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医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研究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综述;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1)05-0075-03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其症状与中医学“胸痛”、“噎膈”、“胃痛”、“吐酸”、“呕胆”、“反胃”、“嘈杂”等相当。可表现为多种食管刺激症状及食管外证候群,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质量,而且还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现代医学多用抗酸药及胃动力药,重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副作用大,疗效欠佳,复发率高。目前,采用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诊疗效果已被多数患者认可,现代医家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并初步形成了针对当前发病机理的诊疗体系,具有一定临床指导价值。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诊治该病的相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

1 理论研究

经典文献中,多认为GRED的发病与肝、胃、脾密切相关,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而成,治疗主要以泻热清肝和胃为大法。现代医家在继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对GERD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具体治法多有发挥,重视痰瘀、气滞、正虚在GRED发病中的作用,治疗重视化痰理气与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

谢昌仁教授认为本病多由肝胆疏泄和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上逆所致,气郁、食滞、胃热、痰浊、正虚、血瘀是主要病机,并强调疏肝解郁、降气和胃,为治逆之枢;清热化痰、行气通腑,为治逆之要;益气健脾、化湿助运,为治逆之本;扶正祛邪、行气化瘀,为治逆之责[2]。吴滇主任医师认为本病病机以肝胃不和,脾胃升降失调,胃气上逆,痰、气、火、食、瘀互结于食管为关键,故治疗的基本原则为和胃降逆,常以疏肝和胃、化痰开郁、泻火降逆、行气活血、清胃滋阴、益气健脾等为主要治法,在辨证论治的同时,常酌加旋覆花、代赭石、沉香、瓦楞子、乌贼骨等降逆制酸之品,遇重症患者嘱其餐后吞服白及粉、三七粉作用于局部,疗效显著[3]。承伯钢主任医师认为中医辨证须抓住“气”之一字,治疗强调“以气相求,复运气机”,把握“滞”、“虚”两端,以疏肝泄热、健脾和胃为基本治法,随症佐以通降、芳化、养阴、温中等药物,方可收满意疗效[4]。徐景藩教授认为反流一症,当属胃气上逆。咽中不适,主要为痰气交阻。烧心,有灼热感,以气郁化热为多。常见证候有:气郁证、痰气交阻证、肝胃郁热证和气滞血瘀证,临证需注意与润燥、升降、宣通等药物的配伍。同时提出改进服药方法,煎糊剂,各卧位咽药后平卧,若是晚间服药,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5]。袁红霞教授认为,脾胃虚弱为本病的发病基础,胃虚气逆为其病机关键,益气和胃为本病主要治则,同时审其虚实寒热、兼夹邪气,临证分为:胃虚兼少阳不和型、胃虚兼肝胃郁热型、胃虚兼痰热内扰型、胃虚兼痰瘀交阻型、胃虚兼寒热错杂型及胃虚兼胃阴不足型6种证型,以旋覆代赭汤合其他经方化裁,取得了满意疗效[6]。周福生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食管,实属胃病,病机为脾虚胃强。认为脾胃虚损、胃气上逆是其本,肝气郁滞,痰湿内阻是其发病及加重的关键。临证以行气降逆,健脾疏肝为其大法,擅用五爪龙等药物,并注重气血并调,疗效显著[7]。

2 临床研究

2.1 中医证候研究 李志等[8]研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特征。方法:对236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临床调查和中医辨证分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6例胃食管反流病中主要证型有肝胃郁热120例(50.85%),肝胃不和55例(23.31%),胃热气逆36例(15.25%),中虚气逆16例(6.78%),痰气郁阻9例(3.81%)等5型。李黎等[9]通过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收集84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四诊资料及相关临床资料,经研究认为性别、Hp感染、非甾体消炎药的使用可影响本病的中医证型的分布。刘汶等[10]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一般资料、相关症状以及舌苔脉象资料,根据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作出GERD诊断并辨证分型,结果表明,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脾虚气滞证患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的患者,表明胃食管反流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肝气郁滞为关键。朱生梁等[11]研究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对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主症、次症以及舌象、脉象等进行辨证分析。结果:各主要证型为胆热犯胃型9.17%,肝胃郁热型51.67%,中虚气逆型25.83%,气郁痰阻型3.33%。提示胃食管反流病的辨证分型以肝胃郁热、中虚气逆、胆热犯胃、气郁痰阻四型为主。

