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缑光姬墓志铭》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缑光姬墓志铭》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魏《缑光姬墓志铭》全称为《魏故第一品家监缑夫人之墓志铭》,正光六年(公元525年)刻,纵49cm,横51cm,近年出土于河南洛阳。

魏晋时代遗留给整个文化史的,最珍贵的莫过于超越时空的文人精神。做文人不妨以魏晋时代为标准。这些对后世而言,堪称偶像的文人,留下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典故。《世说新语》中有很多篇章,短小精悍而耐人寻味。身处乱世,自由中有颓废,热情中有虚幻,是一个“最好的也是最坏的时代”。正如宗白华所说的:“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

晋人的美是这个时代的最高峰。就书法而言,“晋尚韵”只是时间特征。从地域上来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断地重新“洗牌”,今天你称王,明天他封侯,一夜之间可能功成名就,也可能顷刻之间身首异处,朝不夕保,世事多变。在这个分崩离析的特殊时代,决定了书法的多种类型,魏晋风度的绝世之美和牛鬼蛇神的异端怪相并存。至少有两种书法形式达到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一类是手札,既是人情的交流,也写尽了人世沧桑变故;一类是墓志,涉及所有人,上至皇帝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墓志和手札是死生两极,也是人性的两极。墓志是对死者的追忆,悲伤之中有庄重,手札可以尽情挥洒,有自由之心。生生死死,留下了永恒的见证。这两种特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人的不同侧面,有共通的精神实质,可以结合研究。

相比较来说,摩崖宏大开阔,造像野怪恣肆,墓志精严佳妙。差异首先在于书写材质,石料精细程度不一样,其次是心态,这是最主要的因素,因为涉及对死者一生的总结与评定,不敢小觑,敛容肃穆。魏晋墓志成千上万,大多数的面目并非令人过目难忘。与生活中的人一样,特别漂亮的和特别丑陋的人居少数,大多数人一般。但是,每一件墓志如果拿出来的话,都会令人爱不释手。很多墓志名品或绝品,因锤拓过多,风化剥蚀剧烈,难窥全貌,新出的墓志,清晰明快,常常令人耳目一新,无疑是临摹取法可加以选择的范本。

需要注意,墓志是“合力”作用最典型的形式。所谓“合力”,就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按照恩格斯的解释,历史“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创造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而由此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一品墓志放在面前,包括书丹、内容、镌刻、锤拓、割裱、印刷,个人临摹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对墓志重新加以认识和发挥,不断产生新的灵感,从而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书法史中,墓志、金文、简书是三种风格最多、数量最大的书风系统,唯独墓志书风纵贯古今。狭义的墓志主要指魏晋时期,广义的应该包括自刻碑盛行以来的名碑皆在范围之内,从汉、隋、唐、宋、明、清,直至民国,吴昌硕和张伯英都给人写过墓志,于右任曾给秋瑾书碑。因丧葬风俗的变化,习俗与制度的变革,导致了墓志的消失,但并不影响“墓志书风”的延续,因为书法史中已经有足够的量。按照王朝的存在时间,有北魏、东魏、西魏的区分。按照死者身份,有元字开头的皇族墓志,将军大臣和王公贵族,乃至一般百姓的。按照艺术水平,有名品、精品和一般的不同,名品如《张黑女墓志》和《张猛龙墓志》等,虽不知书家之名,但对后世影响深远,绵延至今不绝。按照风格来看,有奇怪险正等多个种类。把以上诸多标准对照《缑光姬墓志铭》来看,其中有“夫人字光姬,齐郡魏国人也”,“宋使持节都督青徐齐三州诸军事齐州刺史永之孙,宁朔将军齐郡太守宣之女,大魏冠军将军齐州刺史显之姑”,“春秋七十有二,薨于掖庭之宫”,“迁葬于皇陵之东”,表明了墓主显赫的贵族身份。《缑光姬墓志铭》属于精品,字形宽博端庄,有典型的庙堂气象,笔法端正雄强,点画极其精严,结体端正,笔力遒劲,一丝不苟。风格为平正一路。既有常见的魏碑处理技法,又有一些个性化特点。

