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体育人类学的视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成因与功能:体育人类学的视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体育人类学的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客家地区舞火龙民俗体育活动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真实地反映了客家族群的文化特征与审美特征。客家民俗体育活动所表现的健身功能、社会功能、娱乐功能、象征功能对于我们今天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创新学校体育教育新思维、推广阳光体育运动等在思想观念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客家;民俗体育;成因功能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5-0027-03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ng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sport anthropology, this paper tries to delineate and analyze the folk sporting activity of fire dragon dance in Hakka regions. And it maintains that Hakka folk sporting activities truly reflect the cultural and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ethnic group. Besides, the body-building, social, recreational and symbolic functions that these activities represent provide significant reference value in our conception and such practical activities as initiating nationwide fitness programs, making innov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of school and promoting sunny sports.

Key words: Hakka; folk sports; causes; functions

客家民俗体育是指在客家地区广泛流传并与客家民俗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客家民俗体育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客家族群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的生存智慧、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是客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与社会背景下的社会文化追求与文化生活方式的体现。对客家民俗体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客家文化研究的内涵,而且对于促进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提升学校体育,具有非凡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体育人类学的调查分析方法,通过对客家地区舞火龙的民俗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描述分析,意欲揭示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生存土壤与社会功能,以期深化对客家民俗体育活动的认识。

1 舞火龙民俗体育活动的内涵

在闽粤赣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民俗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总体而言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与客家人的传统节日有紧密的联系,如春节的灯舞、端午的划龙船、中秋期间的扮故事、重阳的登高与放风筝等等。这些民俗体育活动是客家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客家人审美情趣、文化追求和价值观念。客家虽为一族群,但客家文化却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客家民俗体育活动亦然。如春节的舞龙活动就形式多样,有灯龙、布龙、稻草龙、板凳龙、猪笼龙、花环龙、火龙等区分,其原因都始于地域之别。但是细考客家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却可以发现舞火龙是客家地区比较普遍的活动形式,在赣南、粤东乃至四川客家地区广为流传, 成为一种超越地域的民俗体育活动。

1.1 粤东梅州丰顺县埔寨烧火龙

烧火龙是粤东丰顺、兴宁、五华、河源等县市的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习俗,其中以广东丰顺县埔寨镇最具特色。丰顺埔寨镇每逢元宵或盛大庆典均有烧火龙民俗活动,以庆丰收、迎新岁、风调雨顺、百业兴旺、五谷丰登。台湾火龙则在1998年开始,由苗栗市长邱炳坤倡导,作为该市元宵节重要庆祝活动,台湾的火龙用稻草编成。

埔寨烧火龙这个具有浓郁民间风情的传统艺术,始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0年)。关于舞火龙习俗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传说。

传说一: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叫浊龙,被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指现今埔寨一带)。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只好向老龙王告状,于是龙王命其小女清凤,佩上龙剑赶往南粤。一日,清凤趁浊龙醉酒如泥时杀死了他,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然后带回斩下的龙头向父王禀报。留下其余三段,变成现今埔寨的“龙身”、揭阳的“龙尾”、揭西(与埔寨交界处)的龙颈。于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这古老的民间故事,巧妙地通过“烧火龙”的形式,作为闹元宵的文艺活动,代代相传。

传说二:相传古时客家居民集中居住的南粤莲花山赤岭一带(即今丰顺埔寨所在)旱灾连年,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一年元宵节,东方天空突然流光四溢,半空飞来一条金黄色的火龙,口吐祥云,当瑞云覆盖整个天空的时候,天空渐渐乌黑起来,霎时大雨滂沱。大雨持续了数天,久旱的大地渐次复苏,各种农作物迅速成长,人们喜笑颜开、载歌载舞度过了旱灾后第一个欢乐的元宵节。从此以后,当地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人们笃信这归功于火龙给他们带来的福祉,在这个信念驱使下,曾经为衣食犯难的善良客家民众,每年都在元宵节自发组织模仿火龙下凡,巡游村寨的活动,这就是烧火龙民俗的起源。

“火龙”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做成一条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

“烧火龙”活动过程如下。先是火龙向指定的地点出场,前面是锣鼓队、鳌、鲤、虾、绣球,最后是火龙,还有在火龙两边的“火缆队”(火缆:火把的一种,用竹篾编成长长的,像缆绳一样,用时剁成一截一截的),将”火缆”划半圆状。高大的龙头,两只眼珠光芒四射,气势雄壮,犹如天降神龙。在喜炮声中进入广场后,一边绕场,一边向观礼台及观众点头参拜,表示致敬。绕场三次后点燃,首先从嘴里吐出火珠,接着全身放出奇丽的光彩、千万道各色各样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时而万箭穿云,漫天光彩辉煌,天地间浑成一体,火龙在火海中翻腾,气势壮观、惊险其特,动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