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秘文风鼎茂的上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这是胡适写的《希望》诗,现在成了歌曲《兰花草》的歌词。胡适从山中来,这山中就是皖南徽州绩溪的上庄。上庄位于绩溪县的西部,西接黄山区(原太平县),北与旌德县交界,南与歙县毗邻,距黄山风景区的直线距离仅20多公里;是一个一村邻四县的村庄。1996年,上庄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上庄胡氏的宗族体系
上庄胡氏是五代“明经胡”的后裔,(“明经胡”,说见拙文《“明经胡”后裔解读“明经胡”》,载《寻根》2009年第l期)始祖是20世祖胡七二。以后,胡氏仍然保持着原有的宗族体系,聚族而居,昭穆有序;其宗法伦理,冠婚丧祭等皆有定规;宗谱系牒齐备,不断修续,一姓相传,数百年世系不乱。从族派结构来看,有宗祠、分祠、分支祠以及族房之分。上庄胡氏的宗祠分為三进,第一进称“仪门”,第二进称“享堂”,第三进称“寝堂”。“享堂”是进行祭祖活动的地方;“寝堂”是供奉始祖和创建宗族时的数代祖先以及有功德的祖先神主,没有什么功德的祖先的神主,依“五世则迁”的族规从宗祠里迁走。
上庄的胡氏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夏毁于战火。光绪二年(1876年)在胡适的父亲胡传(铁花)主持下重建胡氏宗祠,中厅的“叙伦堂”由当时颇有声威的经学大师刘熙载书写一副楹联:“五百年教沐新安,家礼秉成编,俎豆馨花先正范;(四十)一世派延唐室,明经始受姓,诗书遗泽后昆贤。”
胡七二迁居上庄以后,传7世开始建立分祠——前门和后门。前门分祠称前门老屋,祠号“存根堂”,分祠祖是胡佛宗;后门分祠称后门老屋,又称敬公祠,祠号“笃庆堂”,分祠祖是胡满宗。此后又传两世至道字辈,上庄胡氏开始建立分支祠。由于前门一支繁衍式微,人丁不旺,一直未能建分支祠;后门一支则人丁兴旺,曾建有七个分支祠,分祠祖分别是胡道政、胡道福、胡道寿、胡道旺、胡道禄、胡道满、胡传广。后来由于五分、六分外迁,三分、四分失传等原因,现在上庄还有大分、二分和六分三个分支祠。大分的分支祠是“致公祠”,俗称“大分厅”;二分的分支祠是“景惠公祠”,俗称“二分厅”;六分的分支祠是“景恩公祠”,号“敦复堂”,俗称“六分厅”。后门的分支祠中又以六分繁衍最快,如今上庄还流传着“六分管半村,都是草鞋兵”的说法。这是因為六分的人口多,后代主要在家乡务农,而大分和二分的子孙则以读书仕进和外出经商居多。胡适就属大分。
上庄村的地理形势
上庄村的地理形势,可用清代翰林院编修、徽州府知府静海刘汝骥题赞“竹竿峰前,山萦水聚;杨林桥旁,星布棋罗”来概括,也可用胡适曾借用南宋诗人杨万里《桂源铺》诗“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的诗句来描述。上庄的选址、发展和布局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风水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在《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上绘制的上庄地理形势图,即《绩溪上川胡氏世居阳宅之图》,是按照风水学的原理绘制的。上庄在村落选址时,充分考虑了风水理论中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因素。风水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特有的环境模式,要求有山為依托,依山面水。有人将其概括為“枕山、环水、面屏”。“枕山”即“背山”,意為村落应坐落于山麓地带,逐渐向外扩展。上庄的地理形势就与上述的情况基本相似。
