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真实储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测量与检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真实储蓄: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测量与检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用真实储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跨国比较已广为采用,关于真实储蓄指标的有效性检验的研究正在开展。本文汇集两类较具代表性的检验方法,测算世界银行提供的1960至2006年中国真实储蓄率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基于相同理论的不同检验方法,得出的结论互相抵触。本文从数据构造与经济计量模型两个方面分析,得出数据构造方法的不同是造成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而中国储蓄检验结果的不理想,则源于检验模型的假设不适于我国的数据。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储蓄检验;中国

中图分类号 F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08)06-0162-07

1997年世界银行首次公布世界上131个国家的真实储蓄率,近期又相继公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1960至2006年的真实储蓄率数据,这使各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衡量和跨国比较成为可能。在我国,该领域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且多为真实储蓄应用对象的拓展和操作技术的调整。为确保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须事先检验指标的有效性,然而我国尚无此类研究,本文通过比较国外的储蓄指标检验方法,希望对国内的此项研究有所裨益。

1 研究回顾

有关真实储蓄率研究历程的最新回顾,见Giles Atkinson与Kirk Hamilton(2007)的成果。文中Giles Atkinson与Kirk Hamilton分别从真实储蓄率理论产生的理论背景、真实储蓄率的界定、理论框架、核算方法研究以及经验研究等五个方面对真实储蓄率研究的历程进行总结。这篇文献的问世,也是近年来真实储蓄率研究从概念构建与逻辑演绎,向概念补充、逻辑演绎及概念模型操作化论证与推广三个方面快速转变的结果。

在我国,真实储蓄方面的研究集中在2000年后,该领域也积累了许多成果,从引进真实储蓄概念(杨友孝等,2000),到有关理论的逻辑演绎(张世秋等,2002)和比较(李刚等,2003),再到不同域际水平核算的操作化和运用(蔡运龙等,2000;黄广宇等,2002;李明等,2004),对推广真实储蓄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运用,发挥着积极作用。我国的许多研究为真实储蓄应用对象的拓展和操作技术的调整。为确保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须事先检验指标的有效性,然而我国尚无此类研究。

近期关于真实储蓄率的研究多为检验真实储蓄能否反映未来消费现值。这样的检验工作首先由Ferreira, Hamilton与Vincent (2003, 2005)开始,研究者将四种不同计算方式得出的储蓄,即传统总储蓄(Conventional Gross Investment)、传统净投资(Conventional Net Investment)、绿色净投资(Green Net Investment)和真实储蓄(Genuine Investment)分别代入“真实储蓄加上时刻t的资本收益应等于未来消费的特定平均值与现时消费的差”的假设检验,并比较四类储蓄的显著性。同年Kirk Hamilton(2005)在前者的研究基础上,也对总储蓄(Gross Saving)、净储蓄(Net Saving)、真实储蓄(Genuine Saving)和马尔萨斯储蓄(Malthusian Saving)进行了类似的比较检验,不同的是Hamilton是对“储蓄等价未来消费现值”进行检验。一系列研究结果反映,现有测算方法算得的真实储蓄,对未来总消费现值的代表性并不十分显著,与不同类型的储蓄的显著性比较时,表现优劣参半。研究者多从实际数据的构造,即对真实储蓄的计算中寻找原因,去解释存在于理论和实践间的差距,却没有对影响结果的另一个方面,即审视检验方法本身,下面,我们将对现有的不同的储蓄有效性模型进行比较,尝试在这个方向寻找答案。

2 真实储蓄检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型

2.1 真实储蓄率检验的理论基础

Weitzman(1976)论述了模型中的国家净产值(NNP)等于未来消费的加权平均值,C(t)=Y(t)。由此,国家净产值(NNP)提供了一个预测未来消费平均值的方法。2001年Weitaman进一步强化其研究的论证,将最优控制论运用到上述最优化问题中,推导出结论:净投资的价值在于其随后的显著的财富:要使最大化了的福利增长,当且仅当最优投资向量为正。Weitzman先后分析了名义NNP与实际NNP两种情况。在对名义NNP的分析中Weitaman所得的结论是:当且仅当NNP超过消费值时,最大化了的财富才会增长;另一方面,因为时刻t时的名义NNP,取决于当时的支出的边际效用,而它是任意的,所以当可测量的NNP增长并不代表财富增加。随后,尝试让NNP的变化反映出财富的变化,在Sefton和Weale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了以真实价格测量的真实NNP,并推导出结论:只要真实利率是正的,真实NNP的增长,意味着财富的增长。

