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智力资本报告现状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智力资本报告现状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智力资本在企业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价值创造及其增长的核心因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财务资本, 而是现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广泛重视并研究的智力资本, 如员工特有才能、先进的营销网络渠道、企业品牌知名度等智力资本要素, 他们在股东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也在不断的攀升, 在一个企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那些主要依靠实物资产进行盈利的方式所处的地位已经渐渐弱化。而现实中的财务报表却远远不能充分反映企业智力资本的状况,因此这种情况就会直接致使智力资本的相关信息披露不完善,财务信息体现的公司价值和公司市价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这种局势下,一个全新的智力资本报告及其框架亟待开发以提高智力资本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完善性。这样企业内在的价值就可以真实的反映出来。

关键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报告 现状

一、正确定位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intelligent capital,简称IC)一词最早由 Senior于 1836年提出,但当时,智力资本被认为与人力资本有同样的意义,其内容是指企业中个人本身所拥有的相关技能和知识。Stewart在1997年提出了对于智力资本更加详细的解释,他的观点是智力资本应该是一个知识和能力的汇合,主要指公司员工拥有的并且能为这个公司创造竞争优势的知识和能力,其内容包括员工的知识、员工的智力资产、员工的经验及其所拥有的信息都是属于智力资本的范畴。Stewart的这个观点在智力资本研究的理论界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之后2000年Sullivan对智力资本概念又提出一个新的角度就是,智力资本应该还包含企业知识,这种知识是一种可以转换为利润的知识;更有学者会将智力资本定义为是企业对未来收益非实物形态的要求权,其代表人物是Lev。

根据理论界各位学者对于智力资本的研究和定义,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以Lev为代表的未来收益要求权的角度;另一种是以Stewart为代表的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从而带来一定竞争优势的知识和能力集合的角度。但若研究这两种角度的本质,他们是在内容上互补,后者是基于管理角度给出了“什么是智力资本”,而前者则是从产权的角度阐明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归哪方所有,所以两者具有互补性的作用,并不冲突。

国内外理论界还对智力资本进行了适当的分类,主要有“二分法”“三分法”和“四分法”。大多数学者持“三分法”的观点,主要是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其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等;组织资本主要指知识资产、创新能力的各个层次,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慢慢形成发展起来的的有形和无形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能够让企业实现其中的长期和短期目标;关系资本与组织资本有相似的特质,即都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社会中各个部门各个组织或人员之间的一种良好的正面的关系资源,而这些资源能够让企业更快更好的实现自己目标。

二、智力资本披露现状

智力资本报告是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方式,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有250多个公司每年公布智力资本报告。

智力资本报告相对于财务报表发展起步较晚,对于指导其编制的相关规范的政策也相对不是很成熟。但是一些国际性的组织、国家的某些政府部门、大型跨国企业也都逐渐能够重视智力资本报告的框架制定介入到报告的编制。政府主导并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模式,丹麦政府首先在2000年采用,在政府与企业的合作研发过程中,了全球第一份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2002年欧盟了智力资本报告指南,2004年德国也了“Guideline on the preparation of an IC Statement”,之后澳大利亚与日本两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关规定,这些规定都旨在指导企业致力资本报告的编制和规范智力资本信息的披露。

由于智力资本的特殊性,目前各国编制的智力资本报告还很多不尽完善之处。自2000年全球首份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至今,我国的相关研究却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份完整的报告应该包括报告的内容、报告的格式、报告的模式及其如何报告、谁来监管等一系列的问题,但至今这些问题在理论界还是存在很多的分歧。这种分歧往往就会导致每个企业所披露的智力资本报告形态各异。这些报告太注重自身特殊性和特异性,不注重与其他企业的横向比较分析,最终会给智力资本报告的推广和应用带来很多消极负面的影响。

三、智力资本的报告框架

智力资本报告应以什么方式编制和披露取决于编制目的和其承担的现实功能。1994年,瑞典的一家公司(Scandia)是全球首先智力资本报告的企业,在这个报告中Scandia是利用导航仪模型来进行编制报告,此报告有效的体现了智力资本的价值要素,最终提出了具有最大优势的财务报告和智力资本报告的总的综合平衡图表。以财务结果、资本和货币流为焦点与智力资本和其发展的描述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根据欧洲和亚洲的报告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之后认为,欧洲智力资本报告模式更加合理,因为虽然智力资本有其特殊性,但是和传统的有形资产报告一样,是用来向信息使用者传递信息,使信息使用者可以评价和比较本企业的状况。只有对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构建指标体系,才能使行业内各个体直接具有横向可比性。计量手段则可以多元化,使用财务指标或者非财务指标,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试图从一般信息、良好行为标注信息、公司政治成本信息、潜在负债信息这四个方面来引导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我国学者董必荣2009年在《企业对外智力资本报告研究》中根据智力资本的差异化和标准化提出了另一种报告模式。这种模式基于三分法分类,并参考和吸收了欧洲一些典型智力资本报告的思维方法,从愿景、战略角度出发,最后设定指标体系。该模式将指标分为“通用”“行业特定”“企业特定”,论述得具体详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过于繁琐,一方面会给企业编制报告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个报告信息过于庞大,造成使用者的阅读负担。

四、我国智力资本报告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智力资本报告至今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而且尝试编制智力资本报告企业的主要集中在西方一些知识密集型种类的公司中,实务界也没有就其内容格式及其具体指标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我国大多数企业对智力资本报告方面也并不好,很多公司和企业不愿意公布智力资本,经调查者其中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害怕所公布的智力资本报告信息中包含威胁公司竞争地位的敏感内容,可能还会带来其他未知的损害。

另外,由于智力资本的确认、计量、列报等仍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和统一,这种情况下的智力资本报告并不能充分反映和发挥其本身的作用,为企业编制智力资本报告造成了障碍和犹豫。特别是我国对智力资本报告的具体方法研究落后国外很远,首先,必须深入研究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企业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指导。具体有:智力资本的定义、分类、计量、智力资本报告的概念框架、指标的选取以及与财务报告的关系等等。然后,企业在智力资本报告的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学习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理论,并将理论尝试的应用与实际工作中,这样可以为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展提供实践验证。最后,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智力智力资本报告,要分清楚不同行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差异性,然后再进行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实证研究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张丹,牛晓君.企业智力资本报告的国际演进与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9

[2]董必荣.企业对外智力资本报告研究[J].会计研究,2009

[3]董必荣.不同资产的报告模式差异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

[4]董必荣.智力资本报告:标准化与差异化[R].智力资本信息披露问题研究,2009

[5]董必荣,路国平.智力资本报告与传统财务报告的差异分析[N].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

[6]邱国栋,朱宇.智力资本的二分法[N].财经问题研究,2003

[7]甘卫平.智力资本计量与评价方法研究[N].南华大学学报,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