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设疑问 激发志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设疑问 激发志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新理念深入课堂,互动教学成为时尚,“满堂灌”千夫所指的时候,课堂却折射出另一种倾向。许多教师将新理念形式化,“对话”变成“问答”、“满堂灌”转为“满堂问”、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整体性教学内容被肢解得支离破碎,降低了智力价位 。良好的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激疑”和“诱导”。有目的、有计划的抓住关键点进行设疑:“引疑――激疑――释疑――布疑” ,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问题成为思与学的纽带,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志趣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时效性,“提”到点子上,“问”到心坎里这又确实不易。只有通过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仔细钻研你,充分根据学生的实力,课本中的重难点,关键字、词等方面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才会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和探究热情,才会有的方矢,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笔者从教三十四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提问的:

1.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2.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 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 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4. 联系学生实力,在看似无疑处提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的缘故,很多东西未见过,即使见过但也不求甚解,要让他们将抽象的问题变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教师必须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让他们化难为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个词“饱经风霜”,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几个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中的车夫的脸?

人们常说,看脸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脸庞,另一只眼睛看脸的背后,你们又从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到了背后的什么呢?

当我把这几个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同学们经过讨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很快就理解了车夫“饱经风霜”即“颧骨突出、眼眶深陷、满脸皱纹;家穷;有病却硬撑着去拉车”的词义了,明白了这些后,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很轻松,课堂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5. 在教学终点处提问,可提高学习质量

在入选在课本中的文章,是编辑们呕心沥血精选而成的范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这根主线去思考、去深探细掘,根据重点适实提出问题。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我抓住“美丽”这个重点来提问:

(1)居里夫人的美丽就藏在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唔从哪里可读懂她的美丽?

(2)“隐退”仅仅是居里夫人的容貌吗?还会有什么?

(3)居里夫人为什么明知长期接触镭射对身体各部分都会受到伤害,但她为何还“一如既往”地检出科学研究,从这里我们可读出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美丽”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去认真思考后很快就迸发出更加敬重像居里夫人那样为科研献身的人的基情,认识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多么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从文本中发现了“美丽”。

6. 抓住关键词提问,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教学课文时,只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提问,学生科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这篇文章很长,但我围绕“飞”字提出了问题:

(1)从课题看,课文谢了什么事?课题中的“飞”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2)红军为什么要“飞”?为什么说“飞”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飞”的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飞”的结果又如何呢?

(3)“飞”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课文紧扣“飞”来写有何好处?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学生抓住了“飞”来展思路,感形象,并学习了写法,并通过交流体会到了用词准确,“飞”字真正起到了“一字值千金,用词之妙也”的作用。理解这篇文章页就不困难了。

总之,人学生在课堂上围绕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去读,去想就会获得语感和情境在声情并茂的读和思中水天一色的同意,学生只会的火花也就会在朗读和思考、交流中不断闪现,从而达到学习无限的快乐和愉悦。

收稿日期:201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