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三种教师隐喻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师隐喻都蕴含着一定的社会期望和职业期待,对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示。“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以及“参与中的伙伴”等是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教师隐喻。通过对这三种教师隐喻的源起及其背后的喻意的分析,提出它们对教师专业发展启示,以期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教师隐喻 教师专业发展 启示

教师隐喻是基于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特殊性等特点,从不同角度来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教师隐喻反映的是公众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期望以及其自身的职业期待。因此,不同的教师隐喻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是不同的,这对教师专业发展也会产生不同的启示。关于教师的隐喻很多,比较常见的有蜡烛、园丁、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桶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但它们大多比较单调,不是强调教师的某种精神,就是强调教师对学生机械的“塑造”。而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1] 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专业理念、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四个方面。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教师在自主学习、教学实践和教学相长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的。因此,本文就选择了“反思性实践者”“陌生人”“参与中的伙伴”这三个教师隐喻来进行分析,试图找到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反思性实践者”:在反思中成长

自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舍恩提出在专业实践中培养反思实践者的反思能力以来,“反思性实践者”就逐渐成为当今时代比较流行的一个教师隐喻,反思也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那么“反思性实践者”究竟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怎样的启示?

(一)关于“反思性实践者”的分析

“反思性实践者”是舍恩为了批判否定“教师亲身体验的真实世界”的观点所提出的,他认为实践者的艺术体现在运用直觉、类比、隐喻而非普通规则来处理“混合”的过程中,提倡以实践为导向。[2] 这也正与现代教育情景充满不确定性、非线性和混沌性等特点相适应。

1.“反思性实践者”的源起

“反思”一词最早并不是由舍恩提出来的,早在1933年杜威就对反思性思维、反思行为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杜威的《 我们怎样思维 》和《 民主主义与教育 》中,他就对反思作了解析。他认为反思是一种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的思维活动。这对“反思性实践者”的提出奠定了基础。1983年舍恩发表著作《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系统地阐述了他对反思性实践和反思型教师的理解及分类。他对杜威的思想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反思性实践的概念假设。他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因此,教师应该是两者的结合,是“反思性实践者”。

2.“反思性实践者”背后的喻意

“反思性实践者”比喻的这一类教师,他们强调反思,实现了从“局外人”到“当事人”的转变,他们不再被视为外在的研究对象,而是自己进行研究,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就感和专业幸福感。另外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并非技术性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他们所运用的是实践性知识,这种实践性知识不仅来源于活动过程中认识、审查与实践审察及实践经验的反思,而且在“反思”活动的同时,也通过基于实践背景重新解读理论概念与原理的活动,形成他们在专业领域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实践性知识。

(二)转变思维,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反思性实践者”观念始于对教师“专业知识”的不满,教育理论的“专业知识”常常无法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而这些矛盾常常又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而反思有利于教师自主学习,提升专业能力。因此,作为教师,要转换思维,在反思中提升专业发展。

1.要在行动上自我反思

行动上反思,包括行动中的反思和行动后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施时进行反思,而且还要在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反思。这有利于深化教师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当然这里的行为并不一定就只是指教学,还包括研究等,但教学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重要的。

2.要在反思中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要以教育教学观念和教育教学活动为反思对象,通过对这两者的反思,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对这些不足进行学习和改进,就能不断弥补其职前培训的不足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做反思型教师,提升自主发展的专业水平

反思行为应该是一个连续不断、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树立反思意识,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反思型教师。通过不断审视、分析、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及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

二、“陌生人”:在批判中体验

“陌生人”这一教师隐喻是由美国当代教育哲学家格里涅于1973年提出来的。她认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不断觉醒、批判与解放的过程中,了解自己所生活的世界的脉络,并在此找到意义,且与他人分享,在对话情境中,获取真正自由、正义与道德的生活。

(一)关于“陌生人”的分析

“陌生人”给教育界带来了一种新的思维,刺激教师反省自己存在的价值,把自己当成陌生人,就是随时以新奇和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不同的教学情境或师生互动,这会有非常不一样的收获。

1.“陌生人”的源起

“陌生人”隐喻源于格里涅于1973年发表的著作《Teacher As Stranger: Educational Philosophy for the Modern Age 》,这本书是她为教师及准教师所撰写的,目的在于激发教师进行哲学思考,去思索他担任教师这个职位时的所有教学思考及行为,也就是希望每位教师都能不断思考教育哲学上的三大问题:人的本质、知识与价值以及教育的根本究竟是什么?

