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服装结构设计技法比较与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服装结构设计技法比较与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采用M号标准人台,根据同一造型分别采用平面和立裁两种方法,获得裙子和衬衫的平面纸样和立体形态,通过测量、照相等实验方法测量有关数据,分析利用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方法所完成的造型比较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平面裁剪;立体裁剪;裙子;衬衫

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志码:B A Comparative Study on Design Techniques of Garment Structure Based on Skirt and Shirt

Abstract: Based on Size M mannequin and by using both planar cutting and draping methods for the same molding, the plane pattern and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skirt and shirt were obtained. Then relevant data were obtained by measuring and photogrammetric methods, and based on which, the moldings accomplished respectively by planar cutting and draping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Key words: design of garment structure; planar cutting; draping; skirt; shirt

通常服装技术人员在进行制板的过程中,基本上采用的是平面和立体两种方法,平面与立体分别是二维与三维的空间关系。根据设计造型的需要可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制并剪裁,同时也可将两种方法穿插使用。

本实验采用M号标准人台,根据同一造型分别采用平面和立裁两种方法,获得裙子和衬衫的平面纸样和立体形态,通过测量、照相等实验方法测量有关数据,分析利用平面裁剪与立体裁剪方法所完成的造型比较。

1 实验方法

选择M号标准人台,测量其基本数据为:B = 84 cm,W

= 68 cm,H = 90 cm。

根据造型款式图的要求利用平面(原型法)和立体裁剪两种方法,获得裙子和衬衫的平面纸样和立体形态,通过测量、照相等实验方法测量有关数据,查看服装结构、服装造型之间的区别并进行比较。

2 测量结果和分析

2.1 制作衬衫

分别利用平面(原型法)和立体裁剪的方法制作衬衫,并展开获得裁片,得到其平面结构。测量基本数据。两种方法的各细节部位数据对比见表 1。

2.1.1 平面裁剪衬衫结构

(1)测量

①在衬衫样板胸围处测量,胸围为98 cm,即成品胸围为98 cm,因此胸围松量为14 cm;②在衬衫样板腰围处测量,腰围为78 cm,即成品腰围为78 cm,因此腰围松量为10 cm;③在衬衫样板摆围处测量,摆围为100 cm,即成品摆围为100 cm;④在衬衫样板肩点斜线处测量,长度为12 cm,即成品肩点斜线为12 cm,因此肩点松量为0.5 cm。

(2)分析

①在平面样板上,胸围98 cm的数据里实际上包含了 3个内容:人体胸围、胸围松量、省量,3 个内容共14 cm。胸围松量的存在是由于面料在包裹人体,由面料组成的服装的围度必然要大于人体的围度,影响这个加放量的因素有:面料的厚度、人体围度的大小。在服装的长度上也存在这个问题。②袖子的造型属于插肩结构,插肩分割线的起伏程度是凭借经验完成,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要进行调试。③前后腰部的收省及省量是设定的,均为平行状,同插肩分割线的设定一样是凭借经验完成,要达到理想效果需进行调试。

2.1.2 立体裁剪衬衫结构

(1)测量

①在衬衫样板胸围处测量,胸围为98 cm,即成品胸围为98 cm,因此衬衫胸围松量为14 cm;②在衬衫样板腰围处测量,腰围为76 cm,即成品腰围为76 cm,因此腰围松量为8 cm;③在衬衫样板摆围处测量,摆围为110 cm,即成品摆围为110 cm;④在衬衫样板肩点斜线处测量,长度为12 cm,即成品肩点斜线为12 cm,因此肩点松量为0.5 cm。

(2)分析

①在平面样板上,胸围98 cm的数据里实际上包含了 3个内容:人体胸围、胸围松量、省量,3 个内容共14 cm。胸围松量的存在是由于面料在包裹人体,由面料组成的服装的围度必然要大于人体的围度,影响这个加放量的因素有:面料的厚度、人体围度的大小。在服装的长度上也存在这个问题。②袖子的造型属于插肩结构,立体裁剪的三维视觉比较到位。③前后腰部的收省及省量同样是三维视觉下完成的,状态为上窄下宽,由于省道的设定使得前后侧缝为图中所显示的状态。

2.2 制作裙子

分别利用平面(原型法)和立体裁剪的方法,并展开获得裁片,得到其平面结构。测量基本数据。

两种方法的各细节部位数据对比见表 2。

2.2.1 平面裁剪裙子结构

(1)测量

①在裙子样板臀围处测量,臀围为93 cm,即成品臀围为93 cm,因此臀围松量为 3 cm;②在裙子样板腰围处测量,腰围为71 cm,即成品腰围为71 cm,由于是低腰,因此腰围松量为 1 cm;③在裙子样板摆围处测量,摆围为116 cm,即成品摆围为116 cm,裙子为A型;④在裙子样板省道处测量,前片均为1.5 cm,后片分别是1 cm和1.5 cm。

