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在现代中国已经是个很明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业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女大学生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作者从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政府和高校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女大学生 弱势群体 就业 性别歧视

弱势群体,也称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从本质上来看,“弱”的概念是在“强”的对比下产生的,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就业群体中所存在的“弱势群体”就是相对于那些“强势群体”而言,即就业难的那一部分同学和就业易的那部分同学之间的一个对比。经调查研究发现,高校就业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这样一群毕业生:女毕业生、农村生源毕业生以及文科毕业生。本文作者主要研究弱势群体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女毕业生。

一、现状分析

1.就业率低

2009年,江苏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杨建超同志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在其调查的1000名大学毕业生中(600名女生,400名男生),在毕业时仅有24.3%的女生落实到了就业单位;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屈朝霞在《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一文中指出,在其调查的394名毕业生中,男生签约有40%多,女生不到20%,另男生有保底单位的有20%,而女生仅仅为10%,也就是说,在这近四百的毕业生中,有将近70%的女生还在为工作而奔忙,而同时相对应的,只有30%的男生在找工作;据麦可思-腾讯在2009年11月26日至2010年2月25日关于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发现,截止2月底,2010届女大学毕业生签约率(21%)明显低于男生(29.5%)。

2.就业质量不高

据北京大学课题组对我国东、中、西部16个省份34所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毕业生的起薪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平均为1507元,两者相差124元。与2003年相比,男性的起薪上升,而女性的起薪下降”;据麦可思-腾讯的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10年2月底,2010届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男女生的平均签约月薪最大差距为563元。

总之,与男毕业生相比来看,女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原因探索

导致女大学生成为就业弱势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经济的,有来自社会传统理念的,当然也有来自女大学生自身的。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性别歧视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男性普遍认为,女性的主要精力应该是在家庭方面而不是工作,受“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的影响,许多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工作者,特别是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更加偏向于男生,源于女性的雇佣资本往往高于男性,因为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她们对家庭投入的精力较多,这势必将造成用人单位用人成本的提高。因此,一些用人单位甚至愿意要各方面表现平平的男生,也不愿意录用品学兼优的女大学毕业生。

2.自身原因

首先,受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等影响,部分女大学生自我认识偏高,在择业时,偏好于大城市、大公司、大企业等效益好而舒适的岗位工作,如工作稳定且收入颇丰的行政事业单位,而不愿到边远和艰苦地区就业,从而失去很多本来合适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其顺利就业。其次,女生在体力或耐力方面存在生理上的弱势,这就和某些行业的要求就不相符合,就使得女大学生失去了很多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中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对策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营造平等社会环境

首先,督促用人单位学习与遵守《宪法》、《妇女法》和《劳动法》等法律所规定的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出台关于反对“就业歧视”的专项法律法规,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企业的用人制度,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明确界定性别歧视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为法官断案提供可供操作的判断标准。

其次,政府应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平等的就业机会,加快建立和完善女性社会保障制度,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一个女性生育成本由国家、社会、用人单位、本人及其家庭共同承担的运行机制,以减轻企业负担,消除企业对女性生育期高劳动成本的顾虑,创造女大学生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首先,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使女大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进而依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学校的专业结构,改变教学内容,适量增加选修课;另外,高校应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女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促使女大学生成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适应就业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其次,不断完善心理咨询工作,认真做好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学校应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咨询方式,如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为女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她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以及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3.完善就业帮助体系,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学校应成立女大学生的就业互助组织,给学生一个可以倾诉和分享经验的地方,并及时获得心理支持,因为,来自学校的就业指导信息比较合理,且在学生看来更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一方面,强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明确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所在,做好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有效沟通,让用人单位清楚女毕业生的优点所在;其次,学校要帮助女大学生弄清就业形式,正确了解市场需求和自身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和选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从而避免求职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屈朝霞,夏珑.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169-172.

[2]杨建超.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90-91.

[3]刘柯.金融危机持续形势下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1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