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实现途径应用探索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实现途径应用探索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隐性教育特点

(一)教育作用的潜隐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在心理上并未察觉的无意识教育,它与显性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过程的隐蔽性。这种潜隐性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进行理解和把握: 其一,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教育者并非滔滔不绝地灌输大道理,也并非引经据典地直率劝导、而是有意识地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活动行动过程中, 以含而不露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自然融于教育者创设的教育情境中。其二,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隐蔽性,即无意识性。这种隐性教育的发生与大学生的好奇、兴趣、尊重、认可等心理需要直接相关,因此,他能够在不带有任何逆反性与排斥性的前提下,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在非目的性、无意识状态中接受熏陶和影响,进而达到受教育的目的,实现教育者的原始教育初衷。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隐性教育不似显性教育那样主要依靠面对面上课等的形式,以自上而下严肃的教学方式对大学生施加直接的影响,而是打破了传统的固定形式、固定时间、固定地点进行集中育的封闭式教育模式限制,使大学生在所有时空范围内时时处处接受到教育,所以我们说隐性教育是一种无课堂形式、跨时空的无处不在的教育。

(三)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隐性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美国学者德里本曾指出:“在学生良好道德的形成中,来自他们在学校环境中的经验的东西,与教给他们的东西一样多。”隐性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环境和精神文明软件建设,还包括大学生参加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和其它文体活动,这些方方面面的隐性教育资源,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层次对大学生施加全面的、综合的、潜在的、深远的影响。可见,隐性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分散不定的、灵活多变的、随处可见的。

(四)教育参与者的自主性。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相互理解,这才是充满人性光辉与人文关怀的教育,传统显性教育偏失的根源,在于对现实生活中主体需要的疏离。隐性教育是一种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自主性教育,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式的训导和灌输。在教育过程中,大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教育客体,而是自愿、自主的主体,参与哪种特定的活动、如何参与、怎样参与都由受教育者自主选择和自行决定,这就避免了因直接的、明显的、外部强加的意图而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从而使教育效果最终严重打折现象的发生。

(五)教育目的的激励性。隐性教育的目的是要唤醒大学生的潜意识进而养成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行为习惯。人的潜意识,有人把它比喻为海上冰山的水下部分,它难以感知,却是人行为的一种原动力。隐性教育就是要激活这一原动力。这种教育效果的凸现必定是日常教育量的长年积累与学生潜意识的升华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教育量积累中断或积累过程中价值观发生混乱,就容易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前功尽弃”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耐得住性子、沉得住气,使教育内容前后相继,在教育评价中不自欺欺人,用简单枚举法和纵横对比法说明整体教育效果,激活大学生的潜意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不足,让他们看到与同龄人的差距,向他们展示新的发展蓝图,使他们形成好的性格,养成终生受益的习惯。这需要我们树立潜移默化的思想,相信隐性教育的强大力量,相信教育对象的美好未来。

(六)教育形式的随机性。隐性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它既可以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对话或聊天,也可以是共同参加一项活动,如听一场精彩生动的演讲,看一出寓意深刻的话剧,观一场精彩激烈的比赛等。为此我们可以说隐性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们平时获得的各种素质教育其实都蕴含在无限的隐性教育之中。

与此同时,隐性教育也为大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由于隐性教育具有个别性、隐含性和随机性等特点,恰好与当今大学生日趋增长的自尊、自制、自主相吻合,与时下大学生注重个人隐私、推崇自我、崇尚奋斗紧密相联。

(七)教育机制的综合性。一所学校如果只有班组里严格的纪律,而在操场、食堂、实验室等其它场合被允许纪律松懈,那么班级的纪律要求很难使学生受到制约,他们在班级的守纪往往只是一种条件反射行为而已。如果学校的基本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要求教师可以例外的话,例如在实行禁烟的校园内教师可以毫无顾忌地抽烟,那么这个学校的教育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失去权威性。因此学校在隐性教育中应该十分注重教育资源开发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基本行为道德素养上,不仅做到师生一致,而且还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在基本的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中,要做到学科一致、教学、教育思想与办学思想相统一。

二、开发隐性教育资源的途径

(一)渗透隐性课程于显性课程之中。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这使得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隐性课程对大学生弥足重要。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渗透,应在把握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上下功夫,使整个教学活动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的教育和培养。课程目标拟分为情意目标、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隐性课程的目标可以重点充实到情意目标和行为目标中。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活动课程,开发存在于活动课程中的隐性课程,可以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人文修养得到提升。

通过专题辅导报告会、祭扫革命烈士墓等多种形式开展主题活动,把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知识蕴藏在主题活动之中;通过参与“校园文化节”、“文明宿舍”、爱心捐助等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展示自我、发展兴趣、发挥特长的需要,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大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把隐性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通过举办科技活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和开展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健全美化完善学校物质空间环境。对学校物质空间进行系统规划,可考虑以下几点因素:1.学校的自然环境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力扬长避短,做到净化、绿化和美化;2.建筑设计要美观实用,更要适合学生的心理与审美需求;3.室内设计要考虑光线、摆设以及学生的座位排列等因素;4.设施设计,图书资料、文体器材、实验仪器等方面物质设施的安排也应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5.色彩匹配,即校园内外建筑、花草树木等色彩的协调匹配;6.人物形态。正面积极的师生服饰样式,容貌特征,行为表现等人物形态也能潜在地促进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的构成。

(四)重视校园精神建设。校园精神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习得、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风貌。重视校园精神建设,开发存在于校园精神中的隐性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强化知识、文化、道德方面的修养,培养良好的教育与自我教育意识,推进成才与自我成才的统一。

高校教师要不断追求人格的自我完善,以德修身、严谨自律、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是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也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开展隐性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对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步、文明、和谐的良好风气是实施隐性教育的最佳途径之一。

(五)加强学校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包括学校各种规章制度和其他特殊、具体制度的建设。充分开发存在于学校制度中的隐性课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认知合理的行为预期,养成自觉遵纪守法的行为取向。高校在遵循合理、合法、可行的原则下不断完善学校制度系统的同时,要充分体现开放、民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通过让学生在制度制定、颁布、执行、落实、修评等各环节各过程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隐性地参与接受到民主管理的教育和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大学生行使民利的能力,真正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要求,是高校进行科学发展观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

我们应该看到网络在为大学生开辟一方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发表自己见解,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同时,它还存在很多负面因素,甚至被人称为“电子海洛因”,比如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隐性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全面把握,正确利用好网络在隐性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摒弃负面影响,让它发挥出更大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