另一方面,Hamilton用真实储蓄率来实践真实NNP的核算工作,并于1999年开创性的提出,当经济在最优轨道上运行时,当前的净储蓄或真实储蓄等于未来效用变化的现值。随着Dasgupta等(2000),Asheim等(2001),Ferrira等(2003,2005)诸多学者先后加入到此方向的研究,相应的分析框架和检验工具也随之丰富。2005年Hamilton结合已有成果,在对各分析及其前提假设进行比较后,提出了较为简练的模型,并由此提供了另一种针对储蓄的基本检验:当前真实储蓄应等于未来消费变化的现值。

2.2 真实储蓄检验模型

2.2.1 模型回顾:Jeffrey检验与Hamilton检验

Jeffrey模型的思路是检验真实储蓄率作为预测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均值差异的指标的准确性;核心概念,Δit,是当前与未来消费均值(国家i,时刻为t)之差。其理论依据是Weitzman(1976)所设计的模型:国家净产值(NNP)等于未来消费的加权平均值,这里C(t)的权数涉及了消费贴现率。Jeffrey模型检验真实储蓄率作为预测当前消费与未来消费均值差异的指标的准确性。其用于分析的方程,Δit=β0+β1Sit+εit,式中的Δit是当前与未来消费均值(国家i,时刻为t)之差,Sit为净投资,εit是随机分布的误差,作者对Δit与Sit的表达,均为经过通胀调整后得到的实际值(以人均资本为依据)。通过对常数项及储蓄项的系数的不同取值,建立四个虚拟假,进行检验。

Hamilton模型的思路是,检验真实储蓄率作为预测未来消费变化现值的准确性;与Jeffrey模型相区别的核心概念,PVCi,表示未来消费变化的现值占基期人均GDP的份额。其理论依据源自Hamilton and Hartwick (2005)推导出结果,即当下真实储蓄应等于未来消费变化的现值。检验设计,Hamilton模型检验真实储蓄率作为预测未来消费变化的现值的准确性,其分析方程,PVCi=α+β•Gi+εi,式中的PVCi,是i国未来消费变化的现值。Gi代表储蓄,εit是随机分布的误差。虚拟假设是,如果数据很好的被理论所解释,那么α=0与β=1。作者的检验模型框架沿用了Ferrieira et al.(2003)的成果。

2.2.2 比较归纳:检验模型的构建与操作化

通过上述介绍,我们可以归纳两个模型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相同点是,计量模型一致,检验的理论基础一致,检验原型来自Ferrieira 等(2003)的成果。在此,集中分析计量模型成立的数据前提。在模型的设置过程中作者对数据的预期表现给出了描述,这些数据的预期性质决定其计量模型的构建是否合理。作者论述,从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来看,Δit与Sit是稳定的时间序列“有大量证据表明消费是非平稳的,而是与收入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储蓄是平稳的(见Davidson et al. 1978; Hamilton 1994, chap. 19)。尽管消费是非平稳,但Δit是平稳的,因为其是由未来平均消费中抽取现在消费所形成的。”见Jeffrey R. Vincent, Genuine Savings: Leading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其自相图应具有拒绝存在相关假设的特征。对于方程设置方法对数据造成的干扰,作者寻求加入工具变量来解决。因此,在运用该检验模型之前,要确定Δit与Sit的稳定性,并选择适当的工具变量,否则检验模型的可靠性将受到损害。作者对世界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对许多国家,时间序列Δit与Sit是稳定的结论是成立,但也确实存在部分国家的数据不具有该性质。对于时间序列Δit与Sit的稳定性不成立的国家,研究者并未展开讨论。在Hamilton(2005)的研究中,并未对关键变量,PVCi和Gi的统计特征作推断性的说明和检验,无法直接通过其研究,与Jeffrey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印证。

虽然两个检验模型秉承了相同的理论思想,但在关键时间序列之一,消费变化水平变量的构建上不同。看似两个模型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处理变化,但在Hamilton的模型中,首先计算跨度一年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的变化,再对计算结果进行贴现,贴现的跨度为变化后年份与基期年份间的差,然后将十年内所有的贴现值相加,最后用所得的加权平均值去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同于Hamilton模型中对最终消费变化现值的构建手法,Jeffrey模型直接求10年内,其它年份实际最终消费相对于基期年的变化值,然后对其贴现,贴现的跨度为该年与基期年份之差,最后求和。在后面对我国的数据分析时发现,变量构建上的差异,极大的影响了我国的经济表现及真实储蓄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在承认核心概念理论[注:即Jeffrey在理论上推导消费变化均值与储蓄两个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正确性。

