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西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西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处于贫困石漠化山区的凤山县经过多年摸索,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做强做大核桃产业,走出了一条既能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又能使山区农民增收的双赢之路。概述了凤山县石漠化现状及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过程,总结了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技术关键、示范推广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示范;广西凤山县

中图分类号:S718.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4-2945-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by Planting Walnut i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YANG Zhen-de1,LIAO Hong-jun2,HUANG Guo-hong2,LAI Jia-ye1,PAN Xiao-fang1,ZHANG Wu-gui3

(1. Forestry College of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4,China; 2. Forestry Technique Extension General Station of Guangxi Department of Forestry, Nanning 530001,China; 3. Fruit Production Management Bureau of Fengshan County,Fengshan 547600,Guangxi,China)

Abstract: After many years of probing and practising, a win-win road, walnut mode, not only helpful for controlling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promoting eco-construction but also for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farmers was opened up based on the natural resources advantages in Fengshan county. The present status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walnut mode in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in Fengshan county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key technology an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walnut model in popularizing demonstration were also summarized.

Key words: rocky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walnut model; demonstration; Fengshan county of Guangxi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之一,石漠化严重影响、制约着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威胁着该地区人类的生存[1]。所谓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土壤严重侵蚀,基岩或砾石堆积,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和现象[2]。广西是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也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岩溶土地分布涉及10个市的76个县(市、区),岩溶土地面积位列全国第二,石漠化土地面积居贵州、云南之后位列全国第三[3]。

近年来,虽然广西也探索出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3-5],但由于不同地区石漠化成因、现状和特点千差万别,因而无法将任何一种治理模式照搬到其他地方。为探索适合于凤山县石漠化治理的成功模式,在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资助项目及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支持下,在研究基础上形成了石漠化治理的核桃模式,并进行了实践,以期为广西石漠化治理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1 凤山县石漠化现状

凤山县位于广西西北部,云贵高原南缘,是广西面积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整个地域的地貌99.5%是峰丛洼地,耕地极少,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被列为国家新阶段扶持的特困县,也是广西石漠化灾害比较严重的县份之一。全县辖9个乡镇、96个村、2个社区,总人口20.14万,全县土地总面积17.38万hm2。凤山县岩溶地区面积8.1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6.3%,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积6.00万hm2,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50万hm2,非石漠化土地面积0.60万hm2。在石漠化土地中,极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0.10万hm2,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40万hm2,中度石漠化土地面积3.20万hm2,轻度石漠化土地面积1.30万hm2。乔音乡、江洲乡和平乐乡是凤山县石漠化强度最大的乡镇,其强度石漠化土地面积占其石漠化土地面积的比例分别高达90.78%、78.41%、53.06%[6]。这些地区的显著特征是“五缺”,即缺土、缺粮、缺水、缺柴、缺钱[7]。全县20.14万人中有7万多人处在贫困线以下,其中绝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石漠化非常严重的山区。如何寻求科学合理的石漠化治理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结合,对解决这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乃至对广西的“三农”工作、改善民生问题和整体经济的平衡有序发展有重要意义。

2 凤山县石漠化治理核桃模式的形成

2.1 石漠化治理的关键

石漠化治理的关键首先要明确石漠化的成因。形成石漠化的原因有自然和人为等很多因素,但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响石漠化治理进度和成效的关键因素仍然是人为因素。石漠化形成的历史是从明清开始,与玉米、土豆等作物的引进种植,推动旱地和坡地的开发有关[8,9]。根据2005年的监测结果,导致广西石漠化形成因素中,因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土地面积占62.4%[10]。石漠化治理工作停滞不前,个别地方甚至出现生态倒退的根本原因是石漠化山区群众的“粮、柴、钱”三大涉及生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广西石漠化成因里,有1/3是由于上山砍柴造成的[9,10]。据此,广西因地制宜探索出10多种石漠化治理模式,总结出“封、造、管、沼、保、柜、移、加”石漠化治理八字经验[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