2.“陌生人”背后的喻意

“陌生人”在提醒教师面对日常世界,必须以探究、惊奇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世界,要如返乡的陌生人一样,去觉察过去未加留意的细节、未加质疑的仪式和习俗,以崭新的观点去重新审视过去认为理所应当的、察而未觉的现象,重新诠释所见所闻,进行有意识的探究。也就是教师要带着质疑重新审视教育教学场所发生的事情或者现象。

(二)转化立场,变身为“陌生人”

“陌生人”隐喻强调体验和批判,通过这两个方面来获得新的感悟。且“陌生人”背后包含的三大哲学问题,简单说来就是探究人、知识和价值。对教师来说,审视清楚这三大问题会有助于教师弄清自己的定位,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

1.要在体验中教学

体验追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经验,去反思对事物理所应当的常识性的看法。体验的方式,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加深对所学内容的体悟,减轻教师对课本的依赖程度。教学,并不是讲课本,而是要讲授课本背后的道理、知识。

2.要在批判中教学

教师成为一位陌生人,就是处于一种“确定”与“不确定”的状态中,所以教师要随时站在一种批判的旁观者角度来审视以往自己熟悉并认为理所应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批判的结果要影响下一次的行为,否则是无效的。

3.成为“陌生人”,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

“陌生人”鼓励在体验和批判中教学,这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也能培养教师的思辨能力,让教师在教学中充满教育魅力。教师关于“人的存在性”的探究会使其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和境遇,更加关注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从而通过体验和批判的方式开启学生崭新的生命可能性。

三、“参与中的伙伴”:在参与中学习

20世纪后期,主要受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影响,“参与中的伙伴”产生并迅速成为美国最受推崇的教师隐喻。这种基于情境参与取向的教师观,对美国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下面通过对这种教师隐喻的分析,以找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一)关于“参与中的伙伴”的分析

“参与中的伙伴”显然体现了特殊的教师角色定位,“参与”和“伙伴”是其核心。“参与”弱化了教师的传统“功能”,而“伙伴”却体现了一种师生相互间的和谐。

1.“参与中的伙伴”的源起

该隐喻起源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对情境学习的指导。学习是在社会情境中发生的,人只能在参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与他人交流、不断相互理解,从而展开学习。那么,学习本身是什么?学习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参与,所以不可能存在任何全知全能的个体,也不存在外在于学习者的向导,所有的人都是交往的参与者,都是理解的建构者,都是学习的进行者。因此,教师也就成了“参与中的伙伴”,而不是独立的个体。

2.“参与中的伙伴”背后的喻意

“参与中的伙伴”强调的是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彼此相互理解,一起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该隐喻背后是教师角色和师生地位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仅仅是一个启发者和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对等,两者是教学相长的关系。

(二)转换身份,充当“参与中的伙伴”

“参与中的伙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来进行教育教学。从本质上来讲,它体现的是教师的教育意识或者教育理念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是陪伴学生一起成长的伙伴,与学生一起成长。

1.在教学相长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既然作为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那么他们之间就应该是一种相互理解、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和“学”相互影响和促进,使彼此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种稳定互动的氛围,也会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加强学习,增强自身的软性能力

教师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专业知识领域,否则他是成为不了“参与中的伙伴”的。因为既然是对学生的引导,那么教师自身的软性能力(比如教学艺术)就应该比专业知识更重要。好的教学过程,并不是要求教师什么都得掌握,教师更多的是把握一个基调,然后和学生一起探究,共同成长。这样也利于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要不断地学习,增强自身的软性能力。

3.成为“参与中的伙伴”,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理念是核心,它贯穿整个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指导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而“参与中的伙伴”体现的是一种尊重学生,实现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对教师进行专业发展时,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对学生培养具有针对性,这能实现师生的双赢。

四、结论

以上三种教师隐喻,尽管从不同的方面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启示,但是它们也透露出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学习。对待自身的学习,要有反思、批判、审视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学习,要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一个各种专业知识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一个各种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62)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Basic Books,1983. 转引自朱新卓.“教师专业发展”观批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