② 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物价指数的年份有1978、1980以及1985至2007。

③ 虽然Dasgupta和Maler(2000)的研究指出,贴现率在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之间往往不同,但Jeffrey(2005)在对那些数据表现良好的跨国面板数据的分析时发现,调整具体贴现率对检验模型的效果影响不大,与调整前基本相同。]正确的前提下,本文不排除造成该结果的两种可能,一是数据本身,二是作者构造数据的方法。

3 中国真实储蓄检验:1978-2006

3.1 数据的构造和分析

3.1.1 数据收集和处理

检验模型要求搜集四类储蓄及最终消费数据,因其均为构造数据,所以有必要先交待源数据及其出处,然后介绍本文检验所用的构造方法。考虑到所有检验的数据均为人均值,故将用于比较的四类储蓄限定在总储蓄、净储蓄、绿色储蓄及真实储蓄,而不考虑马尔萨斯修正的真实储蓄,即选取的储蓄类型与Jeffrey(2005)的研究相同。鉴于世界银行数据库(WDI)收集了我国1978年至2006年的真实储蓄率,及其构成部分的比率数据,本文所用的总储蓄率、净储蓄及真实储蓄率均来自该数据库,绿色储蓄率则为真实储蓄率扣除教育开支占国民收入比的所得。我国1978-2006最终消费的现价计算值、国内生产总值的现价计算值、国民总收入的现值计算值,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以及部分年份的消费价格指数②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部分年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则在《中国统计年鉴(2000)》提供的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基础上结合2007年统计年鉴的计算方法得出。本文所有数据均以人民币计算,因为研究目的并非用于国际比较,所以人民币估算的数据效用不受影响。

在检验中另一重要的数据就是贴现率的确定。贴现率的选取本应从我国的数据中构造出,已有实证研究多为取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中间值来近似贴现率,由于在我国1978-2006年间,这两类数据缺失值较多,本文考虑借鉴现有关于研究国际贴现率的成果。③除了上面模型构建者分别提出的3.5%(Jeffrey等,2005)和5%(Kirk Hamilton,2005),世界银行在测算一国真实财富时采用的贴现率为3%。综上,本文参考Jeffrey(2005)的研究成果,原因有二,一是其给出了贴现率构造过程的较详细的信息,二来其数据较新。时间跨度的选取与已有研究相同,亦为10年。综上,所得构造数据的时间跨度为1978-1996,下表为构建后的数据。对应两个检验方法不同的数据构建思想,本文给出了两套数据,以满足不同检验模型的需要。

表1中,Jeffery方法构造出的数据为人均值,在此单位是元/人。消费变动是按其论述的方法构造出的最终消费变化值的贴现,具体方法在前面的“模型比较汇总”部分有详细的交待,消费变动(1)是未扣除教育支出的消费水平贴现值,与其对应的储蓄分别是总储蓄、净储蓄与绿色储蓄,消费变动(2)是从政府最终消费中扣除教育支出后,再求的最终消费水平贴现值,对应真实储蓄。Hamilton方法构造出的数据实为比率,是各人均值占人均GDP的比值,关于其构造最终消费变化贴现值的具体方法参见“模型比较汇总”部分,消费变动(1)未扣除教育支出,对应总储蓄、净储蓄与绿色储蓄,消费变动(2)扣除了教育支出,对应真实储蓄。

3.1.2 两套数据的图形分析和比较

在进入正式的数据分析工作之前,让我们通过图形先来看看两个模各自数据的表现,并结合第二部分的储蓄理论来作初步的比较分析。左图为Jeffery方法的构造数据,右图为Hamilton方法的构造数据。消费水平变化的贴现,在两种方法下得出的不同结论,关系真实储蓄理论在我国的适用性。在此某时点的消费数据是,此时刻的消费值与后继十年消费均值贴现值的差额。左图储蓄的表现,1978至1980年消费的变化基本吻合理论的解释,但1993年至1996年,在储蓄不仅大于零且不断上升的同时,消费变化却在不断走下坡路,与真实储蓄理论,甚至净储蓄理论描绘出的轨迹背道而驰。根据 Weitzman、Hamiltonian等主要可持续储蓄理论研究者的成果,只要净投资是正的,未来消费将大于现在的消费,Weitzman的理论贡献集中在构造净储蓄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演绎,而Hamiltonian的理论贡献集中在构造真实储蓄的理论框架和逻辑演绎,这两个概念均为体现发展可持续性而设计的,所以在此作者一并将其称为可持续储蓄理论。对这些论证的回顾参见本文的检验的基础理论部分。而这一结论亦为Jeffrey(2003,2005)所接受,成为其构建检验模型的理论前提。

