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力资本理论对青海民族经济发展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力资本理论对青海民族经济发展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国收益增长的差异源自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存量”已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运用而生,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产生了积极影响。青海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民族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确立以人力资本积累作为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主导战略,是实现青海民族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

一、人力资本基本理论

人力资本是人力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是人力投资活动在人身上的价值凝结,即新增加的体能、智能和技能等素质,或者说是人力投资的产出品。由于这种投资所形成的价值能给人们带来现实收益的提高或给未来带来收益,因此便具有了资本的性质,即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概念最初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人们为了获得财产资本而接受的教育和训练是一种投资,这种投资形成人的才能,从而转化为生产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资本,其结果是个人收益的获得。“人力资本投资、劳动者的技能影响个人收入。”他在对人力资本及教育的经济意义的阐述上,为后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清晰的思维。而将人力资本系统化为理论、著述传播,形成学派的,则属20世纪50、60年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的开创性研究。他认为,人力资本存在于人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者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时间来度量;人力资本是投资形成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人力投资是效益最佳的投资。同一时期,加里・贝克尔也对人力资本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用大量统计数据证明,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及成人教育等,都已经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回报率。人力资本的形成与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综合以上经济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此,资本投资的重点要不断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

(二)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核心。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资本,其投资来源是教育投资。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性活动,能增长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包括技能、技术、文化水平、理念精神、管理能力和社会认知等,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会带来更多的利润,具有更大、更长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政府负担教育费用所占比重应逐步增大。各国人口先天素质和潜在能力上是均衡的,但后天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却是有差别的。人口的体质与素质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异,其根本原因是各国教育投资水平不同,社会平均教育程度不同。因此,知识经济社会中的各国政府有责任不断提高教育投资。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政策意义

(一)人力资本是一种生产性投资。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质资本投资转移到人力资本投资上来。教育投资的收益越来越大于物质投资的收益,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从投资的社会收益看,政府的教育支出不应被认为是福利性或非生产性支出。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在宏观上会影响物质投资的吸收和借鉴的增长,在微观上难以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二)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信号。对高等教育各阶段、各专业的投资,只能遵循“有需求、就供应”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安排。避免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过分狭隘地固定化,教育投资要适应经济发展的动态特征,做出灵活的安排。

(三)教育投资渠道多元化。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不同类型的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收益也是有差异的。既然人力资本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就应该鼓励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者都来参与人力资本的投资,并分享其相应的收益。

(四)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相比,人力资本投资结构不合理,稀少的资金投向了高层次教育,致使其人才结构严重失调。人才不足与人员过剩的状况并存,某些专业人才奇缺与另一些专业人才过剩并存。因此,应改进人力资本投资结构,用投资结构引导教育结构的改变。同时,政府要调整分配政策、税收政策,为人力资本投资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五)及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一样,闲置不用会贬值与无效。因此,社会各级管理者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一个劳动者的最大潜能。

(六)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高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水平。劳动力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要素,其配置应通过市场的选择,使得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的结合满足资本寻优配置的原则。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来对劳动力进行配置,促进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的合理结合。统一而有效的市场,将推动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

三、人力资本理论对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要提高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认识,增强办好教育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青海作为多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营方式单一,生产方式落后,靠天养畜、种地,农牧产品不能进行深加工,使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原因在于文化教育的落后影响了人们学习、掌握和应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因此,要振兴民族经济,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的思想,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真正树立起人才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做到发展经济与人才培养两手都要硬,以保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二)大力发展民族教育

首先,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扎实推进九年义务制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坚持“以县为主”,把义务教育的规划、实施、组织和管理交给县级政府;在普及教育的步骤上,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要根据省内各地经济、教育发展的状况,分别提出不同要求,逐步加以实施;在管理方法上,继续实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目标责任制,用层层签订合同的方法,把普及教育的具体任务落实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其次,进一步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民族职业教育。根据民族地区需要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建立集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和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技术教育新体制,把学文化和学技术结合起来,课程设置要灵活,在讲授知识课程的同时,增加诸如畜牧放养、防疫、草场管理、农产品简易加工等技能课程,让职业技术教育贯穿于各级教育层次。再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青海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以满足民族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

(三)调整投资结构,实现资本投资重点的转移

实践证明,拥有资本和土地并不意味着拥有主要的经济资源,贫穷的因素也不在于物力资源的多寡,而关键在于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数量、质量以及在经济运行中的主导作用。长期以来,青海经济的发展主要以物力资源为基础,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经济效益差。资本投资结构长期失衡,导致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青海民族地区资本积累的重点必须从物力资本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包括用于教育、保健、劳动力国内流动的费用以及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其中,尤其要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包括用在儿童早期教育、转轨学校教育、职业培训和专门技能训练等方面的各种费用支出,且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的投资效益。

(四)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减少贫困,缩小差别

当前,青海的教育水平在区域分布和城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区域差异看,西宁及海东地区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高,而各州、县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则较低;从城乡人口的文化构成看,农牧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重心偏低,小学、初中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较高,而城市小学、初中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较低,原因在于高中阶段城乡之间教育机会的差距进一步加大。此外,不同家庭和学校之间也存在差别。因此,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时,要尽可能多地考虑弱势地区和弱势家庭,更多地把政策、资金、人才投向欠发达地区,投向弱势学校,努力使学生受到相对公平的教育。通过教育影响收入分配,减少收入分配不平等,最终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五)建立健全人力资本利用和配置的市场机制

通过市场供求机制,影响人力资本价格,进而调节人力资本流向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并提供其工作、生活、福利保障;通过激励机制,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对做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精神物质奖励;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依岗聘人,项目招标,竞争上岗,能上能下,使人力资本拥有者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人力资本素质的不断改善和提高。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