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贴近社会需求,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良性互动就业体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贴近社会需求,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良性互动就业体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就业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之一。在响应国家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的号召之下,高校如何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呢?本文从贴近社会需要和完善就业反馈机制的角度出发,阐述高校如何将构建良性互动就业体系落到实处。

关键词: 社会需求 就业反馈机制 就业体系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表现为分层次、多样性、实用型,高校则应按照社会需求不同,实施分类培养,在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同时,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中国计量学院作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一直致力于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学科创新,提倡校企联合办学,初步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现代开放教学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不断致力于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良性互动就业体系。以贴近社会需求出发,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对现有人才培养大纲和方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为要求,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以专业调研、专业教育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引导,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一)专业教育和专业调研让学生审时度势。

本科生在校期间会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这些课程所传达给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只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前最基本的准备。学院一贯的传统都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渗透就业指导的理念,邀请对应学科的专业教师加入就业指导教学队伍中,贯穿大一新生入校到大三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整个阶段。

学院鼓励和倡导学生走出去,积极开展各类专业调研,提供技术指导和专项经费。例如,组织学生赴胜利油田临盆采油厂开展专业调研,学生深入到基层劳资科和就业站开展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制作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形势和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表。此外,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等走访优秀校友,通过社会实践走近企业,开展调研。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就业形势、区域差异等,为今后走上社会储备各项能力,同时明确自身优缺点,及时确立目标。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专项建设长抓不懈。

应届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情况无法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情况。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初期对自身发展缺乏合理定位,就业择业时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众多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或1—2年内跳槽换单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毕业生开展长期的跟踪调查,一方面可以动态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流向、就业特点,可以对学院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学院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逐步建立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

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和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专项建设。

1.每届学生中设立若干名校友联络员,成立校友理事会,及时更新就业动态,建立就业信息库;

2.制作和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并细分到由毕业生填写和用人单位填写的版本,同时建立畅通的反馈和回收渠道:网上调查、实地考察、电话回访、毕业生座谈等;

3.开展毕业生的跟踪回访调查,每2—3年进行一次,学院保证充足的经费。例如,对毕业生就业集中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和跟踪调查,一方面进行就业质量调研,另一方面采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逐步建立起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

二、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载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工程技术能力。

(一)整合资源、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例如,从2007年开始,我院与海克斯康(青岛)有限公司签订“3+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协议,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海克斯康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坐标人才紧缺,通过这一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四毕业前赴海克斯康公司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能熟练掌握三坐标测量技术,而这项技术的学习如果放在校内,无形中就会受到场地、仪器、技术和产业等条件的限制而局限于理论层面。同时,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获得的三坐标测量应用软件PC-DMIS证书也给学生求职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砝码。

(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发掘潜在的就业市场。

学院一直致力于建设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使学生可以较早地进入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接受增强能力和素质的训练,确定完善自我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中了解到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具体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此外,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大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深层次发掘出潜在的就业市场。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建有青岛海克斯康、浙江三花、杭联热电、富尔顿热能、杭州沃镭等老牌实习就业一条龙基地。学院在10年又开辟出广州广电计量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大三的工科学生进行暑期实训的基地,向珠三角打通了人才输送的通道,第一期广电质量班学员中有6名学生被广电录用。另外,学院牵头,于10年开辟了株式会社东京精密—中国计量学院实验室,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期东京精密实验培训班,培训合格的部分学生直接被东京精密录用。

三、以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契机,培养学生职业情商。

现代化社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良好的心理调试和承受能力、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自我管理、学习和教育能力都是新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加强学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学院一贯的传统都是注重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操守的培育,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职业情商。

(一)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从新生抓起。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综合体现。从入学之日起,我们就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学院先后邀请校企合作企业和杰出校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来为低年级学生做职业操守及创业技能方面的讲座,安排企业里的成功校友及考取研究生的师兄师姐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举措在无形中促使了学生在大学的基础阶段就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或继续深造、或就业或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新生刚入大学时的迷茫和无助。

(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让学生受益良多。

对于高年级学生,学院要求他们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和实习,提高职业技能,提前掌握就业需要的能力,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学院在2010年与广州广电无线电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第一次合作,旨在让学生提前融入职场,有效增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住员工宿舍、刷卡考勤、跟师傅进实验室、独立动手开展仪器检测、定期撰写实践报告、不定期接受综合考核,学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提前体验了职场人的酸甜苦辣,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掌握了必备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社会适应力。

(三)抓心理特点,提升质量,改善结构。

大部分工科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即内向、不善言辞和交际、不善自我包装和推荐,在就业心理上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面试怯场、表现不佳等原因。有了日常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这些锻炼的机会,学生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心理障碍。另外,针对这些问题,学院还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举行各项就业指导和讲座,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面试等,并邀请优秀校友进行座谈和交流,现身说法,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提供就业技巧和经验,以上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就业热情。

随着江浙沪民营及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壮大,学生对进中小民企锻炼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甚至创业”,逐步纠正就业观念。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进入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占到半数左右。此外,毕业生在行业内从业率高达90%以上,也印证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工科学生最大的就业产业一般为制造业,而这一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毕业生历年来扎堆于华东沿海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块区域虽然对人才需求较大,但竞争激烈且逐年趋于饱和。学院积极鼓励和倡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学生走向基层,实现自身人才价值最大化。近五年来,学院每届毕业生中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数逐年增长,通过大学生村官等途径走进基层的意识也不断加强。

总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果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方,把用人单位视为人才的“需”方,那么高校有责任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只有结合办学特色,贴近社会需求,找到良性互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才能实现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供应之间的高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珍荣.统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陈德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合力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3]张德江.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2(2).

[4]周家伦.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