先看点画。“无”和“庶”两字的起笔点,是墓志与唐楷不同之处。“僚”字单人旁撇画极长极陡,也是墓志中非常多见的笔法。有些基本特征是不变的,取法时以配合协调为第一要务。两件作品之间的风格跨度可以很大,但在同一件作品中一定要协调。“无”、“僚”、“庶”三字中,最具意味的当属三点画或四点画所组成的铺排,或疏或密,一气呵成,别具意趣。

若从笔法上来区分碑帖,最明显的就是,帖学重视起收,但行笔中间部分容易虚浮,碑学重视中段,横画竖起笔,竖画横起笔,但不宜过度。碑帖结合,可以相得益彰。从“方”、“有”、“长”三字长横画可看出起收笔“切入斜收”的动作,显得极有精神。加上撇画或钩画的映衬对比,显得气势饱满,充满力量感。

墓志撇画不类唐楷顺势而出现渐细状,一般撇画较长,疾徐有致,行笔至收笔处重按再提,力送毫端,多撇画交错时注重变化。“布”、“爰”、“家”、“宋”等四字当中的撇画,各见变化。撇画的书写也体现出墓志固定笔法特征。临摹时要先读帖,掌握一些规律,但切忌模式化,一旦变成习气,就适得其反。新魏碑与馆阁体之间存在标准化、固态化,这是临摹时所要注意避免的。

墓志中的钩画锐利刺目较为常见,此志中的一些钩画则有意“省略”,显得意味深长,如“宋”、“操”、“慕”,并不是偶然的例子,通观全碑,有一些规律性。

转折处理变化丰富。墓志中的转折处理通常重顿,加上刻工之缘故,通常会很醒目。而此志不尽然,多见变化。“曰”折中有转,方中有圆,煞是有趣。“月”字方折处理显得劲健有力。“中”字转折拉很长,与字形体态大有关系,竖画起笔横向动作幅度较大,保持了字形的平衡。

魏碑是自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作品,早期、中期、晚期各不相同,有很大差别。不过有一点很明显,或多或少地夹杂了篆隶字形,差别只是多少而已,甚至一些唐代墓志也能看到类似特征,显得很跳跃,但必须保持整体上的协调,如“以”、“朋”、“芬”三字,增加了结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魏碑结体不刻意于左右避让,不拘常规,形体多变。“姿”字上小下大,“次”部末点画用短捺画,唐楷中通常会处理成反捺点。“[”字左右错落,“欠”部撇画拉长,托住左侧部分,整个字形稳稳当当。“籍”字草字头歪向一边,与下半部分的硕大不相对称,“耒”和“昔”两部分相互挤压,平添了许多意外之趣。此志中一些字形也有严谨工整的一面,如“言”、“德”、“远”三字,接近唐楷,点画与结体如果单独抽出来,差别很大,但在全志中并无不协调之意。这是墓志自隶到楷存在“过渡形态”的反映。所谓“近似”只是后人的感觉而已,古人当时是无意为之,所以很协调。临摹时要做到“还原”,想象当时的状态。一旦掌握了规律,下笔就能做到自然。

通过对比,能够更好地掌握墓志内在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一是魏晋墓志相互间的对比;二是魏晋墓志与唐楷代表性作品的对比;三是魏晋墓志与唐代墓志的对比。唐楷是成熟的系统。国家政权走向统一,需要一种稳定的秩序、统一的标准。尽管如此,在“尚法”的框架下,大师们的创造仍是个性殊异。唐楷法度齐备,点画起收极其讲究,转折安排很精严,要求停匀整齐,促小成大,结体处理几乎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从初唐到晚唐,发展到了极致,出现了康有为所批评的“状如算子”的弊病。人工安排愈多,自然成分愈少。成熟意味着死亡。魏碑的优势恰恰在于“不成熟”。唐代墓志和特定意义上的唐楷面目大相径庭。这是另外一条值得关注的线索。一如唐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墓志也要作为整体来研究。先做好个案分析,再回到整体中,能够更好地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