这一矛盾原因,本文初步认为有三,一是储蓄理论的解释有例外,由于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跨国研究并未提出此点,所以不对其作重点考虑,二是源数据的问题,即可能是储蓄的统计不全面,也可能是消费支出有太多不可见成份无法进入账户,后者确实在宏观消费行为理论的研究中常有提及,不过本文更愿意在否定后面第三个可能原因的基础上,再确定是否有必要讨论这个一般性的问题。第三个可能的原因是该检验模型中消费变化贴现值的构造存在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其与另一模型结论的比较中得出答案。Hamilton方法构造的消费变化贴现值,一直为正数。从这个方面考虑,其与储蓄的联合表现能得到可持续理论的支持,即只要净投资是正的,未来消费将大于现在的消费。综上,我们可以判断,Hamilton的数据构造方法更适合研究我国的数据。

3.1.3 Hamilton数据:中国经济发展解析

Hamilton方法构造的是各储蓄人均比上人均GDP的相对值。比较各类储蓄的相对变动 趋势,发现由不同类型的资本所主导。自然资源的迅速消耗导致1978-1981年间各储蓄变动幅度差异;1981-1983年间储蓄的下降则由人造资本与自然资本的耗损共同作用;自然资本投资引发1983至1986期间绿色储蓄与真实储蓄的小幅增长;1993年与1994年由大规模固定人造资本更新和自然资本投资带动了新的储蓄大幅上升,以及1994年后的小幅下降期。

Hamilton方法构造的消费变化贴现值,一直为正数。结合储蓄检验模型的核心思想,与储蓄数据比较:总储蓄与PVC相比,两者相等的情况出现在靠近1979年和1991年两个年份,在此期间内PVC大于总储蓄;净储蓄与PVC相比,1993年两者相等,此年之前,PVC大于净储蓄,之后,PVC小于净储蓄;绿色储蓄与PVC相比,在1994两者的值相等,此年之前,PVC大于净储蓄,之后,PVC小于净储蓄;真实储蓄与PVC3之间的相对趋势与绿色储蓄的分析十分接近。

综上结合此数据,从储蓄、消费变化贴现值的时间走向两方面回顾观察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此外,通过图形所表达的数量关系,考查计量模型的核心理念是否在此得到验证。Hamilton方祛构造的消费变化贴现值,一直为正,与储蓄的联合表现能得到可持续理论的支持,即只要净投资是正的,未来消费将大于现在的消费。消费变动的具体情况无法印证真实储蓄率理论,即消费未来变化的贴现值与当年储蓄额相等。

3.2 检验:前提假设、因果关系及储蓄模型

根据启用检验式的前提要求,本文先对时间序列,消费变化的贴现值和储蓄的平稳性作检验。虽然,前面的分析认为Jeffrey方法构造的中国消费变化量存在无法解释的困难,但为让下一个问题的提出更具普遍性,本文对两组数据均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后述分析表明两个时间序列数据均存在自相关性,由此若继续进行回归,势必借助于分布滞后或自回归模型,进而引发变量中的因果方向讨论。为了判断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方向,本文随后进行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综合上面检验结果,对适当方法构造的储蓄模型做检验,观察已有储蓄有效性检验对我国发展情况的模拟表现。

3.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考虑源数据样本时间跨度为30年,构造序列的时间跨度为19年,本文在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时,以相关图分析为主,单位根分析为辅。相关图显示出指数衰减特征,偏自相关图显示,在k=1时出现峰值,k=2时的绝对值也比后面的值大,其后有截尾特征。当滞后数为2数各序列的AC值由正数变为负数,偏自相关图亦存在相同的情况,另外用以检验序列是否为白噪声的Q统计量的概率十分显著,因此可拒绝原假设,作出序列存在自相关的判断。对第一组数据做单位根检验,结果亦支持各序列均为非平稳数据。对第二组数据做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扣除教育开支后消费变化贴现值PVC3~I(0),但是PVC与储蓄时间序列仍有单位根。支持各序列为非平稳数据。

