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等教育的扩招导致了毕业生的数量骤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已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高校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从实证的角度对高校社团的作用路径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社团 大学生 就业力
1 研究背景
自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随着两大标志性事件开始从精英化教育全面转向大众化教育:一是1994年起我国
普通高校实行招生就业“并轨”制,大学生开始自主就业、自由择业;二是1999年起全国高校全面扩招,在校生规模日益扩大。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一个崭新的社会问题。这一高校毕业生最关心的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认可度,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全国学联大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基于各种教育理论,开始尝试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及其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的作用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所谓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在学校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它是高校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1]
我国最早成立的高校学生社团可以追溯至成立于1904年的京师大学堂抗俄铁血会,但真正全面发展是自20世纪90年代。随着在校大学生人数剧增,高校社团也迅猛发展起来,呈现一片繁荣之势。一方面高校社团的数量迅速增加,新社团不断涌现,开始出现专业型社团;另一方面社团成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社团的发展走向大型化。种类繁多的高校社团凭借其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已成为高校学生活动不可缺少的载体,在校园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充分发挥了其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作用。通过参与社团,学生可以培养兴趣爱好,广交学友,扩大专业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校园文化生活,进而丰富精神世界。
近年来,随着创业教育理念的日益普及,在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之余,高校社团能否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大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更重要作用,能否成为改进并健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体系的支撑点,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样本抽取及研究方法说明
为了深入研究学生社团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团优势,课题组对苏南部分高校(包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城市)大学生参与社团的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39份,回收率83.9%。
对于回收的问卷,课题组使用SPSS 17.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了Excel做统计处理,具体采用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描述性统计、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等方法。调查问卷的信度采取用Cronbach α系数作为指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达到了0.651。这说明本调查问卷可以使用。如表1所示,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选取了三大类核心就业力作为分析对象。[2]
关于就业力的概念,国内外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但主流观点均指出了就业力是一种使个体能够获得充分就业机会的能力。具体来讲,本文所指就业力是大学毕业生通过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知识加上自身不断提高的综合素质结合而成的实现理想就业、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能够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有利于开发个人潜能,发展健康个性,形成自我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从而促进个人的终身发展。[3]就业力的提升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求职中发挥自身的优势,选择一份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全社会职业结构的优化。
3 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作用的实证分析
传统的高校学生组织(如学生会),一般通过层层选拔招收成员,其可容纳成员的数量十分有限,很难给予每个在校生充分的实践机会,高校社团则以规模大,成员多而备受大学生青睐,其参与活动的自愿性以及组织运作的高度自治性,为众多大学生提供了一个通过实践锻炼提升自身诸多能力的平台。特别是专业型社团,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工作能力、意志品质等就业力要素培养中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可以成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渠道。
3.1 多数成员认可社团活动有助于就业 如表2所示,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虽然在不同的年级之间存在着认同差异,但是多数系统参加过社团活动的学生都认为参加社团活动有助于提升就业力,进而有助于就业。高校社团可以更多地挖掘自身潜力,多方位地激发社团的自组织性,提高活动对成员的吸引力,让社团发展更具活力,大力推动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工作顺利开展。
高校专业型社团,特别是就业创业类社团直接以提高学生的就业力为目标,其主要开展的活动包括:组织各类就业创业类讲座,宣传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和就业动态,协助学校举办各种校园专场招聘会,积极组织创就业模拟练习等。就业创业类社团的成员接触相关就业动态的第一手资料,能更清楚地了解当前就业形势,更具有努力提升自身就业力的紧迫感和学习动力。此外,这类社团还通过协助大学生组队参加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创业计划类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良好平台。这类专业型社团理应成为提升成员就业力的主要平台。但是在实地调查中课题组发现,受到传统参与习惯的影响,专业型社团在高校各类社团的竞争中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如表3所示,即便男生对参与专业型社团的积极性比女生高一些,也远远未达到理想状态,这限制了专业型社团应有作用的发挥。
3.2 社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具体表现 结合问卷中的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以及调查现场的个别访谈,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社团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突出表现在团队合作、统筹安排、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及语言表达等几个能力。
3.2.1 提升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在调查中,认为参与社团活动后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提升的被选次数为最多,占13.7%。众所周知,成功的事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团队合作,许多工作仅靠个体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因而团队合作能力是就业者必备的基本能力。学生社团活动多以集体活动形式开展,是各学科专业知识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过程,需要其成员之间协同创新。在活动过程中,团队拥有明确的目标、精确的分工和有序的步骤,围绕一个具体的项目来进行合作,非常接近于未来工作单位中的人际合作模式,对于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有着直接的帮助。90后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考虑问题往往习惯性地只顾及自身,普遍缺乏团队协作意识,通过经常参加社团活动,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4]
3.2.2 提升大学生统筹安排能力。在调查中,认为参与社团后统筹安排能力得到提升的占10.0%。社团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活动的策划、资金的筹措、前期的宣传、场地的选择、人员的安排等。为此,一方面社团成员需要与团委、学工处、学生会、社团联合会等诸多部门沟通交流以获得活动的支持,确保社团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社团活动的成功举办必然要耗费一定的资源,在校内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社团成员需要与校外相关单位、企业联系以获得社会资源支持,这是对社团成员沟通协调能力的一大挑战。因为这需要在短时间内与他人建立起基本的信任并维持下去,通过不断的强化以获得别人的认可,显然,这种锻炼及其获得的经验将是社团成员面对未来就业挑战时的宝贵财富。在统筹安排社团活动过程中,经常还需要管理者的应变。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受到时间、地点、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已经计划好的活动需要临时变更原来的策划,这对于社团的组织者来讲,需要及时的应对,及时的调整。通过组织活动过程中解决突发事件经验的积累,相关成员的应变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3.2.3 增强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在调查中,认为参与社团后意志品质得到强化的占9.4%。大学生在组织或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课堂教学中难以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自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社团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强,意志得到锻炼,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此外,高度自治的社团活动模式也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这些在长期活动中逐渐养成的品质对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将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3.2.4 提升大学生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调查中,认为参与社团后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的占8.9%。因为学生社团的人员构成往往是跨专业、跨年级的,在与不同专业、相异年级的同学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正确理解人际关系,形成培养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在活动中实际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很多大学生由于个性或者其他原因,在同学相处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网络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交流方式的流行突显了这一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力的不利因素。而在社团活动中,平等交流、自由活泼的组织氛围可以使其成员有了很好的机会和场合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人际交往和语言表达能力往往无法在传统课堂上直接获得,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经验,社团在这一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 结束语
作为新型的“学习型组织”,高校社团在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起到了联接作用,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提前对接。有质量的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力的一个重要平台。各类高等院校在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应将社团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有效载体,为社团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和专业指导,进一步发挥社团在传播先进创业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创就业综合素质方面的巨大优势。
参考文献:
[1]陈然,朱青青.浅谈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J].科技信息,2008(17):231-232.
[2]鹿存礼.高校社团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及实现路径[J].学理论,2011(13):106-107.
[3]周以杰.学生社团建设对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J].文教资料,2011(26):211-212.
[4]郭勇.关于高校社团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作用的几点思考[J].时代报告,2011(10):10.
基金项目:2012年地方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211463014):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的社团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简介:杜洁(1992-),女,江苏太仓人,2010级本科学生;霍方蕾(1991-),女,江苏太仓人,2010级本科学生;李南(1971-),男,浙江杭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主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信息化、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