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社会分工细化产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绝对不是学术学位教育的延伸和附属。但是由于我国对其独特性和操作性探索的道路刚开始,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质量量化和培养方案上仍有一些不合理之处。某一方面的不足和缺失导致了其他方面的失败,形成恶性循环。以MTI为例,许多现实因素是相互制约的,要跳出这个怪圈,必然要打破其中一环。

【关键词】专业学位 MTI 人才 理论与实践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5-02

我国从1991年以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硕士生比例中不断上升。到目前为止,已有39种专业硕士类别,报考人数占了全国硕士报考人数的26.4%。学业学位与学术学位是相对的,也称为职业学位。其设立的目的主要是针对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来培养适应性专、高级人才。其特点是实践性和运用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在200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我国第18个专业学位。在社会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专业细化分工是必然的。翻译专业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标志着翻译学科在我国教育界的新发展,以及翻译事业进入产业化、职业化培训的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对象是针对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并且以职业为依据,同时注重理论和技能的联系。且专业学位的教学质量标准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考查学生服务社会和岗位的最终效果,在接受教育后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将作为教学质量的外化指标。这种工作能力也包括发现、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更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例如知识涵盖面、分析处理能力以及职业操守等是否符合相关行业的要求。因此不同的专业应根据其领域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合理的培养方案。然而作为一个舶来品,专业研究生学位在我国还非常年轻。以翻译硕士为例,其设置及试点无疑是我国翻译学科发展的一个大跨步,但同时也对外语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在“理论”与“实践”的比重及教育形式和教学成果考查方式等诸多方面出现了一些困境以及现实制约因素。

一 资格人才的缺乏

专业硕士教育人才的缺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源,一个是师资。在生源方面,不少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生本身在报名时对专业没有足够的了解,只是出于专业学位更容易通过考试的角度申请的。或者有些是因为未被学术型学位录取,不想放弃学习机会才选择接受调剂。如MTI翻译硕士的报考人数和考试科目相对于其他英语专业来说相对较少,因此考取的难度相对减少,这样也造成了MTI的生源的质量不如学术型英语硕士质量高,基础知识与后者相比可能没有那么扎实。这种现象的产生既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重学轻术、重道轻器思想的影响,同时也由于专业学问产生较晚,发展不够成熟,社会上许多机构和人群对此认可度不高,认为专业文学是学术型学位的延伸品,而专业学位硕士生只是有一层文化镀金,没有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功底扎实等看法的影响。这种学生能力可能存在的不足以及社会中的消极看法会给予专业学位研究生一种被剥夺感,认为自己是“二等研究生”。这种社会认知和人格情绪像是一种恶性循环圈——最优秀的外语人才不愿意报考MTI,认为是对自己学术能力的质疑;同时一些报考学生对MTI培养的翻译人才认识不清,对职业发展规划也没有清晰的认识,认为会外语就能做翻译,因此抱着侥幸心理选择MTI专业。并且目前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教学单位还是学员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功利性倾向。培养单位为了单纯地扩大培养规模,在经济上创收,因而报考资格审查较松散,入学考试考查质量不高;学员方面则为拿到学位,实现工作中的升职等个人目的,更希望可以省时省力地完成学习,因此也要求培养单位可以降低入学门槛,压缩培养计划,减少脱产学习时间。

在教学资源方面,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对MTI教师做出了相关要求:“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如笔译教师应承担不少于30万字的笔译任务,口译教师有至少20场的口译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不少学校的外语学院并没有专门的翻译系,或者翻译系才成立不久,从事专门研究的教师人数不够,更难以实施专业学位要求的双导师制,现有导师大多数是由学术型导师担任。由于这部分导师本身是接受学术型教学模式,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所以在专业学位的实践指导方面不能很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新型专业引进年轻教师之后可能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大部分地区年轻教师存在一定的经济压力,可能存在兼职的情况,而分散了教学精力。面对翻译作品的学术地位在社会上评价并不高的现实,译作、译评等在支撑评定中往往不占较重的分量,价值往往被认为是低于学术著作或论文,甚至不被计入科研成果;而且在实践中翻译报酬大大低于其技术含量的要求和译者实践的花费。因此导致有能力的教师往往不愿意去搞翻译研究、翻译

实践。这种现实矛盾造成了教师本身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分离。

二 理论与实践的调和

谈到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具有明确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指向,以培养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应用型和实践型的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既要摆脱对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盲目模仿和依附,也不能陷入职业培训的模式。

在MTI教学中,对于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的争论一直很激烈,这是由于翻译本身的特性造成的。好的翻译的首要条件是扎实的双语基础,尤其是深厚的外语功底。这就要求译者有大量的阅读和听力的语言吸收,以及写作和口语的输出。但翻译绝对不仅仅是简单的双语转换,其中包括审美能力和人文知识的积淀。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但是翻译硕士一般学习年限在2~2.5年,其中还有一年或一年半的时间用作论文撰写。由此看来,对学生真正培训指导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个人的素养积累更是难以保障。然而没有实践的运用,很难提取理论上的发现,而且学生中普遍存在浮躁情绪,很少能坐下来仔细研究一部翻译理论作品,没有理论的践行阅读作品是很难产生共鸣的。美国翻译家克利福德?兰德斯认为如果专注于研究翻译理论并不能让译者翻译出通常的文章。但反过来,好的翻译的形成又必须是译者有一套有效、独特的理论哲学作为支撑,贯穿于整个翻译工作中。正是因为翻译工作这种彼此依赖和包容的特性,使得实践和理论在教学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这种彼此的依赖关系,一方面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另一方面的失败。如今翻译教学工作面临许多实际的困难来完成这两方面的要求。如对于学生的实习机会,社会上能给予学生对口的实际机会并不多,单位出于对学生资历的怀疑,不愿意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或者给予不重要的职位和低廉的报酬。这就是“第一次”的悖论,资历和经验需要第一次的突破,但是缺乏资历和经验又难以得到第一次的机会。同时在翻译实习鉴定中缺乏有效的监控。由于没有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因此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许多学校只要求学生以提供一份实践报告的形式来作为实习一句,对报告的真实性和实际含金量没有切实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