以10年为一期,以我国的数据构造出的储蓄与消费变化贴现值是不平稳的。各时间序列均表现出自相关性,由于已有研究并不认为这些序列存在自相关是普遍现象,也就未对其展开分析。与此同时研究者却也提到时间跨度可能影响数据的表现,毕竟储蓄与消费变化贴现值的平稳性理论推导,是建立在无限期的时间维度之上的。Jeffrey(2003,2005)在其研究中发现,贴现率的调整对序列和检验模型效果的影响十分小,而时间跨度的调整却不同,作者将跨度为20年的数据代入检验式,结果有明显的改善。有鉴于此,本文将两组数据的时间跨度均延长至20年。结果显示,时间序列的自相关性确实得到改善,有理由认为时间跨度的选取,是影响此处数据表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3.2.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第一组数据的检验结果表明当滞后四期和五期时,消费贴现值是总储蓄的葛兰杰原因,而滞后2期、3期和4期时总储蓄是消费变化贴现值的葛兰杰原因。当滞后5期时消费变化贴现值分别是净储蓄与绿色储蓄的葛兰杰原因。第二组数据,当滞后数为2时,所有类型的储蓄与消费变化贴现值之间均存在格兰杰所定义的因果关系,当滞后3期时,真实储蓄仍是消费变化贴现值的葛兰杰原因。此外,不存在任何其它葛兰杰因果关系。

综上,对两组数据分别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第二组的结论与真实储蓄理论,以及净储蓄理论的结论更为接近。因此结合前面的图形分析,我们在用真实储蓄理论来分析或检验中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努力时,选取Hamilton方法构造的储蓄与消费变化贴现值数据会较为合适。另一方面,虽然改善时间跨度可使时间序列更贴近真实储蓄率检验模型的要求,但是源数据使这种努力受到限制,增加时间跨度必然导致构造数据的样本量减少。再者扩大时间跨度又能在多大程度上,缩小理论分析和实际数据表现之间的差距呢,下面的部分将回答这个问题。

3.2.3 基于Hamilton方法的储蓄检验

Hamilton储蓄检验模型的主要内容已在前面交待,在此根据前面提出的年代跨度以及计量模型需要加入工具变量的特点,在此补充相关数据。借鉴Jeffrey(2003,2005)的经验,选择包括人均国民收入滞后项、社会劳动者占总人口比的滞后项以及储蓄自身滞后项对储蓄作回归,显著相关的变量保留为工具项,在此保留社会劳动者占总人口比(pp)的滞后项以及储蓄自身滞后项。前者的源数据分别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89)》的1978-1984社会劳动者,《中国统计年鉴(1999)》的1985-1997经济活动人口,《中国统计年鉴(2002)》和《中国统计年鉴(2007)》的1998-2006经济活动人口,以及前面提到的总人口数据。对应时间跨度调整到20年,计算得相应的Hamilton人均消费贴现比(PVC、PVC3)。

依据检验模型,做储蓄对消费贴现值的回归,观察当期储蓄变量的系数及常数项,结果见下表。对于跨度为10年的数据,检验模型已演变成为一个自回归模型,这一现象确实伴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而得到改善,基于20年的检验模型中不再含有消费变化贴现值的滞后项。然而,时间跨度的延长并未改善储蓄项在检验式中的显著性。综上,即使选择Hamilton方法构造的检验模型,在统计上仍缺乏令人信服的表现。虽然如此,我们仍会将后继关于系数所代表的理论含义做简要的交待。

储蓄检验由四个假设构成,前三个假设按理论的严格性递减,具体如下:一是常数项为零,且储蓄项的系数为一,此假设表明消费变化贴现值全部可由储蓄所解释;二是储蓄系数大于零,当储蓄的类型由总储蓄向真实储蓄转变的过程中,系数值逐渐趋近于一的,这是指消费变化贴现值部分可由储蓄所解释,且解释部分伴随着储蓄概念的调整方向而增大;三是储蓄项的系数大于零,即消费变化贴现值部分由储蓄所解释。前三个命题的数据基础是跨国的时间数据(面板数据),第四个假设的检验目标是拓展资本范畴后的储蓄,是否能提供更多的有关未来消费变化贴现值的信息,其技术基于单个国家数据,按上述检验式逐步对后一期消费变化贴现值的拟合。

