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近年来,医学科学技术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胜任力是一种新兴的素质观或能力论。基于胜任理论地方医学院校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世界一流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胜任力理论 创新 外语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8-0014-02

一 引言

近年来,医学科学技术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时期建设发展的需要,我国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参加的人数在不断地增长,与会者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医学人才,除了具备过硬的医学专业知识外,还需较高水平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学术语言交流能力。于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国际化医学人才,便成为我国地方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是国际化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高等医学人才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竞争、合作的基础。大学英语作为医学院校一门公共必修的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其培养目标与教育部高教司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及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是一致的。大学英语在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的影响及我国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目前我国各高校之间尤其是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与新形势下国际发展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地方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应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培养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与综合英语素质兼备的国际化医学人才是当务之急、时代所需。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二 胜任力理论

胜任力是一种新兴的素质观或能力论,西方学者一般用competence或competency表示胜任力概念。胜任力理论的鼻祖是“管理科学之父”Taylor,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时间-动作研究”。他提出通过分析工人的工作行为(动作)来增加工作产量,从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这是胜任力理论的雏形,但他没有区分胜任力与其他能力。直到20世纪70年代,McClelland在大量实践中看到学业测验以及智力和其他能力测验很难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胜任力的概念,指出应该用胜任力测试取代智力测试等传统的能力测试方式。之后,胜任力作为一种关注工作岗位、指向卓越绩效的能力观,从其他能力研究中独立出来。20世纪90年代关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在西方社会受到了学术界、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等各方面的广泛关注。胜任力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的,我国那时起才开始引入胜任力概念,到目前为止也就十来年的时间,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方面的研究还相对滞后,可查的最早涉及胜任力的文章发表在1998年。我国对胜任力这个概念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胜任力、胜任特征、胜任素质、胜任能力,也有直接译成能力、素质、才能等等。胜任力的构成可以用冰山模型来描述――知识和技能是冰山的水上部分,是相对较为表层和外显的个体特征,被称为基准性胜任力;而自我概念、特质、动机/需要则是个性中较为隐蔽、深层和中心的部分,是冰山隐藏在水下的部分,隐性特征是决定人们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被称为鉴别性胜任力。

三 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学英语教学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基本上是相对独立、缺乏连续性的。我国对大学的医学英语教学,既没有完善的统一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没有针对性很强的专门系列教材,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综合英语素质培养体系。目前国内的医学英语教学比较散乱,对医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培养还普遍缺乏通盘考虑和系统研究。此外,医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综合英语素质的培养上还没有构成一个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完整体系。基于上述原因,大学英语教师的胜任力和胜任模式都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根据胜任力理论的原理,笔者认为,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从教师胜任力模式着手,而教师胜任力是指教师的人格特征、知识和在不同教学背景下所需要的教学技巧及教学态度的综合。教师胜任力模式是指教师这一特定角色为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而具备的胜任特征的独特组合,它是针对教师的职业表现和任务要求而形成的一组特征。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教师的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式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提高和改善。作为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师,应根据本校医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打破旧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创新型胜任力教学模式。教师胜任力模式的完善,有利于教师胜任力的提高。教师创新型胜任力教学模式主要包括:

1.教学理念

我国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对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大改革步伐,以适应新形势下全球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制定出新的教学理念,以便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扭转传统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良局面。事实上,大学英语课程尽管投入不少,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是令人担忧。造成这一困境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有些学生虽然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可一旦到了真正用英语交际时就成了哑巴。因此,新时代医学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应秉承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听说领先、读写并进的原则,以培养实用型的外语人才为目标。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创新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的合理与否对教学效果和教育资源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认为目前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主体,为满足全球人才专业型+复合型需要,根据医学专业学生比较缺乏文科知识的特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应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南,既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在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适当给学生增加文学、社会科学、跨文化交际、礼仪学等课程,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在英语交流时因文化差异等而导致的语用错误。总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可以“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先”的原则;采用“精简输入课、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更新课程内容”的办法进行设置,以提高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3.教学模式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采用听、说、读、写分开授课的形式,学生语言输入的形式显得比较单一。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应该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而改变。目前地方医学院校培养创新型外语人才的教学模式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把传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整合在一起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分课型,除了课本,还应尽量采用多媒体、自主学习平台、电台及网络资源,以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为主,突出专业能力培养,突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形成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特色”为特征的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人才培养模式

4.工作策略(师资培训)

教师的胜任力对学生的影响程度非常大,它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教学与科研是相互的统一体,科研对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实践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学到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注重个人专业发展,遵守职业道德,拓展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建构专业人格,形成专业思想,发展专业自我。

5.教学手段和方法

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和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实现创新型教学模式的必要保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信息量大、方便交流的语言学习环境。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水平,采用适合学生的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信心,充分利用语言学的认知理论、图式理论等,提高教学技巧,重视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

6.考核方式

创新型教学模式还应改变以往的终结性评估――对老师的教及学生的学进行最终评价的模式,把单一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采取分项考核与综合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形成性评估是分析性的,形成性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为进一步提高所必需的特殊技巧的学习上,评价的结果主要供那些正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终结性评估是综合性的,终结性评估考查最终效果。因此,它是对教育活动全过程的检验,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它希望最后获得的资料有较高的概括程度。只有把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结合起来,才能真实地观察到学生的成长过程,才能客观地反映教和学的效果。

四 结束语

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及各种思潮的激荡与冲击,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基于胜任力理论的地方医学院校创新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世界一流的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对全球化人才的培养。我院自建立并实施国际化医学人才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模式以来,还开展了双语教学实践,进行了跨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新尝试。在大学基础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专门拓展了作为ESP的医学英语词汇与口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模式,不仅为培养国际化医学外语人才奠定了基础,还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跨学科教学科研人才。该模式的建立对国际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相信随着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其他专业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陈丕.国际化医学人才综合英语素质培养模式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12):1672~1675

[3]林颖.我国胜任力研究十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84~89

[4]Dineke E.H.,Diana H.J.M.,Ineke H.A.P.,etc.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framework for teaching competencies in higher education[J].Higher Education, 2004(2):253~268

[5]谢晔、周军.民办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及胜任力综合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7):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