上庄坐落在绩溪县芦昆常盆地的西部,三面环山,北有大会山,西有南云尖和北云尖,南有贵人峰;源于黄柏凹(即黄蘖山)的常溪河,出山后汇上金山之水流入芦昆常盆地,由西北向东南流至花楼山下汇北来之上溪(昆溪与芦水汇合后之称)称大源河。村落依竹竿尖,傍常溪河而建,背靠大山,地势高爽,负阴抱阳,山环水绕,宛如太师椅状,整个环境构成“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势,上庄恰好处于中心的“藏风聚气”位置。所谓的“藏风”即挡风或避风,是风水理想模式的重要功能之一;所谓的“聚气”就是使周围良好的自然环境不致丧失。从自然属性来讲,“藏风聚气”是确保一方水土的良好气候,不受外来寒气的侵扰,使这里物产丰富;从人文属性来说,“藏风聚气”则是宗族之气受封闭山水的庇护。这种封闭富足的山地阻挡了来自外界的干扰,為胡氏宗族的生存和后代的繁衍提供了极好的自然环境。
但是,由于上庄背靠的竹竿尖形似宝剑直插在村后,每条山脊如同寒光四射的剑刃,向外辐射着杀气,对上庄来说是大不吉利的,于是上庄先人就在村内开挖仓屋塘和井镇邪,以仓屋塘和井的明镜作用制约竹竿尖。民间相传:“池塘如明镜,制约竹竿尖,清洗兼防火,护庄又利民。”奇怪的是,仓屋塘和井的塘井相距仅1米左右,但塘和井的水位不同,井高塘低。
上庄村的村落布局
上庄村的村落布局是经过精心规划的,它的形象能体现出一种强烈的精神象征意义。上庄的整体轮廓与地貌自然和谐,并在上庄的整体形象中寄予特定的象征意义,使整个上庄村落布局形态随着地势呈木排形。村中的水圳将全村分成根根圆木,鳞次栉比的数百栋徽派民居构成了木排的排体,木排靠浮(胡)力支撑。寓意中的木排中心是上庄的胡氏宗祠和各分厅(分支祠),它把握着宗族的发展方向。宗祠和各分厅(分支祠)前竖立的旗杆和矗立在村东东平庙之侧的牌坊象征着木排的桅杆,成為礼教的旌表,规范着族人的行為。长长的常溪河形似缆绳,周围秀丽的群峰围造出一个美丽的港湾,常溪河下游开阔的原野好似浩瀚的海洋,四周起伏的山峦犹如大海的波涛,整个上庄的村落布局呈扬帆待发之势。
与一般村落不同的是,上庄胡氏宗祠的位置并不在村落的中心,而是坐落在进村的水口附近。这种宗祠位置的设置,具有某种开放性。上庄的水口位于村之东南的巽位方向,处于风水文化中“吉方”,并有通往村内和村外的道路系统。由于上庄的北、西、南三面都為高山阻隔,村民出村远行多向东经此而过,位于村东水口附近的宗祠就成了出入上庄的要地。这里不仅成為宗族的中心,附近的柏枝亭还成了上庄的商业中心。如今在柏枝亭的十字街地面上还可见到当年用鹅卵石拼成的大铜钱,说明这里是上庄的聚财之地。民国以前,由于上庄地处绩溪和旌德、歙县、太平(今黄山区)四县区的交界处,使上庄成為旌德、绩溪、歙县粮油茶等的重要中转地,这里的土产杂货店、粮油店、药店、当铺、茶号、饮食店、槽坊、烟馆等林立,生意兴隆。
上庄的“舞文”
胡适,1891年出生于上海,1893年随母亲去台湾与父亲生活,1895年因中日战争爆发返回绩溪上庄,开始进入私塾读书,直到1903年年底。
上庄的胡适故居坐落在村西南,是一座结构严谨、精致典雅的徽派建筑,建于1897年,三开间,前后进,通转楼式。故居石库门楼,戏剧人物砖雕精镂栩栩如生;屋内木雕,刀法流畅镂刻精致,以清一色的无土兰花為主题。“兰為王者,香不与众草為伍”,满堂香溢,反映房室主人的立世风格。这是自称“杨林樵子”的胡开文墨店墨模雕刻名家胡国宾之杰作。如今故居中陈列着胡适本人的多张照片,胡适手书范缜《神灭论》立轴,胡适部分著作,胡适结婚时用的床、桌、椅、凳、橱等家具。还有张之洞送给胡适父亲胡铁花的帽筒,胡铁花经常佩带的七星宝剑以及胡铁花的诰命箱。胡适故居现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胡适故居附近的柏枝亭后,还有一座胡适文物馆,是大陆唯一的胡适文物陈列馆。该馆的二楼陈列有两架四层大书橱,摆放着胡适半个世纪以来从未发表的文稿,论文演讲草纲,各种文章的初稿,还有未写完的稿件和胡适生前亲手装订成的30册《胡适手稿》。胡适文物馆还收藏了台静农等30多位古今书画家的墨宝,胡适父亲在台湾任职的《光绪皇帝御旨》真迹,清代李鸿章书写的对联,胡适书写的“努力做徽骆驼”真迹,等等。
此外,上庄还是“徽墨世家”胡开文的故里。(胡开文,说见拙文《徽墨世家“胡开文”》,载《寻根》2003年第1期)
(题图:常溪南环的上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