如前所示在检验式中当期储蓄项统计上是不显著的,在其基础上作预测性质的回归分析不可行。再者考虑到时间跨度10年的模型具有十分显著的自回归特征,因此本文只在时间跨度20年的数据基础上,对前三个检验假设作简述。由于各式常数项显著非零,所以第一个假设不成立,在现有技术下算得的储蓄与消费变化贴现值,前者并不能提供后者变动的所有信息。在储蓄类型由总储蓄向真实储蓄调整的过程中,储蓄的系数不显著,其上期值在一定水平上显著,小于零但非单调递增。在两位研究者的文献中,均提到确实存在部分国家,储蓄检验式很难得到数据的支持,回归式中的储蓄项在统计上不显著。

4 结论与探讨

本文的主题是比较现有储蓄有效性检验对中国数据的适用情况。现有储蓄检验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数据构造与经济计量模型。前者是否与储蓄理论一致,决定其表述框架的合理性,另一方面,统计操作具体环节的处理,决定计量模型的可行性和设计的科学性。本文分析得出:从数据构造看,用Hamilton数据构造法得出的中国数据表现与储蓄理论之间的一致性较高;从经济计量模型的前提假设与中国Hamilton数据的回归结果看,模型的设计有漏洞且实际表现不理想。本文研究表明,作为构造计量模型的假设之一,消费变化贴现值与储蓄两个时间序列,中国的实际表现是非平稳的,按经济计量模型做出的回归式中,储蓄对前者的解释并不显著。综上,在运用真实储蓄理论对中国进行实证分析时,数据构造可借鉴Hamilton的基本逻辑,若试图研究中国储蓄指标的有效性,不推荐上述两个模型,更不支持在其得出的结论上做评价。

致谢:作者特别要感谢,北京大学乔晓春教授主持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暑期培训,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计划的资助。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Giles Atkinson, Kirk Hamilton. Progress along the Path: Evolving Issues in the Measurement of Genuine Saving[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7, 37(1):43~61.

[2]杨友孝,蔡运龙.中国农村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SEEA方法及 其应用[J]. 地理学报,2000,55(5):596~606.[Yang Youxiao,Cai Yunlong.Sustainable Val uation fo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the SEEA an 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Geography. 2000,55(5):596~606.]

[3]张世秋,段彦新.真实储蓄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中国发展,2002,(1): 14~18.[Zhang Shiqiu, Duan Yanxin.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enuine Saving in Analysing the UrbanSustainability:Taking Guangzhou as the Case[J].China Development, 2002,(1): 14~18.]

[4]黄广宇.福建省真实国民储蓄与资源环境损失研究――SAMRE方法及其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7(3):259~265. [Huang Guangyu, Research for Genuine Saving and Los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Fujian Provinc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of SAMRE[J]. Journal of Jime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2, 7(3):259~265.]

[5]李刚,朱龙杰,柳杰民. 真实储蓄核算方法、指标体系及其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7):125~128.[Li Gang, Zhu Longjie, Liu Jiemin. Account Approach, Index System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Genuine Saving[J]. China Soft Science, 2003, (7): 125~128.]

[6]李明,王清,吴大千,王仁卿. 基于真实储蓄方法的招远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4,34(5):109~115.[Li Ming, Wang Qing, Wu Daqian, Wang Renqing. 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Zhaoyuan City Based on the Method of Genuine Saving[J].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Engineering Science Edition), 2004, 34(5):109~115. ]

[7]Ferreira S, K Hamilton and J Vincent. Comprehensive Wealth and Future Consumption. (mimeo). Washington: The World Bank. 2003.

[8]Susana Ferreira, Jeffrey R Vincent.Genuine Savings: Leading Indica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2005,53:737~754.

[9]Hamilton K. Testing Genuine Saving (April 2005)[EB/OL].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3577.省略/abstract=722921.

[10]Weitzman M L. On the Welfare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Product in a Dynamic economy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6, 90 (1):156~162.

[11]Asheim G, Weitzman M. Does NNP Growth Indicate Welfare Improvement?[J]. Economics Letters, 2001,73(2):233~239.

[12]Dasgupta P, and Maler K G. Net National Product, Wealth, and Social Well being[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0,(5):69~93.

Genuine Savings: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timate and Test

XIONG Na YANG Yunyan2

(Population and Region Research Center,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60, China)

Abstract Comparisions of using genuine saving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been widely adopted.Researches on effective test of genuine savings are being carried out.The paper combines two testing methods,Jeffrey model and Hamilton model to estimate efficiency of Chinas genuine saving rate from the

year 1960 to 2006,provided by the World Bank.The result showed that different test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same theory draw a contradictory result.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causing the above result from data formation method and econometric model,and finds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difference in data formation method,and worse result of Chinas genuine savings is cause d by hypothesis of testing model being not suitable to Chinas data.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aving te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