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努力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努力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班化教育是世界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人们对优质教育的理性追求。美、英、法、德、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已经实施,10多年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省的南京、苏州等地也率先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南京计划到2020年在全市中小学普及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改革不仅是班级人数的减少,最主要的特征是通过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时空的重组、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评价的重构等来寻求适合每一个学生充分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教育方式。2010年,清江浦中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清河区委区政府投资近2亿元对学校进行高规格改扩建。一期工程于今年12月底交付使用,教育装备全部按照省现代化学校标准配置:作为淮安市区办学历史较长的中学之一,清江浦中学的发展一直备受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与期待。面对未来几年周边初中学校偏多,施教区生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如何为这样一所老校注入新的动力?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帮助下,根据校情、学情及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积极探索教育管理的新途径,努力争创办学特色,持续提升办学质量,在小班化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重视学习培训 更新教育理念

我们先后通过组织外出考察、邀请专家指导、举办教育沙龙、安排专题讲座、教师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研讨、及时总结反思等途径学习研究小班化教育理论及先行学校的成功经验。今年我校管理团队先后赴南京24中、苏州国际外国语学校、蓝缨学校、苏州十中、扬州田家炳中学、上海莘松小学、古美学校、杭州文澜中学、胜利小学等优质学校学习考察小班化教育改革及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全体教师先后到南京24中、扬州田家炳中学实地考察,听课学习,并分组交流外出学习的体会与感悟。学校先后邀请南京市、淮安市、扬州市教育局及学校的领导专家、淮安市领导、清河区领导、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来校现场指导,听课调研,并开设专题讲座。逐步让全体教职工树立“每个学生都重要、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不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任何教育活动都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努力寻求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相信、走近、关注、解放、发展每一个学生”等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行为。教师要做到既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此基础上培育学生信心,成就学生未来。

优化校园环境 建设学校文化

利用学校高规格改扩建契机。邀请名家科学设计校园绿化景观及学校大门,工程设计将淮安的地域文化和学校人文特征,明清古典园林特色与清江浦文化相融合。建筑风格兼具江淮地区轻灵秀逸之气和校园严谨活泼之风。精心布置走廊文化、班级文化,力争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及一草一木都发挥育人功能。办好宣传橱窗、学习园地、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及校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温馨的环境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我们坚持发扬“团结拼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永争一流”的学校精神;秉承“信心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办学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引导、质量至上、和谐发展”的思路;追求“让每个学生享受成长快乐,让每个教职工享受教育幸福”的愿景;围绕“努力打造主城区优质品牌学校”的目标,引导全体教职工自觉挖掘自身潜能,提高工作标准,提升工作质量,树立公平、公开、正义、平等、宽容的核心价值观,全面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为小班化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持。

做实基础工作 提升管理质量

坚持在规范化基础上严格级部管理,精细安排教育教学工作,做到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育人。围绕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课堂、课间、作业、辅导、自习、考试管理。努力抓实教学六认真,重点抓好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处理等教学环节,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值班干部、有关处室及级部主任、班主任、学生会成员等对师生的学习、办公加强巡视检查,做到逐项记录,及时公布,当日反馈,每周总结,按月考核。修订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及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实行教职工全员聘任制、中层干部竞聘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学校目标管理、民主管理,力求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责、人尽其用,形成一套切实可行、富有活力的工作规范,确保学校工作各个环节,事事有人问,处处有人管,消除盲区,提升管理质量。

