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聘学历,还是聘人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聘学历,还是聘人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越来越多的硕士、博士们走出校门,许多企业相应提高了学历要求,把研究生学历作为选人的主要条件之一,这无疑是件好事。但何以在高学历之外还要不成文的“第一学历”作为附加条件呢?无可置疑,“第一学历”现象的背后就是畸形的人才观在作祟,客观上制造出新一轮的“等级门槛”,是“ 唯学历论” 的变相流传, 这对千千万万的高学历人才,对企业界,对正在前进中、有待完善的中国高等教育都是重重的一击。尽管这并不是企业的初衷。

从人才的甄别、选用上看,企业过分注重“第一学历”,封堵了部分人才流向社会的出口,造成有才无用、有才不用的局面,给人才自身带来困境、给社会带来包袱。必须承认,源源不断涌向市场的高学历就业大军中,良莠不齐,甚至鱼龙混杂。应对这种情况,适当要求学历条件,属于合理的学历竞争, 是人才竞争范围内许可的,这不是学历歧视、就业歧视。更应看到,大多数“第一学历”出身不那么“高贵”的应聘者,是通过相当艰苦的努力,而拿到了“高贵”的学历,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相当优秀的素质。对他们而言,录用过程中理应得到均等的尊重与机会,这可能比结果重要。一个有着良好文化背景的现代化企业应该自然地给出这份尊重与机会。落实到操作环节上,选用人才时,是否在学历之外,尽量多设立一些有关应聘者经验、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的考核条件,让每一位来者有机会, 让人才不至于无端流失,让更多的人不致有“终生污点”之叹,给竞争激烈、紧张的就业市场洒上一缕和煦、公平的阳光。

对企业而言, 片面强调“ 第一学历”,折射出将人才与名校挂钩的不良人才观。依此施为,一则会将真正的人才屏拒于自己的门外,二则将给社会留下“务虚名”的恶劣印象,从而让自己蒙受失才与品牌受损的双重打击。企业的发展,人才为本,这是尽人皆知的大道理。人才是衡量企业硬实力的主要标志,而衡量人才的标准、对待人才的态度,则是软实力的主要标志,从企业生存的内因来考察,二者是决定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重要参数。因此,企业普遍重视招聘工作,鉴别能力高下就成了招聘的核心环节,而能力的考核又是费时费力、难以量化的,初选阶段看学历、甚至看“第一学历”,成为最简便易行的办法,省时省力。但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也不代表水平,古今中外相关的事例比比皆是。创造了“振超效率”的青岛港工人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凭,但谁能否认他的能力和水平?以此类推,放眼前贤,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第一学历”是初中,我国现代文学巨匠沈从文先生,他的第一学历只是小学,“五四”名人刘半农的第一学历不过常州中学肄业。但华罗庚的成就为国内外公认,沈从文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行列,刘半农则以教授身份站在了北大预科的讲台上。如果按当下的“第一学历”标准来取舍,作为应聘者他们早被无情淘汰而默默无闻了。企业欲求人才,先得转变畸形的人才观。

对急速发展中的国内高等教育,偏重“第一学历”将助长高考中的“应试”倾向,也不利于那些身在名校的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容易养成他们一劳永逸的惰性心理,不思进取,害己害国。企业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出口之一,作为社会经济的主体,是最讲求效益的所在,在人才聘用上,应有海纳百川、唯才是举的襟怀与气度,给各类人才开辟通道,由此推动高等教育突破“学历”、“等级”的藩篱,不断走向人才培养的多渠道、多元化,达到“学历面前,人人平等”的和谐之境。教育兴国,企业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