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如何写活科技新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写活科技新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要把科技新闻写活,就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报道和选择运用材料,既要扩大科技成果联系的社会面,又要用细节准确地演绎材料,把科技报道和人们对科技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注重科技新闻的贴近性。

科技新闻报道有对科技知识、科技成果说不透彻的特点。为此在采写科技新闻时要学会“翻译的艺术”,也就是要给科学以通俗的阐述,使普通读者能够读得懂。

2010年3月12日,南方新闻网登载的《为何高盛等国际金融大鳄喜欢中国地沟油》一文,写北京嘉博文生物技术公司开发“微生物发酵”技术的科技报道,就做到了以上两点。这篇文章跳出了科技新闻的传统写法,进行了创新,可作为写好写活科技新闻的借鉴。

在这篇新闻里,作者在准确掌握大量相关材料和信息的基础上,以国际金融大鳄喜欢令人作呕的“地沟油”这样极大反差的现象作标题,一下子引起了受众的广泛瞩目。“在过去,泔水总是会被拿去喂‘泔水猪’或提炼成令人作呕的‘地沟油’,现在,它们是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金融巨鳄竞相追逐的盘中餐。”以这样的导语开头,很自然吊起了受众的好奇心本能,让读者迫不及待地探求其中的奥秘。

报道抛弃了科技报道的一贯做法,以故事情节的形式来告知读者详细情况。

“化腐朽为神奇。上午10点,一辆白色的环卫卡车准时驶进了北京金六环资源循环处理站的大院。身穿蓝色工作服的王师傅是北京嘉博文生物技术公司的员工,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车内从昌平附近大学、政府机关以及餐饮机构收集的餐厨垃圾,俗称“泔水”,做些特殊处理。处理站空旷的厂房内,放着两台不起眼的设备,空气中没有想象中泔水的酸臭味。升降装置将垃圾桶送入投料口,泔水被倒进处理设备――一个高约4米的发酵罐中,王师傅再加入特制的复合微生物菌和一定比例的调整材料,80℃的高温中,泔水开始自动搅拌。此时的发酵罐中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温几乎“杀死”了所有有害的病原菌,而“活跃的”复合微生物菌则把泔水当做自己的粮食,同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6至8小时后,自动搅拌、降解发酵后,发酵罐里倒出了一堆堆像土壤一样的褐色粉末。至此,一车“泔水”变身成了水分低于10%,具有新陈代谢活力、安全卫生的固体再生资源。下午5点,这些褐色粉末在处理站被包装成袋,兵分两路:一路送往几公里开外的饲料加工厂,制作成有机饲料;而另一路,则送往昌平的加工车间,按照行业标准制作成高能微生物菌剂,再与有机肥配合使用。在此之后,这些发端于肮脏泔水的有机饲料被送进畜禽养殖企业,用以助力畜禽的生长速度;而微生物肥料,则通过昌平区政府的政府补贴途径,发放到农民手中,助力草莓等作物的生长。一桶泔水的旅行就这样结束了。在过去,泔水总是会被拿去喂“泔水猪”或提炼成令人作呕的“地沟油”,通过无良餐馆,悄悄返回人们的餐桌。而在嘉博文的微生物发酵技术中,泔水同样实现了“从餐桌到餐桌”的循环,但显然这个循环是相对健康和安全的。“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全球著名风投高盛曾经这样赞誉。

这条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地沟油”经过技术处理后成为再生资源,也不仅在于其广阔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健康和安全这一社会效益。而这,也是读者最为关心的焦点。于是这篇报道自然成为读者喜欢看,引起社会大众关注的科技新闻。这篇科技新闻运用“翻译”的艺术,转变话语体系,把深奥的高科技写得浅显易懂,人人明白。

现在有的科技报道喜欢“学术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章因而显得枯燥无味,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要克服这一弊病,做到吸引读者,就要求我们的记者将具体的科技实验中的重要环节等其中的精华“翻译”成群众想要知道的东西,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科技新闻。从这篇新闻中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通俗是沟通科技报道与读者的灵魂。科技报道要用平民视角研究和报道科技。体现了对受众的人文关怀,报道中力求语言的平民路线,多从小处入手,落实“三贴近”原则,锤炼语言的软化、生活化和大众化,而不能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例如在对资源节约的报道中,如果我们不是单纯地谈通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有多少企业节约了多少度电,而是换一种说法,这些企业节约的电可供同样规模的企业再用一个月;在谈到燃气空调的推广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报道燃气空调用户已有多少家,他们使本来十分紧张的高峰供电减少了近1/10的负荷……这样,读者接受起来就会容易些,原本专业性很强的科技报道也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科技报道的确有其专业化、抽象性的特点,比其他新闻更重视数字性、规律性的东西,更具有理性色彩,因此,在采写科技报道时,不仅仅要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服人,更要通过精彩的故事、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诸多的细节转变来感染人,让科技报道脱掉以往过于严肃的“外套”。

这篇新闻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还在于其以“用经济眼光看科技,以职业眼光看新闻”进行科技报道。在采写科技报道时,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认真研究分析材料,报道才会有新思想,才会有深度。每一个科技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有其背景、原因、事件的全过程及随之而来的深刻影响,单纯对其中的信息片断进行报道,往往是不全面的,读者也难以理解事件的深层意义。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在组织科技报道时,特别要注重从提供零散的信息片断向提供相对完整的叙事文本转变,让读者了解某一重大科技的背景及深刻意义,才能获得读者的支持和激发他们的热情。

该篇新闻对新闻背景进行了充分的人性化展示。通过这些翔实生动的背景性报道,抒写出科学工作者艰苦的创业史,突出了其在困难面前坚韧的科学精神。

这篇深入浅出的科技报道,受到了广泛瞩目和读者的好评。报道从多个方面解读了这项清洁技术对当今低碳经济的影响,重点突出,报道充分;网上读者则说,报道有新意、有看点,他们爱看。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