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无可奈何”向“游刃有余”的蜕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无可奈何”向“游刃有余”的蜕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即使是像“钉子户”的调皮学生也不例外。教学要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师需早早地发现那些学生独特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顺应自然,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特殊学生;顺应自然;闪光点;教学策略

操场上,一个老师汗流浃背地追着一个男孩,边追边怒吼着“畜生,给老子站住。看我怎么收拾你。”然而,男孩却跑得很快,还不时停下来朝老师做个鬼脸。老师无可奈何了,只好灰溜溜地回到了办公室。这一场面吸引了所有老师、同学的注意,大家像看马戏似地站在一旁哈哈大笑着!

为什么会有这一出呢?原来刚刚是全班同学深恶痛疾的英语课。好不容易,同学们翘首以盼的下课铃响了,上课睡觉的、聊天的、玩手机以及听音乐的等没有听讲的同学顿时都苏醒过来,准备好最恰当、最迅速地冲出教室的姿势。但今天英语老师刘老师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宣布下课,他面无表情地继续讲着英语语法知识,就好像根本没有听见下课铃声一样。刘老师心里再清楚不过,此刻同学们肯定恨死他了,但上课时大家的表现着实让他生气,几乎忍无可忍了。现在他就故意为难他们一下。他心想:现在的学生真是怎么得了,打骂不能,简直要把他们像上帝一样供着才对,而老师呢,一不小心就被告上法庭,丢了饭碗。越是这样想,刘老师就越生气。此刻同学们也大概知道怎么回事了,也知道刘老师表面上看去平静无奇,但背后肯定是波涛汹涌的一肚子怒气。这时,第一排的大家公认的“班霸”杨同学再也按捺不住了,嗖地一下站起来,径直走出教室,完全不把刘老师放在眼里。随即便发生了文章最开始的那一幕。

上述案例中被公认为“班霸”的杨同学,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能会遇见的特殊教育对象。面对他们,很多老师都会像刘老师一样觉得“头疼”,甚至是无可奈何。似乎只要管好他们,然后班级就会“天下太平”。当我们遇到类似的学生时,我们如何从最初的对他们行为的无可奈何转向游刃有余地引导、教育他们,使其最终成为我们的得力助手呢?这一蜕变过程怎样才能实现呢?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面对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多样性,只要教师怀着一个炽热的爱心,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顺其自然发展的规律,一切问题将会得心应手。就会实现“以不变应万变”。巴学园、夏山学校里诸多的教学案例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现从“无可奈何”向“游刃有余”的蜕变,需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真心关爱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

“亲其师,信其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学校里,如果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自觉地努力学习他所教授的科目。苏霍姆林斯基在名著《帕夫雷什中学》中指出,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试着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怎么教学,做孩子的知音,学生就会亲近于老师,也自然会亲近于老师。

二、尊重兴趣,发现闪光点

日本儿童早期教育的鼻祖木村久―认为:“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都有独特的地方。作为老师就要独具慧眼,寻找学生的不同闪光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嘲笑中有爱迪生”。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在《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回忆到她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小学校长小林先生,也就是上述第二个案例中的校长先生。他的教育理念就是“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三、创设活动。体验生活

教师和书本不再是唯一的导师,手、眼睛、耳朵,实际上整个身体都成了知识的源泉,而教师和教科书分别称为发起者和检验者。任何书本或地图都不能代替个人的经验,他们不能取代实际的旅行。物体下落的算术公式也不能代替掷石子或把苹果从树上摇下来。无论小孩或成人,通过理解自己的生活环境,就可以学会评判自然之美及其秩序,并且尊重真正的成就;与此同时,他也在为自己控制环境打下基础。实现“教孩子们生活”这一点,与其说是通过专门设计来使课程更有活力和更具体,或者通过取消教科书以及师生间过去那种储水池和抽水机般的关系来达到的,不如说是通过给儿童一个充满了要做的有趣的事的环境来达到的。

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是拖着学生走,最后老师和学生都累得气喘吁吁,结果事倍功半。然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心中已有的真理,而不是去认识客观的物质世界。教学活动就是通过符号、言语、数等以引起学生对其心中已有的概念的重新认识,从而认识上帝的至真、至善、至美。

教学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创造性、个性化、情境性、动态生成性、随机偶然性的活动过程,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色,扬学生学习之所长,避学生学习之所短,视如己出地了解学生之后安排好教学内容和方法。如此便会在实际的教学中实现从“无可奈何”向“游刃有余”的蜕变。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赵玉皎,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1:247.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腾大春.外国教育通史[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重庆市西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