深化模式实施 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知识学习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主旋律。“226”高效课堂是我校近几年来着重打造和实施的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以教案和学案为载体,以学习行动小组和学习科研小组为平台,以六步导学(课前检测、激趣导入、自主研学、合作研讨、展示反馈、总结提升)为路径,突出学生主体,引导学生自学,为学生展示提供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为深入推进这一模式的有效实施,我们强调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上,在学生自学和展示的指导上,要做到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稍作努力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并制定模式管理手册,提出基本教学要求,深入开展研究。每个教研组、备课组都有校级以上课题,每学期全员开课评课,每节课教师讲授不超过20分钟,力争将“226”高效课堂研究申报为省、市级立项课题。同时每学期都邀请区教研室全体教研员对学校的“226”教学模式进行驻校指导,就模式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教师们产生的困扰进行系统研究并提出解决调整的方案。12月11、12日,我校举办小班化教学模式实施集中展示及专题研讨活动,教研员与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共听课61节,并召开教研组座谈会,逐节点评,确保模式实施落到实处。

加强辅导训练 和谐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认真做好系统辅导训练工作:任务、自习提前布置,灵活安排,及时检查反馈;利用课间、课堂、课后加强学生的个别辅导,有效答疑;课堂上力求做到6个“10”(即10人次提出或回答问题;10人次板演或展示;10人次单独辅导;10人次笔记检查;10分钟课堂训练;10分钟知识巩固和整理);周清训练、作业面批及记录争取做到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学情,及时指导反馈,并做好批改记录。此外,通过心理健康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设立心理咨询室,对少数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近距离心理辅导。每学期借助家长学校平台,始终与家长保持沟通、联系,并以各种不同形式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让家长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教师逐步形成“以父母之心办教育,以父母之心教学生”的教育思想,用足够的耐心善待、帮助每一个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尽可能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感受到仁慈、宽容与敬业的力量。

开展特色活动 增强学生信心

小班化教育改革不能仅限于教室这个小天地,要走出教室、走出校园,积极投入自然、社会大课堂。我们坚持以信心教育为核心开展特色活动。继续围绕文化布置、主题教育、高效课堂、艺体活动等方面开展信心教育。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学期初我们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书法、美术、音乐、足球、篮球、乒乓球、田径等兴趣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重视阅读课、实验课及校本课程开发,丰富实践课程,使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干、丰富个性,让那些曾经扮演着失败者角色的学生重拾自信,阳光地学习与生活,努力为每个学生未来发展奠基。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与五自卡填写活动(自找闪光点、自树好榜样、自立警示语、自寻突破口、自我作承诺),第一阶段要求学生以文字的方式逐条说明;第二阶段让每个学生在班会上交流展示;第三阶段组织班级、校内评比奖励。这一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每个学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树信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重大节日及学校重点工作成立社团组织。举办大型活动,不断拓宽教育活动的思路、途径、方法和形式,使信心教育成为学校的品牌特色。

改革评价机制 体现公平公正

传统的评价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随着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施,评价改革迫在眉睫。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学生的快乐之源,要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主动性,学生是否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获得学习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以公正的发展眼光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强调过程本身的体验,制定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具有发展性、多元化和激励性的评价体系。对教师的评价,应改变唯成绩论、唯结果论的做法,要关注教师的工作态度、职业操守、教育教学方法。强调工作常规的量化考核和过程性评价,且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完善的过程,并将评价结果纳入晋级评先、岗位聘任、绩效考核。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以岗位为核心、绩效为导向的学校内部分配制度,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时,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和有特殊贡献的岗位倾斜,适当拉开差距,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原则,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

健全组织机构 提供后勤保障

为了确保我校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创造品牌特色,促进学校发展,我们邀请市、区教育局领导专家担任顾问,宏观指导实验工作。学校成立小班化教育改革实验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部门负责人、年级主任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分管校长任组长,部门主任为副组长。其他中层干部、学科组长、全体班主任为成员。动员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具体工作,要求学校各处室、行政教辅后勤人员为小班化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资、经费、活动场地等后勤保障。实验经费在预算中单列,并积极向上级争取经费,每年计划投入15—20万元用于邀请专家、外出学习、教师培训、课题研究、表彰奖励等项目。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小班化教育改革工作管理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不断完善提高,为淮安市区小班化教育改革、学校发展探索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