2.2 中医治疗 孙跃岐等[12]临床选择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服用枳朴汤煎剂;对照组43例,口服兰索拉唑(15 mg,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治愈12例,显效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93%;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1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1.48%。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停药后治疗组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GRED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上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国内外资料显示,GRED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吸烟、体质指数(BMI)增加、过度饮酒、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类固醇类抗炎药和抗胆碱能药物、体力劳动、社会因素、身心疾病及家族史等。在多种能够认为可以引起或加重症状的生活或饮食因素中,最确定的因素是饮酒[16]。GERD的发病机制体现在两方面:1.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改变,食管酸廓清功能障碍和食管粘膜抗反流屏障功能障碍。2.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增强。大多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1]。

国内学者结合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优势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GRED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黄妍等[17]观察奥美拉唑联合枳术宽中胶囊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GERD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 mg,每日2次);观察组50例,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20mg,每日2次),枳术宽中胶囊1.29 g,(每日3次)。治疗8周后,复查2组胃镜并评价临床症状。结果:治疗8周后2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中医配合西医对GRED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使用中医或西医治疗,显示中医药可以提高西药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西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耐受程度。

3 小结

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GRED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能够减轻一些内镜阴性的GRED患者的痛苦。纵观胃食管反流病的诊疗进展,可以认为GRED经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能起到缓解症状、改善体征、提高治愈率的临床疗效,且毒性小,无明显不良反应。但目前尚存在一些不足,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展望。

(1)统一规范。GERD迄今尚无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和较为统一、规范、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方法和标准,今后如建立治疗GERD规范的中医辨证分型,将有利于中医疗效的观察和总结。(2)继承经验。名老中医的诊疗思路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炼粹,具有极高的继承价值,现代中医诊治GRED若能侧重学习与继承名老中医的临证经验,如改进GRED患者的服药方式,改进治疗GRED药物的剂型等,并合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相信能取得极佳的治疗效果。(3)防止复发。GRED的临床复发率高,不易治愈,若能于临床建立GRED患者的“门诊大病历”,跟踪随访,实时记录患者症状改善程度(如应用SF-36量表或耐信量表等),针对不同患者的改善情况及时加减药方,同时注重患者饮食生活调养,相信能降低复发率,提高治愈率。(4)重点研究。笔者认为目前GRED的研究也应侧重于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重视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分析临床确切有效的经验方药,将促进中医治疗与现代医学临床的接轨。(5)拓展思路。GRED的临床诊治尚未做到病证结合,衷中参西,如临床医家能够以中医辨证为主,同时结合现化检查,如根据GRED内镜下病理表现辨病治疗,分期治疗,相信能拓展出GRED临床治疗的新思路与体系。

参考文献:

[1]Nimish Vakil,Sander Vvan Zanten,Peter Kahrilas,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 Evidence-Based Cosensus[J].Am J Gastroenterol,2006,101:1900~1920.

[2]程彬彬,谢晓枫.谢昌仁教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江苏中医药,2004,25(11):10~12.

[3]刘芳.吴滇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0,51(3):215~216.

[4]邓聪,任敏之.承伯钢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J].四川中医,2006,24(6):6~7.

[5]徐景藩.关于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几点意见[J].江苏中医药,2010,42(1):1~2.

[6]刘清君,刘彩梅,黄霞,等.袁红霞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经验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15~16.

[7]谢秀丽,于丰彦.周福生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经验介绍[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9):1454~1455.

[8]李志,段国勋,陈勇军,等.反流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候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3):223~225.

[9]李黎,朱生,马淑颖,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关联性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238~1240.

[10]刘汶,王仲霞,韩偎偎,等.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研究[J].北京中医药,2008,27(4):243~251.

[11]朱生梁,李勇,朱晓燕,等.胃食管反流病证型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12):12~13.

[12]孙跃崎,刘汇江.枳朴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100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30(20):2227.

[13]朱生,马淑颖,王晓素,等.丁香降气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5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1):19~20.

[14]高学清,雷福云.反流平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5,23(3):57~58.

[15]邓茜,蒋红玉.肝胃百合汤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J].陕西中医,2007,28(1):30~31.

[16]Kenneth R,Devault MD.Updated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rology,2005,100:190~200.

[17]黄妍,周力.奥美拉唑联合枳术宽中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25):43~44.

[18]刘宏,田嘉欣,韩宝茹.小半夏汤配合兰索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28例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5):1448~1449.

[19]张先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6例[J].四川中医,2007,25(12):73.

[20]徐海荣,卜平,袁洋,等.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疗效标准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3):204~207.

(收稿日期:201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