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找未被炒作的“绩优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6月3日晚,李可染画作《万山红遍》在北京保利春拍中以1.8亿起拍,2.55亿落槌,加上佣金共以2.9325亿元成交,刷新了李可染画作拍卖纪录。同年12月4日北京保利秋拍,元代王振鹏《江山胜览图》经过几番竞价最终以1.012亿元成交,成为当年秋季全球首件成交价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中国艺术品。
长久以来中国书画以丰富灿烂的文化性与艺术性占据了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越来越多的投资人所关注的领域。但中国书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杰出画家、优秀作品众多,使得书画投资的门槛较高,需要掌握诸多方面的知识和信息,经过悉心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书画投资活动。
那么对于书画收藏的初入者来说,如何驶进这文化与艺术的海洋而避免覆舟之险呢?
投资收藏讲缘分 不可怀揣功利心
投资收藏书画作品与投资收藏其他各类藏品一样,是讲究缘分的,缘分不仅仅指机遇,同时还是兴趣,更是心境,需要藏家发自内心的喜欢,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收获。如果单纯把收藏看成是使钱增值的途径,那么艺术品本身带给我们的乐趣就会大打折扣。同样,从创作者的角度看,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在创作之前,并不是先去考虑他创作的这幅作品的市场价格到底是多少,而是用自己的修养给手中的宣纸注入信息,他的终极目的不应该建立在物质和经济基础之上,他的使命应该是创造一个精神世界。如果收藏者能够通过作品与画家精神产生共鸣,这就是所谓的“有缘”了。所以收藏者要选择自己所能理解和欣赏的画家,这样心就放平了。
火眼金睛辨真伪 盲目跟风陷阱深
仿赝品是书画投资最大的风险所在,因此也是书画投资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一直以来,书画收藏界的仿品和赝品一直都与真迹共存。借用行内人士的一句玩笑话来形容:齐白石现在仍然在作画。这句颇具讽刺的话深刻揭示出了当前的书画投资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著名收藏专家吕立新在《百家讲坛》中的《写实徐悲鸿》曾谈到:近年拍场上的5000件徐悲鸿作品,仅有5%是真迹。换言之只有250件是真迹,其他都是假的。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既然市场上的书画赝品那么多,为什么成交率居高不下?都是投资惹的祸!投资者盲目追捧名家名作,特别是已故名画家的作品,使得部分无良从业者选择了制造赝品以谋取利益。因此,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而要尽可能地深入了解中国书画历史及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深刻理解作品,多向行家请教,尽可能辨出真伪,以免掉入假货陷阱中。
投资收藏获益多
书画投资宜“冷”不宜“热”。越是热门的画家画作,赝品往往越多,连行家都经常会有走眼的情况发生。当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文化事业的极大繁荣,再加上全球一体化大背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这个自由奔放、不拘一格的时代所产生的书画作品必然能达到它应有的价值和高度,因此收藏与投资当代中国书画作品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有智慧的投资者会带着一双慧眼挖掘“新人”,所谓“新人”指那些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已被市场关注但还未得到充分市场开发的优秀书画家。是否“新人”可以依据以下几点因素进行判断:是否有名师指点;书画家的基本功力、传承和创新能力如何;绘画语言和风格是否鲜明;持续绘画时间是否达到20年或更长的时间;是否具有较高的综合修养和人格魅力等等。一些优秀的书画家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而不为市场乱象所动,他们的作品厚积薄发便指日可待了。
笔者近日走访的实力派画家唐秉耕就是“新人”中的一位。唐秉耕师从张大千的入室弟子厉国香以及岭南派大家黄幻吾,他成名较早,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就已经红遍上海乃至全国,但成名后到处作画留名的生活让他突然间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下去自己的绘画水平很难提升,1988年他毅然决然地远离各种社会活动,潜心投入到绘画创作当中,这一离开就是二十年的时间。在这二十年中,他重新系统地研究了中国画发展历史和古典文学,日复一日地加深各种基础笔法的磨练,饱览了各处名山大川,深刻感悟大自然的丰实多彩。
唐秉耕最擅长小写意山水画,他说小写意的内容和意境极其丰富、精准,最能够诠释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每一幅小写意山水画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像散文和诗歌一样,值得人们细细地品味。遍览其作品,不矫不躁、不温不火,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随心所欲中透着精细,既有浪漫的抒情,又有严谨的写实。他的作品既继承岭南画派的传统,又有海上画派的滋润,气势雄浑而兼具秀丽之美。从他的画中能体会一种对自然的虔敬和默契,情感与自然的呼应相惜。观其画作,仿佛置身于水雾升腾的峻山中,山水中浸漫着对生命的热爱。唐秉耕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追求他生命中的感动,作品里渗透的是一份留恋一份执着和无限感触。他笔下的花鸟清新空灵,栩栩如生,一派典雅澄静的笔墨诗境,将观者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忘我境界。
“中国画是统一的聚合,是梦想,是追求。”唐秉耕感叹道。他笃定地说:“中国画不可或缺的三样东西:一是文化修养;二是笔墨功夫;三是对大自然的感悟。思想和手法要完美融合,静心才能创作出精品。45岁至75岁是一位画家搞创作最精华的时间,随着思想的进步,阅历的增加,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收获。我把人生最宝贵的时间和全部的心思都放到我热爱的绘画事业当中是值得的。”
这位对人生对艺术都饱含着满腔热情的艺术家对于绘画之外的得失始终淡然。市场上流通署自己名字的拙劣赝品他不站出来维权,他说那样会分散他的创作精力;网络上关于他本人作品的不属实的价格信息他不屑关心,因为他至今也没有亲手送出过一份作品出去拍卖。他看待自己的作品就像对自己孩子一样,精心雕琢,珍爱不已。
如果您还在书画投资的大门外踌躇,或许像这样珍藏在艺术殿堂内尚未被炒作的“绩优股”正是您“入门”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