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京津沪生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京津沪生产业发展现状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首先对生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以生产业增加值、就业比重和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指标,比较分析了京津生产业整体发展现状和行业发展情况,并得出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生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产业 新兴生产业 传统生产业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带动下,全球经济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大趋势。在此背景下,生产业的产值与就业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已成为全球各国推动经济发展、拉动就业、优化产业结构与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生产业内涵与外延

生产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1962年Machlup 率先较为明确地探讨了生产服务的概念,他认为生产服务业必须是产出知识的产业。H. Greenfield(1966)、Browning和Singelman(1975)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则提出了生产者服务的概念。这从服务对象的视角,表明生产是向生产者,而不是向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我国学者李江帆(2004)、朱胜勇(2009)、盛龙,陆根尧(2013)等人也认为生产业是为三次产业的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业,而非用于满足最终直接消费和个人需要的行业。生产业是经济的粘合剂,它能够促进经济交易,刺激商品生产,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在对生产业内涵认识深化的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又对生产业外延和范围进行了界定。Bhagwati(1984)提出生产业具体包括产品研发、信息及财务咨询、法律和金融服务、产品销售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Howells和Green(1986)认为生产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它商业服务业,如广告和市场研究以及职业和科学服务,会计、法律服务、研究与开发等为其它公司提供的服务。我国学者万千欢等(2014)在进行广州市生产业影响因素研究时,则将生产业界定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虽然国际上对服务的分类还没有一致的意见,但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业是一种中间需求业,他们进入经济各个部门的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生产过程,并且一般都具有相当的知识含量。据此,本文结合国家《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研究京津沪生产业发展现状时,把生产业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与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六个行业,以利于比较分析。

二、生产业发展现状

1、生产业增加值比较分析

从2005―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京津沪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3.37%、21.6%和15.65%。其中,天津增速分别高于北京、上海8.23个百分点和5.95个百分点。这与天津近年来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有关。但从生产业增加值绝对额来看,2004年,北京生产业增加值为3097.1亿元,天津为993.44亿元,上海为3246.29亿元,天津分别低于北京、上海2103.66亿元和2252.85亿元。2012年,该差距扩大到6347.93亿元和5562.76亿元。数据显示,北京生产业增加值居三大直辖市之首,上海次之,天津明显落后于其它两大城市。尽管天津增速较快,但绝对值却与北京上海的差距拉大。

从生产业内部发展来看,2012年北京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新兴生产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上海紧随其后。尤其在金融业领域,两大城市呈现并行发展态势,分别达到2536.9亿元和2450.36亿元,而天津仅为1001.59亿元,不到北京、上海的50%。在批发与零售业领域,上海的优势更加突出,上海为3291.93亿元,北京为2229.8亿元,天津为1680.33亿元。而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领域,三者相差不大,上海、北京、天津分别为895.31亿元、816.3亿元、683.56亿元。由以上分析可知,2012年在新兴生产业领域,北京优势明显,上海次之。在传统生产业领域,上海优势较为明显,北京次之。天津生产业发展无论在新兴还是传统领域,都明显低于北京、上海。

2、生产业就业比重比较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上升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从分析结果来看,2004―2012年京津沪生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整体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北京比重为36.59%,天津为23.24%,上海为29.69%,北京分别比天津、上海高出13.35个百分点和6.9个百分点。其中,北京在2007―2009年生产业从业员出现了急剧上升,幅度达到6.49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北京奥运会的需求引致有关。2012年北京比重上升为50.11%,天津为27.09%,上海为35.66%,相比2004年,三大城市生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上升了13.52个百分点、3.85个百分点和5.99个百分点。无论从生产业就业比重还是上升幅度,北京最高,上海次之,天津最低。

从生产业从业人员内部构成来看(见图1),2012年北京较为均衡,呈现齐头并进的态势,其中传统生产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与零售业两者从业人员比重之和为40%,新兴生产业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四大行业从业人员比重之和为60%。而天津和上海传统生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大,两者之和分别为67%和63%,新兴生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之和仅为33%和37%,与北京生产业从业人员构成比重呈相反趋势。由于新兴生产业多数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说明北京在技术人才方面明显优于天津和上海。

3、生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分析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等于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增量之和。因此,产业部门贡献率指在经济增长率中各产业部门贡献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变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量增量/GDP增量)×100%

从生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趋势来看,2007年为一个拐点。2004―2007年,北京生产业贡献率较高,其次为上海,天津生产业贡献率最低。2007年,天津生产业贡献率达到53.76%,比2006年高出34.68个百分点,仅低于北京7.96个百分点,且高于上海7.46个百分点。这与2006年7月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天津的城市定位,研究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很大关系。2007年之后,北京、上海生产业贡献率呈现交叉发展趋势,2007―2012年平均为59.67%和64.01%,而天津一直徘徊在40%之下,明显低于北京和上海。

分行业来看(见图2),2012年三大城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贡献率普遍低于5%,但金融业贡献率明显较高,其中北京为19.75%,天津为14.47%,上海为17.54%。在批发与零售业领域,天津和上海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北京,分别为12.78%和25.45%,北京仅为5.54%。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领域,北京和上海的贡献率均在5%以上,其中北京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海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贡献率均在10%以上。而天津在该领域的贡献率均低于5%。这说明天津新兴生产业发展明显不足,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弱。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从生产业增加值来看,上海在传统生产业领域如批发与零售业优势较为明显,北京次之。北京在新兴生产业领域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具有明显优势,上海紧随其后。天津无论在传统还是新兴领域,都明显落后于北京、上海。从生产业发展拉动就业来看,北京最高,上海次之,天津最低,其中北京研发人才和技术人才比重明显高于天津和上海。从拉动经济增长贡献率来看,近年来北京、上海贡献率始终在60%左右,而天津一直徘徊在40%左右,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低于北京和上海,这与天津新兴生产业发展不足有关。

目前,生产业对于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优化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充当了粘合剂。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生产业:一是加强政府推动。北京、天津生产业分别在2008年和2007年出现突发性进展,与国家政策和当地政府推动有直接关系。因此,应根据国家服务业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和完善推动生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二是大力发展新兴生产业。新兴生产业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引领未来生产业乃至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应加快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生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持。三是重点提升传统生产业。在“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过程中,传统生产业如批发与零售业仍然发挥着重要的就业稳定作用,并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应将信息化嵌入到传统生产业领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国外生产服务业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1).

[2] 吕政、刘勇:中国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6(8).

[3] 孙林岩:服务型制造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 朱胜勇:发达国家生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OECD国家生产业的分析[J].城市问题,2009(7).

[5] 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