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汉英回环辞格的可译性限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汉英回环辞格的可译性限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通过分析对比汉语回环与英语palindrome、antimetabole辞格的异同,得出翻译中其文字结构障碍导致的可译性限度,并结合翻译实例提出对译者的要求与期望。

关键词:回环;palindrome; antimetabole;文字结构障碍;可译性限度

中图分类号:H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1-0010-002

一.汉语回环

回环,又叫回文,是一种奇妙的修辞方式。在技巧上是利用相同的词汇,造成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两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或相互排斥的辩证关系,从而加强语势,增强语言的均衡美、节奏感和情趣,加深读者、听众对所表现的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1] 4。

严格来讲,汉语的回文有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倒着念和顺着念不但意思是一个样,而且文字排列也是一个样。这种形式多用于对联,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福建厦门鼓浪屿脯浦联

第二种形式中第二句是第一句严格的倒文,产生新的意思,这种形式多用于对联和诗词。如:

翠鬟斜慢云垂耳,耳垂云慢斜鬟翠。

春晚睡昏昏,昏昏睡晚春。

――苏轼《菩萨蛮》

第三种是顺着念和倒着念都通,但产生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如宋代李禺写的《夫妻互忆回文诗》,全诗如下:

夫妻相思

宋朝・李禺

夫想妻(顺读) 妻想夫(倒读)

枯眼望遥山隔水,儿忆父兮妻忆夫,

往来曾见几心知。 寂寥长守夜灯孤。

壶空怕酌一杯酒,迟回寄雁无音讯,

笔下难成和韵诗。久别离人阻路途。

途路阻人离别久,诗韵和成难下笔,

讯音无雁寄回迟。酒杯一酌怕空壶。

孤灯夜守长寥寂,知心几见曾来往,

夫忆妻兮父忆儿。水隔山遥望眼枯。

这首回文诗,顺读与倒读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意境,感情充沛,情真意切,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同时,技巧高超,形式新颖,足见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匠心。

第四种形式比较自由,用上句的末尾做下句的开头,又用上句的开头作下句的末尾,不需要做到倒念和顺念产生同一个意思,但能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这种回文形式是用得最广泛的,单单《老子》一部书中,便有不少的例子[2]。如: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同上)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同上)

第八十一章中的三组回环,每组的前后两句按同一方法从后向前交错着读,前后两句互为倒文。这三组回文,分别说明“美”与“信”、“善”与“辩”、“知”与“博”的互相排斥的关系。

二. 英语palindrome与antimetabole

一般来讲,英文的回文辞格有两种:palindrome和antimetabole。

Palindrome在字典上的解释为:word or phrase that reads the same backwards as forwards.(正读反读皆同的词或词组)[3],这跟汉语回文的第一种形式相似。

Palindrome可分为两类,第一类在字母排列上,倒着拼读和顺着拼读所产生的形式和意思完全一致,如:

1. Ma is as selfless as I am.

2. Madam, I'm Adam.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字母是不具备词义的,因此这种Palindrome的形式和内容很难结合。

第二类不是以字母为单位,而是以词为单位,即句子顺读和由后往前倒读的词序是一样的[4]。如:

1. You can cage a swallow, can't you? But you can't swallow a cage, can you?

2. A man , a plan, a canal, Panama!

例子中句子顺读、倒读词序完全一样,形式上看很美,但内容上却远不及汉语回环。总的来说,英语Palindrome的修辞价值不高,应用范围狭小,难逃文字游戏之讥[5]。

Antimetabole维基百科解释如下:In rhetoric, Antimetabole is the repetition of words in successive clauses, but in transposed grammatical order (e.g., “I know what I like, and I like what I know”).[6]这与汉语回文的第四种形式相似。如:

1. What's mine is yours, and what is yours is mine.

――Shakespeare: Measure for Measure

2. I wasted time and now does time waste me.

――Shakespeare: The tragedy of King Richard the Second

3.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Shakespeare: Macbeth

4. For 'tis a question left us yet to prove,

Whether love lead fortune, or else fortune love.

――Shakespeare: Hamlet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本质上来讲,汉语回环与英语antimetabole特点相同,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这两种辞格还是存在一些不同之处。第一,汉语重意合(parataxis),英语重形合(hypotaxis),因此英语antimetabole在前后句的连接处多用连接词语,而汉语则很少用。第二,按形态来分,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没有词形的曲折变化,而英语是曲折语(inflected languge),保留了某些词语的曲折变化,这就不难理解英语antimetabole中一些词语由于语法的需要而调整变化(如例2)。第三,英汉省略句的差别,为了保持语言的均衡,汉语中相同的词语是不必省略的,而英语语言的习惯却会将其去掉,如例4中下半句中的lead就被省略掉了。

三.汉英回环的可译性限度

从理论上说,语际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我们可以称之为“信息转换通道”(channel for message transferring)正是信息转换通道.提供了语际转换的可译性,而在信息通道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时,就产生了可译性限度[7]。

由于回环讲究形式上的对称,与运用文字的技巧要求较高,这就产生了语际转换中的文字结构障碍,要将它翻译出来,难度十分之大,它的可译性是有限度的。试看下面几个汉语回环的例子:

1.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2.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

这感人的永别,

永别的感人。

They will never understand

A farewell that inspires,

A soul-stirring farewell.

――《生离死别》,林同端 译

3.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One for all, all for one.

例1和例2的翻译,原句的意思传达出来了,但结构上却不见了回环的踪影。只有例3原句和译文都符合回环的特点,翻译得很贴切。至于汉语回环的第一种和第三种形式近乎于文字游戏,恐怕更是不可译。

又如,英语palindrome与antimetabole的例子:

4. Madam, I'm Adam.

夫人,我是亚当。

5. Girl, bathing on bikini, eyeing boys, finds boys eyeing bikini on bathing girl.

那位姑娘穿着比基尼游泳衣在沐浴,注视着小伙子们,发现小伙子们正注视着这位沐浴姑娘身上的比基尼游泳衣。

6. Ma is as selfless as I am.

妈妈为我,我为妈妈。

7. Fair is foul, and foul is fair.

美即是丑,丑即是美。

――Shakespeare: Macbeth,卞之琳译

属于palindrome的例4和例5采取直译法翻出,是无法与原语结构一致的,但曾经被认为翻译不可能再现回环修辞的例6却打破了这一点,译文与原文都是回环结构。属于antimetabole的例7的翻译也与原语结构相似。

四. 结语

从以上实例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回环的可译性限度在译者的再创造过程中,其文字结构障碍有时是可以被突破的,可译性限度也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此作为一名译者,应该不断深入研究汉英语言的特点、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异同以及语言深层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不断提高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加强自身的修养,才能最大程度上地缩小这种限度,更好的促进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李亚丹,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研究简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 霍恩比著,李北达译.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2000.

[4] 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 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 en.省略/wiki/Antimetabole

[7] 刘宓庆. 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