捕捉,画面呈现出一种凝重而朴质的内在心理张力,给人一种莫名的焦虑与不安。他深信真理是通过表现平常事物的特质甚至是借助微不足道的普通事物来获得的,坚持认为作品内涵丰富,意图表现准确就可以永久保留时空的瞬息万变及意义隽永深远,而他也正是遵循这种原则来表现现实中的生活。总而言之,阿利卡的绘画其中既有画家本人的生活经验,也有来自传统的营养,还有从外来文化中吸取的精华,所有的一切都经过画家的调和与升华,实现了伟大的超越,达到了一种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英]邓肯・汤姆森,著.余丁,译.阿利卡的早期生涯[J].世界美术,1995,(3).

[2][英]邓肯・汤姆森,著.沅柳,译.阿利卡的素描与油画[J].世界美术,1995,(3).

[3]许江,焦小健,编.具象表现绘画文选[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