(2)分析

①分析造型图裙子臀部比较合体,故在人体的基础上加上 3 cm松量,以满足最基本的活动要求;②腰臀距是根据经验而设定的,在腰部省道是根据腰臀差进行分配,腰围是合体程度,满足服装的功能性;③裙子的摆围是根据造型给的经验值。

2.2.2 立体裁剪裙子结构

(1)测量

①在裙子样板臀围处测量,臀围为92 cm,即成品臀围为92 cm,因此臀围松量为2 cm;②在裙子样板腰围处测量,腰围为72 cm,即成品腰围为72 cm,由于是低腰,因此腰围松量为1 cm;③在裙子样板摆围处测量,摆围为136 cm,即成品摆围为136 cm,裙子为稍大的A型;④在裙子样板省道处测量,前片均为1.5 cm,后片分别是1 cm和1 cm。

(2)分析

①立体造型的臀部比较合体,视觉上给予了一定的松量,以满足最基本的活动要求;②腰臀距是根据视觉立体状态而设定的,在腰部省道是根据人体起伏的要求进行分配,腰围是合体程度,满足服装的功能性;③裙子的摆围同样是视觉立体状态而设定的。

3 分析比较

根据平面和立体方法制作的裙子和衬衫,得到立体造型和平面结构并进行分析和比较。

3.1 衬衫

3.1.1 衬衫(平面和立体)的立体形态(图 1)

3.1.2 衬衫(平面和立体)的结构(图 2)

黑线为平面裁剪的结构,红线为立体裁剪的结构。

从造型角度观察得出:(1)成品比例关系均比较到位,胸围部位的服装与人体之间空间效果基本一致;(2)两件成品的肩部均为成品的主要受力部位;(3)从领子部位看平面板型的成品略低一些;(4)立体板型的成品腰部和腹部比平面裁剪成品效果好,收腰自然,线条流畅。

从板型角度,以胸围线、袖深线为基准线重合立体和平面样板,观察得出:(1)前后衣长:立体样板在颈根部和下摆处均略短些;(2)前片领口宽度和深度基本一致,后片领口宽度变化不大,但深度变化很大;(3)肩斜线分割部位:立体样板比平面样板尺寸要宽;(4)袖笼弧线:立体样板比平面样板的前后弧度均深;(5)腰部的省道:立体样板比平面样板省道低而短,其状态明显不同:立体样板省道宽窄不同并为斜线状,而平面样板省道宽窄一致并为平行状;(6)前后侧缝线:在胸围线部位基本一致,腰部位和摆围变化较大,平面样板前后侧缝均为直线;(7)袖子比较:立体样板袖深比平面样板袖深深一些,而平面样板的后袖肥比立体样板后袖肥瘦,平面样板的袖长尺寸稍长;(8)领围尺寸:立体样板领围略小,其他部位基本一致。

3.2 裙子

3.2.1 裙子(平面和立体)的立体形态(图 3)

从造型角度观察得出:(1)成品比例关系均比较到位,胸围部位的服装与人体之间空间效果基本一致;(2)立体板型臀围部位的效果显得比较自然,而平面样板此部位的起伏较死板;(3)立体板型的裙摆线条流畅、自然;(4)平面样板的褶裥比立体板型的褶裥死板;(5)立体板型的成品腰部、腹部及裙摆线条流畅,比平面裁剪成品效果好。

3.2.2 裙子(平面和立体)的结构(图 4)

以臀围线、前后中线为基准线重合立体和平面样板,观察得出:(1)以臀围线为基准线得出:腰臀距有一定的差异,说明平面与立体的视觉高度不同;(2)在以臀围线为基准线向下的长度看,体现出平面与立体的视觉高度差;(3)前片的腰部尺寸基本一致,但后片尺寸差异较大;(4)两个样板的前片臀围尺寸基本一致,后片在裙子的侧缝处出现差异;(5)从结构图上观察两个样板的侧缝状态明显不一致,平面样板趋于直线,而立体样板呈A线状,视觉造型差异较大;(6) 前后片的省道略有尺寸差异;(7) 裙子的褶裥宽度基本一致。

4 结语

(1)在服装制板过程中,同一技术人员根据相同的款式造型采用不同的技术手法,所制作的成品在结构和立体形态上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这是因为平面裁剪是在二维空间状态下所完成的,而立体裁剪则是在三维空间下进行,两种方法在视觉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本实验目的是进行平面和立体两种方法的结果比较。技术人员在实际的制板过程中,根据造型要求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制作的板型达到造型要求是第一位的,两种方法没有谁主谁辅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